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做山水文章兴特色产业
发布时间:2011-06-16 12:17:48
来源:福建茶叶网
编辑:福建茶叶网
六月,走进陇南核桃主产区,沟沟峁峁、路旁地边、房前院后,随处可见大片的核桃林;在文县、康县、武都产茶区,一垄垄茶树青翠欲滴……
陇南市依托独特的水土、光热资源,大力调整产业结构,重点培育以林果为主的特色产业,绘就特色产业富民强市的新蓝图。截至2010年底,全市特色产业面积达到935万亩,特色产业总产值达53.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36元中特色产业收入占到1018元,初步形成了以特色产业为主体的农业和农村经济新格局。
依托山水谋出路
陇南既有山高沟深、人均耕地少、自然条件严酷的一面,又有光热水资源丰富、海拔低、山清水秀,堪称“陇上江南”的一面。自然资源的多样性,形成了发展特色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
发展特色产业是陇南的优势所在,出路所在,也是必然选择,陇南的优势在山水,特色是绿色。
近年来,陇南市成立了经济林研究院和特色产业开发领导小组,把抓特色产业的任务落实到市、县、乡三级领导干部,同时建立全市农业特色产业分类指导体系,按照三江一水川坝河谷区、丘陵盆地区、半山干旱及高寒阴湿区三大块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发展重点及近、中、远期发展目标,并树立100个发展特色产业的乡镇和典型。市、县、乡三级抽调1500名农业科技人员,作为科技特派员进村入户,为群众进行科技服务。
为拉长产业链条,提高特色资源的附加值,陇南市建成礼县长城果汁厂、成县华龙恒业公司核桃加工厂、武都祥宇油橄榄开发公司等28个特色产业加工及储藏、保鲜、运销的龙头企业。同时,建成特色农产品专业市场163个,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925个。
打造精品创亮点
“发展特色林果带来了好收益。”武都区马街镇感恩村村民任长青算了一笔账:以前种粮食,年景好时,一亩地能收250多公斤小麦、500多公斤玉米,两季收成最多600元。现在种花椒,他家3亩地年收入近万元。
茶乡文县碧口镇李子坝村党支部书记马小伦告诉记者,李子坝有上百年的种茶历史,但多年来只是零星种植。自1989年政府倡导因地制宜种植茶叶以来,目前,村上4000多亩地全部种植茶叶,80%的农户靠种茶住上了漂亮的小楼,不少人家还买了小汽车,李子坝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如今,陇南市有20多万群众靠特色产业走上致富路。经过多年的发展,全市涌现出文县碧口镇李子坝村、礼县雷王乡山坪村、康县阳坝镇宋沟村、武都区城郊乡渭子沟村、成县陈院镇大垭村、徽县嘉陵镇田河村等120多个特色专业村。
目前,全市特色产业种植面积达935万亩,其中,花椒、油橄榄种植面积和产量均跃居全国第一,核桃面积和产量居全省第一、全国第四。武都油橄榄、礼县大黄、宕昌党参、两当狼牙蜜等10个农产品获国家质检总局颁发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西和县、康县、武都区分别被全国特产之乡推介委员会命名为“中国半夏之乡”“中国核桃之乡”“中国花椒之乡”。
在陇南特色产业这张名片上,旅游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陇南森林覆盖率高,气候温和,江河溪流密布,享有“陇上江南”之美誉。近年来,该市投入大量资金,打造精品景区和景点,旅游发展水平大幅提升。康县阳坝、武都万象洞、宕昌官鹅沟、成县西狭颂被国家旅游部门认定为4A级景区,2010年全市接待游客32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5亿元。
突出特色求发展
陇南人走活了特色产业这步棋,不仅给山川披上了绿装,引来了天南海北的游客,还给当地的生产方式、劳动方式、生产关系带来深刻的变革和影响。
近年来,利用退耕还林生态建设的大好时机,陇南市干旱山区的低产粮田全部被经济林果置换。同时,每年号召全市各县区根据不同的气候条件,在荒山荒坡栽植花椒、核桃、油橄榄、银杏等林果。在为农民带来丰厚收益的同时,保持了水土,使当地的森林覆盖率连年提高,目前,陇南森林覆盖率达到42.5%,位居全省首位。
特色经济林果的管理大多集中在成熟采摘时和采摘后的修剪管理上,平时不需要过多劳力,这样就解放了大批劳动力,一批批年轻人走南闯北外出务工,2010年,全市劳务输出人数达69.6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53.9亿元。
特色产业开发,既为广大农业科技人员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平台,也让农民群众认识到了科技的力量。为此,市科技和教育部门依托现有的职业教育、社会教育资源,在全市创办了1000所农民技术学校,根据特色产业发展的要求,对农民进行大规模、有针对性的培训。
通过发展特色产业,陇南把农业特产转化成为快速崛起的“亮点”,把青山绿水变成了百姓的“绿色银行”。
陇南市依托独特的水土、光热资源,大力调整产业结构,重点培育以林果为主的特色产业,绘就特色产业富民强市的新蓝图。截至2010年底,全市特色产业面积达到935万亩,特色产业总产值达53.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36元中特色产业收入占到1018元,初步形成了以特色产业为主体的农业和农村经济新格局。
依托山水谋出路
陇南既有山高沟深、人均耕地少、自然条件严酷的一面,又有光热水资源丰富、海拔低、山清水秀,堪称“陇上江南”的一面。自然资源的多样性,形成了发展特色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
发展特色产业是陇南的优势所在,出路所在,也是必然选择,陇南的优势在山水,特色是绿色。
近年来,陇南市成立了经济林研究院和特色产业开发领导小组,把抓特色产业的任务落实到市、县、乡三级领导干部,同时建立全市农业特色产业分类指导体系,按照三江一水川坝河谷区、丘陵盆地区、半山干旱及高寒阴湿区三大块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发展重点及近、中、远期发展目标,并树立100个发展特色产业的乡镇和典型。市、县、乡三级抽调1500名农业科技人员,作为科技特派员进村入户,为群众进行科技服务。
为拉长产业链条,提高特色资源的附加值,陇南市建成礼县长城果汁厂、成县华龙恒业公司核桃加工厂、武都祥宇油橄榄开发公司等28个特色产业加工及储藏、保鲜、运销的龙头企业。同时,建成特色农产品专业市场163个,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925个。
打造精品创亮点
“发展特色林果带来了好收益。”武都区马街镇感恩村村民任长青算了一笔账:以前种粮食,年景好时,一亩地能收250多公斤小麦、500多公斤玉米,两季收成最多600元。现在种花椒,他家3亩地年收入近万元。
茶乡文县碧口镇李子坝村党支部书记马小伦告诉记者,李子坝有上百年的种茶历史,但多年来只是零星种植。自1989年政府倡导因地制宜种植茶叶以来,目前,村上4000多亩地全部种植茶叶,80%的农户靠种茶住上了漂亮的小楼,不少人家还买了小汽车,李子坝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如今,陇南市有20多万群众靠特色产业走上致富路。经过多年的发展,全市涌现出文县碧口镇李子坝村、礼县雷王乡山坪村、康县阳坝镇宋沟村、武都区城郊乡渭子沟村、成县陈院镇大垭村、徽县嘉陵镇田河村等120多个特色专业村。
目前,全市特色产业种植面积达935万亩,其中,花椒、油橄榄种植面积和产量均跃居全国第一,核桃面积和产量居全省第一、全国第四。武都油橄榄、礼县大黄、宕昌党参、两当狼牙蜜等10个农产品获国家质检总局颁发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西和县、康县、武都区分别被全国特产之乡推介委员会命名为“中国半夏之乡”“中国核桃之乡”“中国花椒之乡”。
在陇南特色产业这张名片上,旅游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陇南森林覆盖率高,气候温和,江河溪流密布,享有“陇上江南”之美誉。近年来,该市投入大量资金,打造精品景区和景点,旅游发展水平大幅提升。康县阳坝、武都万象洞、宕昌官鹅沟、成县西狭颂被国家旅游部门认定为4A级景区,2010年全市接待游客32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5亿元。
突出特色求发展
陇南人走活了特色产业这步棋,不仅给山川披上了绿装,引来了天南海北的游客,还给当地的生产方式、劳动方式、生产关系带来深刻的变革和影响。
近年来,利用退耕还林生态建设的大好时机,陇南市干旱山区的低产粮田全部被经济林果置换。同时,每年号召全市各县区根据不同的气候条件,在荒山荒坡栽植花椒、核桃、油橄榄、银杏等林果。在为农民带来丰厚收益的同时,保持了水土,使当地的森林覆盖率连年提高,目前,陇南森林覆盖率达到42.5%,位居全省首位。
特色经济林果的管理大多集中在成熟采摘时和采摘后的修剪管理上,平时不需要过多劳力,这样就解放了大批劳动力,一批批年轻人走南闯北外出务工,2010年,全市劳务输出人数达69.6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53.9亿元。
特色产业开发,既为广大农业科技人员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平台,也让农民群众认识到了科技的力量。为此,市科技和教育部门依托现有的职业教育、社会教育资源,在全市创办了1000所农民技术学校,根据特色产业发展的要求,对农民进行大规模、有针对性的培训。
通过发展特色产业,陇南把农业特产转化成为快速崛起的“亮点”,把青山绿水变成了百姓的“绿色银行”。
我来评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