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因素制约中国茶国际化?
1、市场消费习惯不匹配
从消费类别来看,中国以消费绿茶为主,而其他国家以红茶为主;从产品档次上看,中国消费者追求色、香、味、形的平衡,茶叶叶片相对完整,而国外消费者更注重汤色和滋味,对外形要求不高。有消费调查显示,国外消费者不喜欢中国绿茶的口感和香味,欧洲人尤其不喜欢绿茶的苦味。调查结果还显示,绿茶的健康价值和保健功效的宣传力度不足也直接影响了消费者对绿茶的接受程度,这也是影响中国绿茶国际市场的重要原因。
2、国际市场竞争激烈
当前中国产的红茶在国际市场上并不具竞争优势。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日本等国政府和民间组织都在积极投资支持开发国际市场。就中国具有竞争优势的绿茶出口来看,也面临着某种程度的国际竞争,这些竞争主要来自越南、印度尼西亚等14个茶叶生产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劳动力成本较低,生产的绿茶价格也低于国际同类产品,特别是越南和印度尼西亚在绿茶出口方面发展迅速。
3、缺乏国际知名品牌
“没有大品牌的茶叶大国”是中国茶叶产业的真实写照。以传统的家庭经营方式为主的中国茶产业直接导致了国际竞争力不强、国际型茶企缺乏、无全球知名品牌的事实,品牌的缺乏也对中国茶叶的全球化推广带来了诸多不便。多年以来,中国茶叶出口利润低,附加值不高,多数茶叶出口企业市场开发积极性较弱是普遍现象。
4、日益严格的非关税贸易壁垒
在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可以享受100多个缔约国的多项最惠国待遇及关税壁垒的消除,有利于降低茶叶出口成本。但是在关税壁垒降低的同时,非贸易壁垒日益严苛,有研究表明,以SPS、TBT为代表的非关税措施取代关税,成为中国茶叶出口的最重要的限制性因素。一项研究结果显示,中国与发达国家在茶叶氰戊菊酯最大残留量限量标准上的差异每增加1ppm,中国茶叶出口将减少4.3%;发达国家与中国在茶叶农药残留控制标准数量上的差异每增加1项,中国茶叶出口将下降0.6%。
5、茶叶文化认知差异
文化认知差异是对国际营销与贸易的开展有很大的影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接受的文化教育、宗教信仰、语言也不尽相同。如何实现这些异质性较大的国家实现贸易和投资的认可是一个较为复杂过程。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依托于中国近五千的历史,除了受中国文化影响比较大的部分亚洲国家外,其他一带一路国家较难接受和理解中国的茶文化。没有文化上的认同,茶叶就很难成为他们的日常消费品。因此,克服文化障碍,是开拓国际茶叶市场的重要举措。
6、与国际茶叶流通模式存在差异
拍卖是国际茶叶市场最主要的交易方式,国际上70%以上的茶叶贸易是通过拍卖市场进行交易的。我国茶叶流通主体则呈现多元化特征,部分茶叶直接从生产者到消费者,部分茶叶需要经过若干类型的中间经济组织才能到达消费者手中。因此,并未形成有市场影响力和控制力的流通主体。这种差异也制约了我国茶叶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
7、生产方式与产品结构的国际差异
国内茶叶生产总体上以绿茶为主,乌龙茶、红茶、黑茶次之。在生产方式上则以传统加工方式和个体经营为主,尽管机械化程度有所提高,传统方式具有重要影响。而在国外主产国,已经基本实现采摘、加工的机械化和规模化,提高了产品的标准化程度,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这种生产方式与产品结构上的差异,无疑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我国茶叶的出口和国际竞争力。
本文摘自论文《“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我国茶叶市场开拓策略与建议》,原文发表在《中国茶叶加工》2016年第2期。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图文来自于“茶叶出口”微信号,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更多信息。我们精选的每一篇文章都尽可能的注明作者和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原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感谢原作者提供素材,如有素材请联系邮:info@fjte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