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燕子窠,解锁生态茶园的科技密码
在中国东南部的福建省南平市,有一片美丽的土地——武夷山。这里不仅风景秀丽,而且拥有悠久的茶文化历史。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步伐的加快,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以其独特的种植模式脱颖而出,成为探索农业可持续发展新路径的典范。
近日,记者来到这片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土地,探寻燕子窠生态茶园背后那些动人的科学故事和生态奇缘。
福建省南平市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受访者供图
科技特派员为老茶乡带来科技新解法
燕子窠地处武夷山九十九峰之一燕子峰脚下的山谷地带,因远观状如燕巢而得名。比起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人类的奇思妙想同样光芒璀璨。2018年,福建农林大学教授、植物根系领域专家廖红,以科技特派员身份来到武夷山,经过深入调查研究,为燕子窠定制了一套绿色种植方案——“夏种大豆、冬种油菜”。
每年春茶采摘完毕后,茶农们会在茶树行间精心种植能够与根瘤菌共生的大豆。“大豆有个特点,它可以生物固氮,肥沃土壤,而且还能够给它相邻的作物通过根系的互作提供一些氮素的营养,茶树需要最多的一个矿质元素也是氮。”廖红告诉记者。
那么,冬季套种油菜,又是出于什么原因呢?“油菜也是一个绿肥型作物,它的根系特别发达,而且能够分泌很多有机酸,可以活化土壤中的磷和钾。”廖红介绍,在冬天把油菜种进去,通过根系互作,把土壤中的磷和钾活化出来,就可以大幅度减少磷肥的使用甚至不施磷肥。
土生土长的武夷山人杨文春,从18岁起就在当地的茶厂开始了学徒生涯,如今在燕子窠经营着300多亩生态茶园。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茶人,他对廖红教授团队带来的这一生态种植模式称赞有加:“之前我们没有按这个模式来管理茶园,茶叶的品质比较一般,用原来的话讲,就像‘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这种档次。后来采用这个方法以后,茶叶的精制率跟优质率都有很大的提升,我们的效益也比之前提升了30%以上,现在基本达到‘琴棋书画诗酒茶’的这种档次。”
科技特派员制度推动人才与乡村“双向奔赴”
燕子窠生态茶园的成功实践,为全国提供了一个可复制、可推广的农业发展样板,这不仅是农业科技与自然生态和谐共生的典范,更是我国科技特派员制度结出的累累硕果,展现了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上的坚定步伐,也引领了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燕子窠生态茶园模式相较于以往的茶叶种植模式,有了全新的或者是质的变化。这种模式的建立和推广,对于武夷岩茶甚至整个福建省各种茶叶的种植栽培,有着很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实践也证明我们南平市首推的科技特派员制度,对于高端人才嫁接以及产业发展方面有巨大的作用。”南平市科学技术局副局长张建平说道。
自1999年福建省南平市在全国率先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起,科技特派员制度已经在中国推行了25年。25年来,老一辈科技特派员如同春风化雨般融入祖国大地,他们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绘就一幅幅科技兴农的壮美画卷。
有着长达20多年科技特派员经历的徐茂兴,是武夷山市茶产业发展中心茶叶科学研究所农艺师。“20多年来,我们教茶农科学技术,教他们怎么做茶,还把我们比较好的理念、思维传递给他们。之前他们的环保意识是不强的,认为茶园要把草除得非常干净,把树也砍得很光。现在他们慢慢就有这种意识,要把生态保护好,要让茶园当中多种树、多‘留草’。”
科技小院书写科技兴农富农新篇章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科技小院也被寄望接好科技兴农“接力棒”,书写出科技兴农富农的新篇章。福建农林大学的博士研究生王涛就是福建省科协武夷山岩茶科技小院的学生之一。
“我从2018年开始来武夷山做硕士期间的研究,接下来开展的博士论文也是在我们小院进行的。科技小院主要是想通过导师带领入驻研究生,深入茶园和茶叶生产一线,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目前我们小院有6位入驻导师、首批入驻的10位研究生和第二批13位研究生。”王涛告诉记者。
科技小院为青年科技工作者打造了实践与创新的平台,助力他们快速成长。
“从学生来讲,他要上课,要做实验,还要把理论跟实践结合,做到全方位的发展。我们带学生出来以后,他们发现天地更广了,而且学到很多在课堂里、实验室里没法学到的东西。他们思路更广阔、更了解农村、更了解产业,一些成果能够在农村应用,他们也觉得很有成就感,这样形成了良性循环。”科技特派员、福建农林大学教授、福建省科协武夷山岩茶科技小院责任专家孙威江说道。
科技助力茶香四溢,智慧搭建生态奇缘。科技工作者们就是这样,在燕子窠茶园促成了一场精心编织的生态缘分,孕育出一片充满魔力的希望田地,冲泡出一杯格外香甜的时代新滋味。
版权及免责: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疑问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感谢原作者提供素材,如有素材请联系邮箱:info@fjte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