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都市报与厦茶公司联合举办第二场“海堤味道”品鉴会
品鉴会吸引了众多茶友,促进茶文化的交流,推动茶文化进一步普及。
汕头人每天都喝茶,喝茶的种类也多,大红袍、铁观音、红茶、绿茶、普洱茶……在众多的茶类中,有一种茶较易为外来人接受,也为各个年龄层的民众接受,那就是红茶。
那么,对红茶这种口感芳甜的茶类,茶友们的认识有多少呢?除了口感的独特外,其外形又什么特征?而你又知不知道,红茶不仅国内盛产,国外也风靡万千茶爱好者?6月12日,本报与厦门茶叶进出口有限公司在长平路“海堤茶叶”长平店共同主办的第二场“海堤味道”品鉴会为众人解开红茶的谜底。
各阶层人士踊跃参与品茶
本次品鉴会,继续秉承活动的宗旨,于轻松活动的氛围中,向市民传递红茶知识,推动红茶文化的普及。在经过第一场“大红袍”品鉴会的活泼开局之后,本场品鉴会受到了更多市民茶友的关注,报名参加活动的人络绎不绝。即使告知场地名额已满,仍有市民不愿放弃,要求本报记者让其参加。
此外,为了让更多不同行业的人可以凭茶寄意,相互交流,主办方还于不同的品鉴场次邀请不同行业的人参与活动。第一场品鉴“大红袍”时,教育界的校长、老师,体育界的教练等都受邀参与了活动。而此次品鉴会,主办方更是邀请了来自政协教文卫体委员会、市纪委、市外经贸局、市知识产权局和市文广新局等单位的公务员参加。
印度锡兰“美女”难不倒茶客
本次品鉴会的主题是“品鉴红茶”,同样进行两轮的分辨比赛。第一轮是鉴别国内外知名红茶。主办方这次请来了有红茶“四大美女”之称中的两种红茶——印度大吉岭红茶、锡兰红茶,以及中国滇红供茶客们盲品鉴别。第二轮品鉴则是区别国内红茶,主办方同样提供了坦洋工夫、正山小种和海堤红三种茶类供茶客品鉴。
鉴于第一场品鉴会百分之百的命中率,本场品鉴会,主办方提高了竞猜难度,汕头的茶友对国外红茶可能不大熟悉,所以就没有百分百命中。但从现场茶友对茶叶的品饮解析来说,仍可看出大家的茶类涉猎之广,思维反应之灵活。
第一轮的竞猜进行中,常喝红茶的林女士一看就猜中印度大吉岭红茶和滇红。第二轮,她也是全猜中。她说,正山小种有一种特殊的烟熏味,一喝就可以确定;海堤红平时经常喝,能分辨出来;如此一排除,剩下的就是不大熟悉的坦洋红茶咯!
■ 现场
两度参加的爱茶者
市民蔡澄阳先生是一位参加了两场品鉴会的茶客。在上一场的大红袍品鉴会,高命中率的竞猜结果下,蔡澄阳自然是大获全胜。而本次品鉴会,记者在现场注意到,蔡澄阳依旧胸有成竹,两轮竞猜都是只看茶叶就给出了答案。
蔡澄阳说,其实第一轮的品鉴,因为外国的红茶比较少喝,还不是十分有把握,所以填好答案后他还是较为谨慎,再思考比对了一下。而第二轮对国内茶叶的对比,就不成问题了。几种茶叶平常都有接触,所以很快就能下结论。
如此的命中率,蔡先生莫非是奇人?!蔡澄阳笑答非也。自己跟在场的许多人一样,也就是个好茶人。这么多年的经验积累下来,才能回答正确,而且最近一两年喝红茶比较多,对红茶的关注也比较多,所以猜起来也就更得心应手。
专家说法
|
品茶也是品生活
厦门茶叶进出口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杰:品茶,绝对不像喝茶那么简单。一个口是喝茶,三个口才是品茶。我们举办品鉴会,就是希望让更多的人知道,什么是品茶。品茶,品味的不仅是茶叶,也是生活。
像今天红茶的品鉴,通过国内外红茶的对比,国内各产区红茶的对比,再加上评茶师现场的讲解,大家就能更清楚红茶的专业知识,从而逐渐提高红茶的品鉴水平。但这还不是最终的目的。
茶友们平常喝茶多,但不见得对每个茶类都有涉及,而通过一场场的品鉴活动,大家能系统的接触到各种茶类,对茶有更全面的了解。而在这种人人谈茶、品茶的文化氛围影响下,慢慢激发人们对品茶产生兴趣,喜欢且向往品茶,让更多人享受品茶。
|
多一份感性认识
国家高级评茶师陈国明:红茶与人们常喝的其它茶类有所不同,它国内国外都盛产,品种很多,不同品种有不同品种的个性。今天我们向大家介绍这么多种的茶叶,目的也就是希望茶友们认识更多的茶样,对红茶多一份感性认识。
但同时,我们更希望推动红茶知识的普及。就大多数茶友来说,大家对不管是红茶或者其它茶类,其认识的来源主要源自直观的感性认识,但说到研究则不一定人人都懂。而这方面,我们专业的人士可以弥补这点不足,我们经过长期的茶叶研究,对茶叶有一定程度的理性认识。而我们举办活动的出发点,就是向茶客传递我们的认识。
|
增强潮汕人品牌意识
汕头市茶文化学会副会长、百香茗茶总经理郑楚辉:这样的活动,我觉得对推广加强品牌观念很有意义。潮汕人虽然爱喝茶,但对于茶叶的品牌意识很淡薄。这在许多人看来也许是小事,但其实它关乎我们每个人的利益。
品牌对于茶叶的作用,在于对自我品牌产品的约束。每个品牌都希望保持自己的声誉,让品牌之路更长远。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对茶叶的质量、安全是首先必须把关的。如果连基本的质量安全都达不到国家标准,谈何品牌。
品牌对众多的喝茶者来说是品质的保证。因此,举办品鉴活动,让更多人懂茶,知道各类茶叶的区别,从而促进茶叶的标准安全生产很有意义。
|
让我想起制茶的日子
原英德茶场制茶师梁礼辉:得知有这样的品茶活动,我很高兴。一大早就从广厦新城骑单车赶来的。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我在广东英德的茶场从事制茶工作,一直到90年代初退休。那时候我负责的是红茶的制作。十几年的时间里,我每天跟红茶接触,不管是初制、精制都十分熟悉。
退休之后,虽然没再参与茶叶的制作,茶却成了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而像今天这样的活动,我却不曾参与过,能这样再次跟专业的茶师接触,跟许多茶友接触、交流,品到这么多各国各地红茶,真的让人觉得很兴奋。我好像又回想起了当初制茶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