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中国”飞奔,创伤“中国不富”

发布时间:2011-06-15 11:34:54 来源:福建茶叶网  编辑:福建茶叶网 

6月15日,富国全球顶级消费品股票型基金将正式发售,特色是号称国内第一只“奢侈品基金”,投资目标定位于顶级消费品制造商和销售商、顶级消费服务提供商,以及钻石等贵重原材料供应商,投资人可望借此从全球奢侈品复苏盛宴中分一杯羹(新华社6月13日)。

这桌盛宴,中国份量几何?世界奢侈品协会2011报告说:内地去年奢侈品市场消费107亿美元,占全球1/4,预计明年将超日本,夺得全球奢侈品消费金牌(《新京报》6月10日)。

如此“奢侈中国”,虽不出人意料,却难让人平静,当翻转硬币,“中国不富”就摆在眼前。

一方面,改革开放告别了共同贫穷,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从而一部分人先奢侈起来似乎自然而然,这部分人拥抱奢侈品的现代逻辑——花自己的钱,让别人去说吧,也使“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知足是天然的财富,奢侈是人为的贫困”之类中外古训苍白。

另一方面,我国虽是全球第一人口大国,但并未占到全球1/4,我国虽已成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人均GDP在全球百名开外,我国百万美元资产家庭数虽排全球第三,但按国际标准计算的贫困人口数排全球第二,总体的温饱有余、小康不足、富裕起步合成的是总体的不富。

所以,“奢侈中国”本质上是人们普遍不富中少数人得以奢侈,写真利益分配和谐天平倾斜。

我想,给“奢侈中国”讲大道理——基尼系数撞高压线会激化矛盾,切分财富蛋糕不公将妨碍财富蛋糕做大,一、二、三次分配应合成抽肥补瘦立交桥……或不如讲个辛酸故事更切实。

一所大学校园,一个人,从垃圾桶里捡出一只半腐的红橘,迅速剥掉皮,吃了。这幕,发生在2003年。这个人,上世纪90年代初住在我家楼上,最难忘的印象是:不到五十的他,烤在盛夏骄阳下,一头黑白扎染加一嘴四射乱须随行走节奏抖动,被遮小了的脸显得无比苍老。

试想,进了垃圾桶的半腐红橘,又进了路过碰巧瞧见的他的嘴——人活到这步,心会如何?

回顾,从他与我住成“上下级”,常闻顶上闹出很响动静,吵架、摔东西、哭。陆续听说他一些事:当过几年知青,回城后按政策分到份工作,打杂,薄薪;父亡母在,他和他哥两家六口挤在母亲分的房里;兄弟关系紧张,老婆嚷着走人,均是“经济危机”闹的。后来两三年间,为兄的搬迁了,母亲去世了,老婆离婚了。直到我挪窝,他和读小学的儿子仍住其中。

只剩父子后,除了父亲隔三差五总会狠揍儿子一顿,几无别的声音,我记忆中的这曲相依为命,夹杂着暴怒的粗声大嗓与稚嫩的嚎啕大哭。男孩眉清目秀,少言寡语,未见淘气,常受皮肉之苦让人倍生怜悯,唯一可解释体罚的,是我所听到的有关父子俩的谈论总不免以此作结:穷困潦倒。人们说,这个父亲缺本事,挣不了钱,难怪女人要跟人跑,儿子会雪上加霜。

“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这个家庭滑向妻离子凄时,《编辑部的故事》里的这句台词正猛叩人心,风靡不亚于哼唱“悠悠岁月,欲说当年好困惑”。这声调侃,虽有抵触教化嫌疑,难免遭人腹诽,却字字平实不虚,它辨证概括了生活常识,也不悖人间常理。

所以,2003年,红橘故事发生,我不特别惊讶,只觉十分压抑。他吃掉的红橘,定义了他的生存状态,仍活得不好。弹指一挥,迄今八年又过,不知光阴给了他何助。这期间,每闻有人眉目滚动矫情地感叹日子过得不顺,或以潇洒口吻笑言钱财不过身外之物,特别是挥金如土炫耀奢侈,我眼前就会条件反射地浮起那只红橘,尽管它或不算为钱消得人憔悴的典型。

给“奢侈中国”讲这个辛酸故事,听点是合拍改革开放的时间节点:上世纪90年代初,2003年,当下——上世纪90年代初,告别“大锅饭”的铿锵中,奢侈起步;2003年,收入“马太效应”的困惑中,奢侈换档提速;当下,“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的呐喊中,奢侈猛踩油门。

我以为,在不可逆的国民经济市场化进程背景下,翻看“奢侈中国”与“中国不富”的硬币两面,虽应看到个人谋生能力差异、运气分别,却又不可无视贫富分化不仅仅归功或归咎于个人的本事高下、命运好坏。头也不回的“奢侈中国”飞奔,创伤“中国不富”的现实图画。

首只“奢侈品基金”立等可取,全球奢侈品消费金牌翘首可待,将白酒、茶叶之类国粹一把推入金碧辉煌的全球奢侈品殿堂据说也易如反掌,而当务之急是扶正利益分配的和谐天平。

我来评鉴
评分
0分
评价
200 / 200 (评价多于10个字)
在线留言
扫一扫
扫描二维码,进入茶叶网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茶叶网微博

扫一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