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致富路更宽

发布时间:2011-06-16 12:19:04 来源:福建茶叶网  编辑:福建茶叶网 

青青茶园,悠悠飘香。走进贵州省湄潭县湄江镇核桃坝村,星罗棋布的茶园如同一块块碧玉镶嵌在山间,阵阵清风迎面扑来,令人心旷神怡;“雕花窗、穿斗枋、坡屋面、白粉墙、绿茶壶”的“千壶园”民居,与茶海相映生辉,美不胜收。

“核桃坝几大湾,十年就有九年干”、“河深峭壁高,黄土无甘霖”……一段段顺口溜曾是上世纪60年代核桃坝村的真实写照。当时,核桃坝村村民人均收入不足80元,口粮不足200斤。

“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核桃坝村党支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寻找一条共同致富的路子。支委会开在山坡上、党小组会开到晒谷场、党员实践在农田里。党员和群众都在想,核桃坝村究竟该走一条怎样的致富路?

村党支部多方征求意见,反复测土质、量气温,九上安徽、七下广州,发现这片荒凉的黄土地原来竟是种植茶叶的宝地,一条以茶叶生产种植为主的发展路径逐渐清晰。

为了动员村民种茶,让荒山变绿洲、黄土变黄金,党支部书记何殿伦编了很多顺口溜:“茶树矮丫丫,换钱回到家”、“你栽茶,我栽茶,绿色满田坝。不借米,不差钱,关键是要有茶园”……同时,村党支部组织大家制订种茶致富方案,将全村荒山荒地统一规划,采取党员带头种,1户带4户、4户带20户、20户带动300户的“三步法”,星星点点的茶园迅速在核桃坝村的荒山秃岭、沟壑旮旯铺开。上世纪80年代末,全村在非耕地上新辟良种茶园1200多亩,成立了西部首个村级茶树良种场。

核桃坝人慢慢在丝丝缕缕的茶香中品出了生活的甜蜜,在“培养万元户,消除困难户”、“户户有茶叶,集体搞工厂”、“要使生活过得好,一人一亩茶园不能少”等口号的带动和激励下,茶园种植面积一天天扩大,到上世纪90年代初,全村茶村面积已发展到3000多亩,人均种茶一亩多,人均收入猛增到1600元。

“长得矮丫丫,开得白花花,绿了千千岭,富了万万家”。集生态和经济效益于一体的茶叶,种植面积在核桃坝村不断扩张。很快,加工和销售滞后的难题又出现在村民面前,核桃坝村的共产党员们又开始了新的探索。于是“家家农工商,致富奔小康”成了核桃坝人的应对之策,村党支部一班人率先办起了茶叶加工家庭作坊,并走南闯北当起了茶叶、茶苗的推销员和宣传员。2004年,由村党支部牵头,村里先后组建和引进了砖茶有限责任公司、四品君茶业公司、遵义湄潭老村长茶叶有限公司,同时依托湄潭县绿色食品工业园区建立茶叶加工企业。绿茶、砖茶、红茶、花茶、茶籽油、茶多酚等茶叶产品纷纷出炉,茶叶利用率不断提高,产业链条有效延伸。

为了规范茶园管理,村党支部还倡导成立茶叶协会,修建茶青交易市场,组建起500多人的营销队伍。核桃坝村形成了“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提高了行业组织化程度,带动了茶产业升级。

如今的核桃坝村被誉为“中国西部生态茶叶第一村”,是贵州省统筹城乡发展试点村、新农村建设整村推进的示范村。全村有有机茶园7100亩,户均7.4亩,人均收入达5800元,村级集体经济积累达30多万元。

如今,富裕起来的核桃坝人追求着高品质的精神文化生活,图书室、远教室、篮球场等文体设施遍及村寨,乐鼓队、秧歌队活跃民间,文娱体育活动、文明创建活动等方兴未艾,文明和谐的乡风,给人以春风扑面的感受。

我来评鉴
评分
0分
评价
200 / 200 (评价多于10个字)
在线留言
扫一扫
扫描二维码,进入茶叶网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茶叶网微博

扫一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