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转型 支部一马当先

发布时间:2011-06-20 13:56:06 来源:福建茶叶网  编辑:福建茶叶网 
  从当初的省定贫困村到目前的“中国特色村”、“全国文明村镇”,短短十几年时间,新罗区小池镇培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的产业也从最初的仅靠种单季稻发展到现在的竹茶旅游“三驾马车”并驾齐驱,一个富裕、文明、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已然成型。

  “每次村里要发展什么新产业,都是村党支部组织党员们带头先干,等路子闯出来了,再组织大家一起上,把风险留给自己,把利益带给村民,培斜能有今天,多亏了村党支部。”回想起这十多年来走过的每一步,培斜很多村民动情地说。

  培斜村是革命基点村,位于新罗区西部,距城区20公里,319国道贯穿东西。全村有195户725人,党员39名,耕地860亩,林地1.4万亩。1993年以前,全村人均收入在1000元以下,村集体收入不足5000元,“省定贫困村”的帽子压得大家抬不起头来。

  穷则思变。199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村党支部书记华锦先听说做竹凉席能挣钱,就自筹资金3万元办起了全村第一家竹凉席加工厂,当年便产生了效益。随后,赖佳明、赖龙辉等一批在外谋生的党员纷纷回村兴办竹凉席加工厂,效益都不错。

  看到了竹凉席产业发展的良好前景后,村党支部开始鼓励村民们一起上竹凉席,并无偿为村民们提供技术指导和市场信息。很快,培斜就成了当地远近闻名的“竹凉席第一村”。1997年,培斜村成立竹凉席有限公司,注册了“天然牌”商标,对全村竹席厂实行原材料、规格、质量、办证、销售“五统一”管理,竹凉席产业走上了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目前,培斜竹席加工企业发展到了82家,产值1.6亿元,产品除了销往全国各地外,还远销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国家,加工方式也从最初的家庭式小作坊提升为标准化厂房生产。

  华锦先说,当时之所以村里的党员带头搞竹凉席,主要是因为以前大家都没有接触过这一行,怕有风险,党员先搞成熟了再推广,即使遇到问题也不至于波及面太大,现在看来这种“党员示范、村民跟上”的思路是走对了。

  还是延续这种思路,2003年初,培斜竹席产业发展渐入佳境之时,考虑到单一产业抗风险能力较差,华锦先请来专家论证,并把村里的土壤拿到农业部化验得出培斜适合种茶的结论后,他自己带头从华安仙都引进茶苗率先试种20亩,当年采摘加工后平均每公斤茶叶卖到300元。随后,同样是党员干部带头种茶,带头示范,如十年前一样,一股种茶的热潮很快在村子里兴起,村民们纷纷从安溪、华安等地引种优质铁观音、丹桂等茶苗。

  目前,全村种植茶叶1500多亩,茶叶加工企业20家,年产值达1500多万元,还探索出“支部+协会+农户”的模式,利用村里成立的茶叶协会,统一注册了商标,将从事茶叶种植、加工、销售的茶农和茶商组织起来,提供从茶叶种植到加工的一条龙服务,并利用原有的竹凉席销售渠道,拓展茶叶市场,一个新的产业蓬勃发展。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培斜富了,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3万元以上。面对新的形势,村两委又从当地森林资源丰富的优势出发,结合村里原有的竹、茶产业,引进了投资近5亿元的九溪炉“森林人家”休闲观光旅游项目,目前该项目的游泳池、旅游步道、自行车道、烧烤区以及明悦山庄已投入运营,还带动了村里6户人家经营“农家乐”,生意十分红火,与生态休闲旅游相关的龙岩沉缸酒文化产业园项目也正在运作之中,村党支部为村民奔小康又找到了一条新路。
我来评鉴
评分
0分
评价
200 / 200 (评价多于10个字)
在线留言
扫一扫
扫描二维码,进入茶叶网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茶叶网微博

扫一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