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红色土地今朝幸福家园

发布时间:2011-06-19 19:50:29 来源:福建茶叶网  编辑:福建茶叶网 
  宽敞的水泥硬底化村道纵横交错,手机、互联网进村入户,一盏盏路灯点缀整个村庄,一辆辆小轿车驶入平常百姓家,村里楼房林立,千亩茶田绿意盎然……革命老区、省贫困村马图在短短几年间快速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茶叶村。这是我市革命老区巨变的一个缩影。

 

梅州是广东省重点革命老区。目前,全市共有老区县(市、区)8个,其中大埔被确认为中央苏区县;在104个镇中,有79个是老区镇,占76%;2040个行政村中,有1136个属老区村,占56%;老区人口230万人,占全市农村人口60.7%。一直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老区建设,以同等优先原则,加大老区扶持力度,夯实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老区人民收入,使这片无数革命志士曾经挥洒过青春和热血的红色土地,变成了幸福家园。

从拆车进村到村村通公路

上世纪60年代初,曾经在丰顺龙岗马图村开展革命活动的中国妇女运动先驱、无产阶级革命家、老红军战士李坚真大姐,送了一辆拖拉机给马图村,不料这却难倒了村干部——通往该村的沙土路又小又弯又烂,拖拉机根本开不进去!无奈之下,村干部只好叫人将拖拉机拆了,然后抬回村里,再重新组装起来。当时马图村的交通不便由此可见一斑。

革命老区大多地处僻远山区,新中国成立后,“行路难”成了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隘。市委、市政府一直坚持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改善老区发展环境的重要举措。经过多年努力,梅揭、梅河、天汕高速梅州段相继开通,梅大高速、西环高速等主干道动工建设;老区县到镇、镇至行政村道路已全面实现水泥硬底化。去年,我市启动了300人以上革命老区自然村通公路工程,规划从2010至2012年帮助未开通公路的451个老区自然村新开816.9公里公路。去年首批工程已完成234.78公里,今年计划建设300公里,其余约300公里将于 2012年全面完成。

克服“五难”点燃新希望

茶阳镇茅坪村高乾自然村和甜祝自然村是大埔县最早成立苏维埃政府的革命根据地。2009年,大埔县相关部门筹资100多万元,帮助解决了通路、通电、通电话、通饮用水问题,使昔日封闭的小山村通上了水泥路、连通了大电网、建起了移动通信基站、喝上了放心水,迎来了老区发展的新曙光。

我市高度重视老区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专门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大对革命老区发展扶持力度的工作意见》等相关文件,有效解决行路难、读书难、看病难、饮水难、住房难等“五难”问题。据统计,近三年来,各级财政共投入我市老区建设扶持资金4331.32万元,让老区群众从经济社会发展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至2010年底,老区大自然村全部实现通邮、通电话网络信息、通广播电视。在2008年投资1320万元解决了无电地区通电照明问题、实现电网覆盖范围村村通电的基础上,再投资20.81亿元,于2010年底全面完成了农网改造任务;2010年底已解决31.4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总投资3192万元的34间老区卫生院业务用房改造工程,目前完成投资计划的28%;行政村都建有卫生站,老区人人享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老区农房全部由政府出资统一购买保险。

我市历来崇文重教,但由于种种原因,2002年之前,在一些老区农村,学龄儿童失学、辍学的有不少;老区农村小学的校舍大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突击建成的砖木结构简易平房,普遍年久失修。2002年,我省开始改造全省老区山区小学。在此次改造工程中,我市共有279所学校列入其中,获省拨款8370万元,加上市、县、镇自筹和发动乡贤捐资 3342.94 万元, 总计投入11712.94万元,新建学校面积达21万平方米,可容纳10万多名孩子就读,全部工程于2005年完工。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市老区教育状况得到改善,梅江区、蕉岭、平远、梅县相继被授予“广东省教育强县(区)”。

 昔日吃不饱今日共奔康

“喝粥稀如镜,上照屋角下照须,没只饭粒沾喉咙。”“喝粥要按顺序来,猪吃鸡吃人再吃 。”这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在我市重点老区梅县畲江镇流传的几句顺口溜,它真实地反映了当年畲江群众的贫苦生活。如今,该镇已发展成为全省的工艺镇,有工艺品企业约40家,其中有自行出口权的23家,生产的节日工艺品出口到世界各地。近几年来,随着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园的落户,大批大型企业进驻,畲江镇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地位已不可同日而语。

为加快老区经济发展步伐,我市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绿色农业、旅游农业,已建成水果、茶叶、南药、优质稻、油茶、蔬菜、烤烟、畜牧水产养殖等八大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至2010年,基地总规模达300万亩;加快推进广东省韩江上游油茶、茶叶产业带建设,优质茶面积达16万亩,油茶面积达50万亩;培育发展了威华、雁南飞、西岩山、新大地等一批龙头企业,总产值达56.9亿元,带动农户40.8万户,户均年增收3098元以上,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587家,带动农户10万多户,实现年助农增收3.95亿元;扶持老区发展特色旅游产业,梅县叶剑英纪念园、大埔“八一”起义军三河坝战役纪念园、平远仁居红军纪念园等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免费向游客开放,梅县雁洋镇长教村、平远县长田镇官仁村、大埔县西岩山茶场等已初步建成农业观光旅游乡村,深受游客欢迎。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市老区的经济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据统计,2010 年, 老区地方财政收入达97400 万元,占全市财政收入的2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4677元/人(全市6667元/ 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35元/人 (全市14726元/人)。

 让老区人民提升幸福感

 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就要致力让为革命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老区人民过上有幸福感的生活。革命老区梅县雁洋镇长教村,当年是个穷山村,近十多年来,在市、县党委、政府的大力扶持引导下,宝丽华集团在该村积极发展旅游,建起了国家5A 级旅游区,并且以旅游“反哺”农村,特别是在长教斥巨资兴建长教客家文化新村,包括129套住房、长教小学、老人活动中心、文化广场、文化会堂、村址、环村公路、医疗所、自来水工程等。宝丽华集团还资助该村社会保障体系:每年为村民缴交个人部分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发给100至250元的养老金;对老干部、残疾困难户每月给予补助等等。昔日贫穷落后的长教村如今成为广东省生态示范村。

为让老区实现“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闲有所乐”,我市积极着力改善老区生产生活条件。目前实现了农村年人均纯收入低于1500元的困难群众应保尽保;老区群众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基本实现全覆盖;积极做好老区革命烈属、伤残军人、老复员军人和“五老”人员的抚恤补助工作,及时调整提高补助标准,目前革命老区366名残疾军人、638名烈属、2158名“五老”人员得到了抚恤补助。扶持不具备生产生活条件的老区村庄搬迁,至2010年底,已完成158个村、2225户、10388 人的整体搬迁工作。扎实做好老区困难群众危房改造工作,至2010年底,全市已有6327户27430 人实施危房改造,改造面积513262平方米,16个农村安居工程示范点正在组织实施,已竣工312户、改造面积25766平方米,在建设16户、改造面积1360平方米。扎实开展老区精神文明建设,目前,全市已建成870家农家书屋,全市多数老区镇都建有文化广场,多数村建有健身小公园、球场、宣传信息窗,并添置必要的设施;实施文化、科技、卫生服务“三下乡”工程,平均每年送图书下乡8.9万多册,送戏下乡1510场,送电影下乡8500场,丰富老区精神文化生活。

我来评鉴
评分
0分
评价
200 / 200 (评价多于10个字)
在线留言
扫一扫
扫描二维码,进入茶叶网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茶叶网微博

扫一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