快乐五月节
很小的时候,我不知道有“端午”、“中秋”这样好听名字的节日。长大了才知道端午节就是记忆中的五月节,只是气氛差多了,没了儿时的欢快。
记得那时候刚交五月,妈妈就给我们几兄妹分配任务:哥哥上山去摘小核桃,说是初一的小核桃能治肚子疼;大的姐姐去后园采蓑衣花和荷包花,把花瓣晒起来留着好使唤;小的姐姐和我去河边摘光光叉叶和季季草。到了晚上,奶奶打开老掉了匙环的柜子,找一小包包桃红儿,捻一小点放到捣碎了的季季草里,连草带汁儿的敷在我们的手指盖儿、脚指盖儿上,用光光叉叶儿包起来,闷乎乎地捂一晚,第二天早上指甲就有了些许红晕,连包三天,就如同现在的指甲油般光亮了。
最有意思的要数初四下午了。妈妈用一个很大的筐子装满了鸡、鸭、鹅蛋放到大锅里去煮,我们几个孩子一人抱着一个小榆树皮桶,搬了小凳儿坐在灶前边烧火边等着开锅分鸡蛋。大大小小的、红红绿绿的能分一小树皮桶,然后比比看谁吃得省。
到了初五,早上还没睁开眼,妈妈就在我们的手上脚上脖子上绑起了卤线儿,凉哇哇的彩线儿丝一样的缠绕着我幼小的灵魂,衣服扣眼上挂着不点儿不点儿的小条帚、小荷包,然后爬起来眯忽着双眼相跟着哥姐到离家很远的麦田里搂上两把露珠儿洗洗脏兮兮的小脸,说是为了一年都高兴。这一切是要抢在日头出来前做的。
从田里回来,远远的就能闻到艾蒿的清香了。爸爸在门上坎插起一大棵桃树枝儿,上面还结了小小的毛桃儿呢!又绑上七彩草扎成的小条帚、黑豆人儿,扛着金箍棒的美猴王就隐在桃树枝儿里威风凛凛地担负着特殊的使命了。每个窗口都挂了艾蒿、条帚和卤线儿,妈妈说是防止长虫爬进屋子。
早餐很丰盛。主食是大黄米蘸蜂蜜,桌子中间儿放一大盘粽子,晶莹的糯米尖上夹了一个通红通红的大枣儿,又好看又好吃。四周围着小笨鸡儿、小河鱼儿、刺嫩芽和黄灿灿的炒鸡蛋,香喷喷的冒着热气儿,可全乎了。每个人都把榆树皮桶放到自己的面前,自己有所选择的吃着自己的小份儿。不过,妈妈还是让我们先吃她给我们分的初一蛋,也说是管肚子疼的。
几十年过去,节日没有变,习俗却在改进了。家家户户的门口挂起了漂亮的线编粽子,说是谐音为“挣”,寓意多赚钱;爸爸也不再喝那黄色的老酒,改成“阮公长寿酒”了;女孩儿装上花里胡哨的假指甲,连必不可少的卤线也变成了珠串彩绳儿。
我常常抱着那被搁置了多少年的小榆树皮桶出神,多想再过一次分鸡蛋的五月节啊!
篇外语: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和中秋一样,她同样是全家想聚的日子。笔者希望大家都能够与家人相聚在一起,过一个和谐,愉快的端午。
更多资讯来源于福建茶叶网www.fjte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