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真正的老茶馆是啥样子?
凌晨4点不到就开门的茶馆
潘部的照片这么诠释无锡的老茶馆:曾经的无锡乡镇,上了年纪的人天不亮就要去的地方就是茶馆,老人们一起谈天说地,扯扯老空;太阳一出来便买点小菜回家,开始一天的劳作。他告诉记者,这种茶馆很多年轻人都没见过,他们认为喝茶就是在阳光投射下的窗口品茗发呆,谁会摸黑起床喝茶?即使上了点年纪的人也未必见过这些老茶馆,因为等他们早晨出门时,老茶馆都已打烊了。“有一个摄影爱好者看到我的照片,起个大早到荡口寻去,结果没找到。后来他发觉,他去时那店早茶时间早已过了。确实,这里的早茶只喝到7点左右。”要看这老风俗,得凌晨三四点起来看。
昨日清晨4点15分左右,记者来到荡口老菜场附近,这里黑灯瞎火一片,只有几个环卫工人已在工作了。记者向环卫工人打听茶馆的地点,她指向一个灯光昏暗的矮平房。借着路灯,记者看到,这是一幢木结构的老房子,连大门都是老的木门板。推门进去,一个中年男子正用水壶给热水瓶灌开水,在他眼前的大灶头上,排开了20多只热水瓶。这房子没有店招牌,询问之下才知这便是当地的老茶馆。这位男子姓张,是茶馆的老板。记者四下里观察这间茶馆,从房梁到窗户几乎都是木结构的。墙上贴着几张黑白色的老茶客照片,这是唯一能看出这里喝茶氛围的标记。茶席就是几张方桌加上几条板凳,靠窗的位子是几张大靠背椅,像上世纪80年代流行的“卡座”,当然也是木头的,桌椅上的漆斑斑驳驳。
店老板说,这幢房子有130年左右历史了,不过他不是房主人,13年前他盘下这房子开了茶馆。而在他之前有一老人也在此经营茶馆,老人去世后茶馆由其后人又经营了数年。他每天清晨3点三刻左右就开始烧开水开门迎客了,这营业时间比卖早点的还早。“茶客4点半左右就陆续来了,6点半时这里可热闹了,来的几乎全是老人。前几年,这里还有田时,人们白天要干农活,因此喝茶来得更早,凌晨两三点就来了。”
无锡乡村喝早茶赶在早饭前
据了解,城里的老无锡人喝早茶大多是在吃过早饭后,一直喝到中午。而这习惯也只是部分人才有,大多数老无锡人习惯吃早面,或者在惠山直街喝早酒。在无锡乡村,喝早茶则是大多数老人的习俗,他们喝茶都是在吃早点前,可以说他们喝早茶的大多时间里天还黑着。
张老板说,以前农村人们早起要干活,因此喝茶也赶早。“农村的人休息也早,吃过晚饭就睡下了。早上有的睡不着了,两三点就起了,第一件事就去茶馆喝早茶。喝完早茶再去吃早饭。”
前几年,茶馆生意最兴隆的时候,一清早坐了上百号人,喝茶喝到7点左右,先是一拨养鱼的村民因要给鱼喂饲料离开了,接着是种地的回去了,农闲时大伙在茶馆里泡的时间就稍微延长些,不过到七八点也就差不多散了。“早几年,茶馆里有一老人专门做早面,后来老人去世了,早面就没了。现在茶客多是去旁边的面店吃早面。”现在当地居民多半不用干农活了,也过起了城里人的生活,但他们依旧保持喝早茶的习俗。现在早茶时间过后,为让老人打发时间,茶馆就变成了老人活动的棋牌室。“春节期间,有游客来古镇看到这间老房子很稀奇,进来拍了几张照片愣是猜不出这是个茶馆。”老板憨憨地笑着说。
旧时茶馆是学习礼数的地方
老舍的《茶馆》给人的印象是,茶馆是谈古论今的地方,这里每天都有故事发生,上演着人生百态。而无锡老茶馆亦是如此,特别在农村地区,解放前茶馆几乎成了村民聚会的唯一场所。
昨天清晨4点半,荡口老茶馆迎来了第一个客人,81岁的孙阿公。孙阿公坐在四方桌旁,老板拿出一个白瓷壶,灌上一壶开水递了过去。孙阿公随身带了一玻璃杯,杯里装了一些营养冲剂,往里冲上水,泡开,托着茶壶先嘬着壶嘴喝上几口水。这时,他的话匣子打开了。“我17岁就开始喝茶了。”嘬了一口水之后,孙阿公说,荡口这里家风较严,大人往往要管束孩子做这做那,唯独不管孩子去茶馆。“老早,镇上三分之一的人都要去茶馆。家里或镇上有些什么事,都是在茶馆里说。大人认为,孩子去茶馆,可以学习一些礼数,知道是非。所以对喝早茶是鼓励的。荡口描述茶馆的老话讲得好:四方桌子,八方礼。”
在农村没有派出所时,茶馆又充当了现在社居委和派出所的角色。“那时候,家里头闹矛盾了,别的地方不去,就去茶馆。族亲里的长辈就出来主持公道,调解矛盾。佃户家欠地主家租子一直不还,地主追债也是到茶馆去追。看到佃户后,先把他的裤腰带给抽了,再把人带走。”孙阿公笑了笑,“抽裤腰带就是怕佃户上吊自寻短见。”说起年轻时茶馆里的见闻,他顿时话多起来,“其实无锡城里老早也是有喝早茶的,小时候随父亲去伯渎港,就是清名桥那里,也在当地喝到了早茶。不过现在城里头是不怎么看见能喝传统早茶的地方了,老年人多半在公园茶室里喝喝茶,跟这里的早茶感觉不一样。”
古镇文化别缺了老茶馆元素
无锡的早茶习俗与别的地方不同之处,在于无锡人喝茶讲究的不是茶,而是喝。茶馆老板告诉记者,这里不管是自带茶叶还是茶馆供应茶叶,一律2元/人,无限续杯。“老早是5毛,后来慢慢涨上去,这个2元维持几年了,不能再涨了。”茶馆没有伙计,老板充当服务员,老人茶壶或茶杯一空,他就立即上去添水。“这位老人喉咙刚做过手术,不能多讲话,他儿子在镇上开了厂,经济条件宽裕,但他也是每天来。”老板对每位茶客的背景都了如指掌,不管茶客身份高低,他都一视同仁热情服务。
茶客们来喝茶并不在乎茶叶的好坏,他们来时往往也要拎上一些家什,有的自带铜壶,有的自带茶杯,更多的自带瓜子、花生等零食。泡上茶后,从口袋里掏出瓜子、花生摊在桌上,一边嗑着,一边就扯起了老空。
古镇的开放,给荡口带来新的变化,也让老茶客们感受到了喝茶的变化。“现在荡口有4家茶馆,有2家在古镇里,最贵的消费一人要50元。茶馆也分档次了,有适合生意人谈生意的,有适合游客休闲的,倒是老街上至今保留的两个茶馆都还是喝传统早茶的。”
对于这些喝了一辈子茶的荡口人来说,茶馆已成为他们人生中重要的一个场所。随着喝茶的老人越来越少,老茶馆的踪迹越来越难找。荡口这些老茶客们对记者说,消费廉价的老茶馆是传统早茶习俗得以延续的一个载体,希望能保留这些茶馆,让传统早茶这种原生态的风土人情充实荡口古镇文化。(晚报记者 巫晓凌)(本版图片由晚报“拍客”潘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