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廊:忽悠市场的明前茶

发布时间:2011-06-17 09:40:08 来源:福建茶叶网  编辑:福建茶叶网 
 

    近年来,明前茶炒作年年升温,价格也跟着年年攀升。今年优质明前龙井茶一斤的价格达到了3、4万人民币,真可谓「明前茶,贵如金」。由于市场的炒作,消费者对绿茶已经形成了很固定的观念:只有明前的茶才是好的,才是有身价的,明后茶等同于低价劣质。用绿茶送礼,明后的茶是送不出手的,礼盒包装上必须清楚表明「明前茶」。

    然而,内行人都知道,「明前」只是一个节气、时间概念,明前、明后和绿茶的质量并不能完全划等号。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茶树品种的差异,明前出产的茶并不等于都是好茶,明后的茶也不等于都劣于明前。就自然和历史形成的条件来说,所谓明前好茶,实际上指的是长江下游江南地区明前所出产的绿茶,并且这个地区也不是所有树种都能在明前发芽。所以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如果非要把「明前茶」等同于好茶,那么这明前茶只能是出自于江南地区在清明前采摘加工的绿茶。其他地区如福建、广东平原地带以及海南的气候比江南更温暖,明前茶出得更早,而这些地区的明前茶与江南明前茶不可同日而语,因为它们的树种、土壤、气候以及海拔高度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明前茶等同于好茶,最初就是和江南茶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这个地区也正是历代的贡茶区。据史料记载,浙江长兴、安徽广德和江苏宜兴古属阳羡之地,所产的「阳羡紫笋」,是唐代的贡茶。每年清明前夕,为了赶上皇帝的「清明宴」驿骑日夜兼程,一天四百里,十天就到达长安。「清明宴」是唐代皇帝用来祭祖和招待群臣的,为此盛宴,每年立春后当地便增调3万工役,满山找茶,有时整日采不到一把茶叶。唐代的茶叶制法和现在不同,在阳羡所采的茶,并不是芽叶,而是呈笋状的芽胞。

    清代乾隆认为清明时节采制的西湖龙井是最佳上品,他所封的18棵御茶树,每年所产的明前茶不到一斤,采制标准极为严格。需在清晨太阳没有出来之前采摘,因为此时的茶叶受露水的滋润,茶芽肥嫩。采摘的手法要用「凌露采」,茶叶只能用指甲掐断不得用手指,茶芽大小必须符合定制。

    数量稀少,质量优良,皇家专用,「明前茶」遂成为民间向往的珍稀茶品。

    随着明前茶这个概念的流行,一般消费者只知道明前茶是好茶,不知道这个概念是和特点地域相联系的。

    为了满足人们对明前茶的向往,同时获得巨大的利润,茶商们把「明前茶」这个概念偷换成「只要明前出产的茶都是好茶」,使得明前茶和明后茶在价格上有了十倍甚至百倍的差异。巨大的价格落差,又推动了江南茶区从种植、加工到销售的整个产业链片面追求明前。

    追求明前出茶的手段:一是改造树种。江南一地土生土长的茶树品种,清明之后才会出芽的中生和晚生种居多,以杂交的早生品种替代土生品种便成为时下趋势。这种做法使得「明前茶」面临着南橘北枳的尴尬。不同环境成长的茶树质量不同,适合制作的茶叶类型不同,制作的工艺也不同。福建北部的福鼎大白茶和云南大叶种杂交之后生成的新品种被广泛种植于长江下游一带。福鼎大白是生产白茶的优良树种,云南大叶种是中国著名的茶树良种,在当地生产的是滇绿、滇红和普洱,自有独特的风格。这些杂交品种所制成的「明前茶」,名分有了,原有的优良质量却几无可见。

    不同茶树种所合适加工的茶叶形态也不同,在以早作为好绿茶的流行标准下,这一制茶的基本要素也被忽略。如「乌牛早」是浙江南部永嘉地区的早生茶树种,它身材圆润丰盈并不适合生产龙井,而现在则被加工成龙井。由「乌牛早」加工成的「明前龙井」,茶形肥壮,一芽两叶,冲泡的时候叶子头重脚轻,无法保持直立优雅的姿态。而传统土茶树制作的龙井茶,茶芽如连心在水中舒展,修长挺拔。

    80年代时,名茶制作所选择的茶树的标准不以茶树出芽的早与晚为绝对指标。比如那时试制成功的大佛龙井,最初选用鸠坑种,原因正是这一茶种具有香浓醇的特点。但是,鸠坑种属于中生种,无法生产「明前茶」,所以这一品种正被大规模替换。这一现象不仅发生在江南的无名之地,连西湖龙井茶区的茶农也家家户户种植了早生品种。

    更有甚者,为了谋取暴利,欺骗消费者,用低纬度地区茶叶混充江南「明前茶」。我们知道,茶叶采摘的时节因生产地区的气候条件不同而不同。一月底海南率先进入采茶季节,之后云南、贵州、四川、福建陆续开始采摘茶叶。随后,浙江、江苏、安徽等地茶叶开始发芽。正是采摘上的时间差异,使得赝品「明前茶」大行于市。

    毫不夸张的说,明前茶这个概念严重误导了我们对绿茶的认识,造成了茶叶市场的一片乱象,消费者抱着购买明前茶的心理,不是真正的行家,结果多半是上当。

    明前茶,明前茶,忽悠着市场,忽悠着你、我、他。

我来评鉴
评分
0分
评价
200 / 200 (评价多于10个字)
在线留言
扫一扫
扫描二维码,进入茶叶网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茶叶网微博

扫一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