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阐山泉
有“岭南汤神”之称的广东省中医院药师佘自强认为,山泉水自古以来就是“上水”,水质清澈,口感甘甜,营养自然、丰富、均衡以及低钠、低矿化度等,容易被人体吸收,提倡“煲汤要用山泉水”。
药食同源,进而茶药同源、汤药同源,除了佐餐,茶与汤还兼有养生与药膳,又曰:“医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汤补,汤补不如水补”,药食同源又回到原点,而山泉水是原点的原点。
文/刘易
[论语]
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真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唐)陆羽:《茶经》
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论茶也。今时品水,必首惠泉,甘鲜膏腴,至足贵也。
———(明)许次纾:《茶疏》
[史记] 唐武宗时,设有专门的输水机构“水递”,将无锡的惠山泉水运至长安,宋徽宗时钦令“月进百坛”;清乾隆皇帝遍取名泉水样,逐一衡量,轻者证明杂质少而水质优,北京玉泉山夺得“天下第一泉”,成为宫廷茗饮御用之水。
沏茶
好马配好鞍,古人沏茶品茶,特别注重水质之美,更有将水品置于茶品之上,“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山泉水是民间特别认知的饮用水,被奉为水之极品,也是有记载最早的有益健康的水。
广东省茶业行业协会理事、高级评茶员与茶师张火荣表示,山泉水经多次渗透过滤,洁净清澈,水质稳定,溶解力和浸透力较强,茶的色香味可以得到最大的发挥,更重要的是它是辨别茶叶优劣的试金石,最能反映茶叶的禀性,而其他水种泡茶,则有硬、淡、寡的感觉,还会产生怪味,试验证明了泉水第一,深井水第二,蒸馏水第三。
唐人李坤在《别石泉》将山泉水沏茶比作“灵液”,茶是天地人的三位一体,茶叶与山泉水合天地之灵气而生,用山泉水沏茶,含天地日月之精华,乃大自然最完美的饮品,用山泉水泡绿茶,汤色黄绿明亮,红茶则红艳明亮。
[论语]
泉源远清冷,山有玉石美草木者为良。山有玉而草木润,玉既重宝,水又灵长,故近山多寿者。 ———《尔雅》
凡水泉不甘,能损茶味。
———(明)田艺蘅:《煮泉小品》
[史记] 鼎湖山泉水已有上千年的饮用历史,明朝永历初年,庆云寺的高僧以鼎湖山泉水创造了传统素菜的上品———鼎湖上素,即是用山泉水发胀“三菇”(北菇、蘑菇、草菇)、“六耳”(雪耳、黄耳、桂花耳、榆耳、白菌、笋肉)。
煲汤
山泉水至今没有国家标准,与天然湖库或水井的地表水无法区分,虽天然却未经山体净化也称山泉,多个省份都有了山泉水地方标准,我省也正加紧制定,突出水源的与众不同,强调经过山体的自净化和矿化作用,兼具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特征。
山泉水成了稀缺资源,众多酒楼用“炖”表示它的矜贵,表示城市人的一种享受。《中国餐饮年鉴》编委、中国烹饪名师陈卓良介绍,对于汤料营养成分和水中矿物质的析出,山泉水具有较强的析出能力,增加营养,促进吸收,呈弱碱性有益于肠胃,而且水里的微量元素与汤料相辅相成,汤色鲜亮,浓香四溢,入口绵柔润滑,清甘味醇。
中医专家佘自强推荐清炖山泉水鸡,汤肉鲜美,平补五脏,不燥不寒,男女老少皆宜,从中摄取身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从而保持体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维持神经肌肉的兴奋性等,夏天到了,可以制作荷叶冬瓜煲老鸭、苦瓜瘦肉汤。
[论语]
山顶泉清而轻,山下泉清而重,石中泉清而甘,砂中泉清而冽,土中泉淡而白。
———(明)张源:《茶录》
一清,二冷,三香,四柔,五甘,六净,七不饐,八蠲疴。 ———(明)谢肇淛:《五杂俎》
[史记] 相传某家的女儿体弱多病,家人梦中得到观音指引,每天背一埕香油上鼎湖山,再换回一埕泉水,女儿得治。李时珍为楚王之子治疗暴厥,只用香炉山泉水煎药,王子康复,后楚王在山脚修建了寺院,令和尚取山泉水供他独享。
煎药
据说“五岳”命名时,还未发现黄山,有人说不算,“黄山归来不看岳”,世界八大奇迹公认时,还未挖掘秦兵马俑,有人说重评,或说“世界第九大奇迹”。而山泉水奉为“上水”,取下地下深外的矿泉水远未出世,是否不算,需要重评?
广州新东升门诊部主任、中医杂病专家陈胜华认为,山泉水是活水,有灵性,有生命,性味随着四季时令而变化,对应了“顺应四时”的养生之道,矿物质元素有着自然而合理的配置,符合人体血液的元素组成和分布,而山区贫瘠却多长寿,得益于饮山泉水、吃山茶油,堪舆有言,“风味甘,色莹气香,四时不涸不溢,冬暖夏凉,主长寿”。
他说,山泉水源于天阳,藏于地阴,禀天地之精神,中药材孕于地气,育于天雨,受天地之造化,两者同取日月,互有阴阳,煎药疗疾,贯为一体,历代方剂均论及山泉水,《金匮要略》的“下热气利小便”的汤药就规定用山泉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