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中皇后”今安在

发布时间:2011-06-05 19:15:34 来源:福建茶叶网  编辑:福建茶叶网 

徐叶茂 汪东才/文 本报记者 万基耀 /图

地处武夷山北麓的铅山县,在明代就盛产红茶,茶在该县河口镇装船,故取名“河红”,被誉为“茶中皇后”,辉煌了400多年。而今,在全国最大茶市北京市宣武区马连道国际茶城,万余家茶铺中,却难觅冠名江西产的红茶,满街都称福建武夷岩红茶。

山还是那山,茶还是那茶,为什么武夷山南的福建红茶却搞得红红火火?带着这一疑问,记者深入铅山县武夷山镇桐木关、西坑、篁村和天柱山乡等河红茶原产地探访。

红茶发源于铅山县武夷山镇桐木关为中心的篁村、西坑、中村、天柱山乡高际岭和福建省武夷山市三港、星村一带,后传到修水漫江、浮梁县及安徽省的东至、祁门。江西先有“河红”、次有“宁红”,再有“浮红”(又称祁红),是中国三大红茶。

河红茶原产地海拔千余米,夹在黄冈山(海拔2158米,东南大陆第一高峰)和独竖尖(海拔2128米东南大陆第二高峰)两座高山之间,冬暖夏凉,没有任何污染,种植茶树已有近千年历史。

铅山所产的贡玉、正山小种等高档河红茶,色泽乌润,韵香明显、绵甜爽滑。明万历年间,美国商人威廉·马克斯在《茶叶全书》中写道:“河口镇为中国内地最重要的市镇之一。”《中国茶乡之行》的作者R·Fortune写道:“河口是一个繁荣的大市镇,茶行林立,全国各地茶商云集于此,英国商人也来此采购河红茶。”明《铅山乡土志》描述:“河红繁盛之时,商家买办,每年数百万金。”从那时起,河红茶之极品正山小种红茶,曾被西方人奉为至尊名茶,誉之“茶中皇后”。

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河口镇贸易中心和制河红茶技术中心的地位更加突出。当时,福建、江浙一带的茶商都将毛茶运输到河口镇加工成河红茶。河口拥资百万以上的茶行饶、吕、葛、庄四家,号称“四大金刚。”河口九弄十三街,茶铺林立;外地客商兴建的会馆达十九家;“舟车驰百货、茶楮走群商”,大量贸易推动了河红茶制作工艺的改进,吸引了河口镇及周边3万多人从事红茶加工,并成立了河口帮茶师会。当时,铅山茶叶种植面积达20余万亩。

新中国成立后,为推动我国茶叶的发展,1954年,周恩来总理亲批在铅山、浮梁、杭州建立三大国营茶场。铅山河口茶场是我省最早的国营茶场,1956年已开辟茶园3700余亩,生产河红茶3000多担,制出上品河红茶“正山小种”系列,并且重新恢复了对日本、新加坡、欧美、香港等地的茶叶出口。1958年原场长金尔镇光荣地出席了在京召开的千人群英会,还捧回了周恩来总理亲自颁发的国务院奖状。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因种种原因,国营河口茶场日渐衰落并最终停止生产。

2003年,福建省武夷山市抢先恢复了“正山小种”的生产,并于当年申报了原产地保护。因此,与三港、星村山水相连的铅山县篁村、西坑、桐木关一带,只能遗憾地与“正山小种”原产地的称呼失之交臂。2009年,武夷山市又成功注册“正山小种”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铅山生产的红茶,只能被业界称为“外山小种”,高山上那些种植400多年的老茶树,也只好被迫“改姓”了。

河红茶真的要从江西人手中溜走了吗?所幸的是,河红帮茶师是我国制红茶最早最强的一支技术队伍,河红鼻祖“正山小种”制作工艺传人还在铅山县河口镇。

2007年以来,铅山启动传统产业复苏工程,扶持河红茶、连四纸、古汉春酒、铅山陈醋等传统产品振兴。

从2008年到2010年,陆续有铅山人投巨资建立河红茶种植生产基地,生产河红茶。

2010年,铅山县已整理出河红茶制作工艺流程,并纳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现正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然而,河红茶要再次走向世界,必须加强现代化农业生产管理,实现茶叶种植园的集约化、规模化经营,要适当改变种植和采摘方式,通过技术改造和推广,产出更具特色的红茶。
更多资讯来源于福建茶叶网www.fjtea.cn

我来评鉴
评分
0分
评价
200 / 200 (评价多于10个字)
在线留言
扫一扫
扫描二维码,进入茶叶网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茶叶网微博

扫一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