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创新创优 更好更快做强黔北茶产业
创业创新创优 更好更快做强黔北茶产业
----遵义市茶产业“十一五”回顾与“十二五”发展思考
幸育毅
(遵义市茶叶工作站 贵州遵义563000)
编语:“十五”期末,为加快遵义农业结构调整,市委、市政府提出实施百万亩茶园基地建设战略目标,“十一五”初相继出台《遵义市百万亩茶园基地建设规划》、《遵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推进百万亩茶叶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遵府办发[2006]96号)和《中共遵义市委 遵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实施百万亩茶业工程的意见》(遵发[2007]10号)文件,每年财政拿出1000万元资金和整合涉农资金扶持茶产业的发展。在规划区各党委、政府也相继出台相关茶产业政策,整合资金扶持本地茶产业的发展。通过对“十一五”遵义茶产业在创业阶段的工作回顾和总结,经过对“十一五”遵义茶产业发展的总结思考,相信通过“十二五”不断的创新创优,更好更快做强黔北茶产业是一定能实现的。
一、“十一五”期间茶产业发展回顾
1、茶产业规划与产业政策定位
遵义属典型的寡日照、高海拔、低纬度山地农业区,处于农业部《全国茶叶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09-2015年)》明确的长江上中游特色和出口绿茶重点区域的核心地带。市委、市政府根据遵义的自然优势和基础条件,经过深入调研和充分论证,出台了茶产业发展政策,制定实施百万亩茶园基地建设规划,把湄潭、凤冈、余庆、正安、道真、务川、遵义7县的55个镇(乡)纳入规划区,建立和打造“四大产业带”即:建设和打造以湄潭翠芽、银针茶为主的名优绿茶产业带;以凤冈县富锌富硒茶为主的茶产业带;以正安、道真县富锌硒高山云雾茶为主的茶产业带;以余庆县名优苦丁茶为主的茶产业带。通过做大基地做强茶产业,把遵义建设成为名优绿茶生产、加工、原料生产重要基地及绿茶出口中心,建成全国绿色食品茶、有机茶、茶饮料重要生产基地。
2、加快夯实茶园基础,不断提高无性系良种比例
2005年底,全市茶园面积为27.5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占总面积的34.5%。主要茶树品种有:福鼎大白茶、黔湄系列、湄潭苔茶和地方群体种;全市有机茶园和绿色食品茶园产地认证面积为1.213万亩。截止2009年,全市茶园面积达到93.5万亩。今冬明春全市将新垦无性系良种茶园15万亩,到2010年底预计将达到105万亩,将超额完成100万亩茶园基地建设任务目标。在“十一五”期间,全市新垦茶园建设平均以每年15.5万亩的速度递增发展,茶园面积比“十五”期末增长281.8%。2009年,全市有机和绿色食品茶园认证面积达到5.5万亩,比“十五”增长353.4%。
“十一五”期间,新垦茶园全部采用无性系良种茶苗繁育移栽,使全市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比例提高到85.7%,比“十五”期末增长148.4%。主要无性系茶树品种有:福鼎大白茶、黔湄系列、名山系列、乌龙茶系列、龙井系列及安吉白茶等品种。发展新垦茶园多数采取本地育苗就地移栽的办法,达到保证品种纯度、提高成活率、降低风险和投入成本的目的。对于引进的无性系茶树良种,采取引进试验与推广发展相结合办法,具体由技术部门、监察纪检部门、科研部门组成购苗机构,严格控制和做好茶苗的引进渠道、基地考察、品种鉴定及病虫害检验检疫等工作,使茶苗引进的品种和质量得到了有力保证。
3、茶叶产销两旺,经济效益显著
随着茶叶消费全球化快速发展,由于绿茶具有“三增三抗”药理保健功效,茶叶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和向高档化多样化茶产品结构发展的要求,加快推动了国内外绿茶消费与品茗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遵义茶叶结构调整,加快推动了名优绿茶的生产发展。遵义的茶园面积、茶叶产量、茶叶产值一直位居全省第一位,是我省重要的产茶区和最大的茶叶生产基地,在全省茶产业历史和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2005年,全市投产茶园面积为18.6万亩,年产量1.05万吨,年产值2.15亿元,其中名优茶占全市总产量的16%和总产值的69%。“十一五”期末的2010年,全市投产茶园面积达到41万亩,茶叶总产量达2.44万吨,茶叶总产值13.2亿元。其中名优茶占全市总产量的26.8%和总产值的65.2%。“十一五”期末比“十五”期末全市投产茶园面积、总产量、总产值分别增长109.7%、128.6%、504.7%。
“十二五”期间,随着全市茶叶种植结构的调整,注重茶业名片打造和加大茶叶的宣传推介力度,全市生产的绿茶(白茶)、红茶、青茶等茶产品种类不仅适应了市场多样化多结构消费发展的需要,尤其提供生态、绿色、营养、安全、品优的茶产品更成为当前茶叶消费潮流的主旋律,而深受广大消费者和客商的青睐,呈现出遵义茶叶尤其是名优茶产销两旺的景象,目前产品主要销往浙江、江苏、广州、广西、福建、北京、上海、四川、重庆、安徽、湖北等全国各地。
[pagebreak]
4、加工业装备水平不断提升,产业链得到延伸
在“十五”期末,全市茶叶加工企业370余个,多数加工厂房简陋、设备陈旧落后、机械不配套现象十分严重,其产能低、能耗大、质量差,造成资源浪费和经济效益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十一五”期末,全市共有加工企业476家,年加工能力2.6万吨。目前全市加工规模较大的茶叶企业有96家,其中近40家茶叶加工企业通过投资新建和旧企改造升级,已建成具有现代加工厂房和现代茶叶清洁化自动生产流水线加工的企业。现已建成投产年生产能力达300吨茶多酚和年生产能力达2000吨茶籽油加工企业各一家,茶产业链得到不断延伸。现已建成投产年生产能力达现已建成3000吨绿茶精制出口的初制加工厂和年生产能力达5000吨精制绿茶(珠茶、眉茶)出口的加工企业各一家,加快推进了遵义绿茶出口的进程。“十一五”期末,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有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4家、市县级龙头企业共28家,有86家企业获得QS、ISO、HACCP等认证,现有一批企业正在申办相关的认证工作中。
5、重视名片打造,注重文化挖掘,加大宣传推介力度
在遵义茶产业发展历史过程中,由于对茶业名片的打造重视力度不够,到2005年止全市茶业名片甚少。自2005年提出打造实施百万亩茶叶工程建设以来,各地高度重视茶业名片的打造工作力度,湄潭、余庆先后获农业部颁发的无公害农产品(茶叶)示范基地县,湄潭西南茶城获农业部定点农副产品(茶叶)专业批发市场,余庆获“全国小叶苦丁茶之乡”、凤冈获“中国富锌富硒有机茶之乡”、湄潭获“中国名茶之乡”称号。余庆小叶苦丁茶获准使用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凤冈富锌富硒茶于获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湄潭翠芽获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遵义有着2000多年的种茶及饮茶历史,茶文化底蕴丰富。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记载:“茶之出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播州,又名播川郡,今遵义两城区、桐梓、遵义县一带;夷州,又名义泉郡,今凤冈、绥阳一带。在宋、元、明、清几个朝代,都有遵义茶叶生产的记载。至今在湄潭、道真、凤冈等地还流传“油茶汤”、“油茶稀饭”、“油茶汤圆”等传统饮茶方式,与古人“饮茗粥”、“擂茶”具有相同的饮茶习俗。至今还流传着“盖碗茶”、“罐罐茶”、“缸缸茶”。为传承和创新黔北茶文化,挖掘古夷州茶文化和土家族、苗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饮茶习俗,整理并推广民间茶文化、茶艺术。目前在茶文化书籍、论文、诗歌、词曲、影视作品日渐丰富多彩。在湄潭县建成“浙江大学西迁遵义陈列馆”,编辑出版了《中国西部茶海论坛文集》、《茶的途程》等书籍,创作了如《绿色畅想曲》等歌曲,湄潭县大茶壶获“吉尼斯纪录天下第一大茶壶”证书,道真、务川县“仡佬族三幺台”习俗,凤冈“茶饮”习俗被列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录。
为加大遵义茶叶的宣传推介力度,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在我省的高速公路、机场、旅游区等公共地段设立茶叶品牌宣传广告,以“湄潭翠片”品牌在全国地级市设立专卖店和旗舰店达218个;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北京、深圳、上海等地举办的茶事活动,组织和鼓励企业参加国内茶叶产品的评比。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有40余家企业在参与“中茶杯”、“中绿杯”及其它国际性茶事活动评比中,获金银奖、一二等奖等殊荣的茶叶品牌去年累计达111只,今年预计达150只。2009年,遵义市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贵州国际绿茶博览会”,“湄潭翠芽”等四只茶叶品牌获得“贵州十大名茶”称号。同年,在第五届中国茶业经济年会上,湄潭县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评为“全国特色产茶县”、“全国重点产茶县”称号。今年10月份,“2010第六届中国茶业经济年会暨中国贵州国际绿茶博览会”在遵义成功举办,遵义市获得“中国高品质绿茶产区”称号。通过注重茶业品牌打造,加大茶业的宣传推介力度,大大提高了遵义茶业在全国茶叶行业、茶叶市场及茶叶消费者中的知晓度美誉度,为遵义茶叶出山,不断提高茶叶消费市场份额奠定了坚实基础。
[pagebreak]
6、以园建场,以茶促旅,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湄潭县是贵州茶园面积、茶叶产量、茶叶产值第一大县,是连接遵义三城区和遵义县、凤冈县、余庆县、务川县茶产业规划区的枢纽。湄潭西南茶城是贵州省首批获得农业部20个定点农副产品(茶叶)专业批发市场之一,该市场营业面积11460㎡、库房3000㎡,入驻客商130余家,销售网络遍及全国20多个省(市、区)。西南茶城的名优茶年交易量0.27万吨,交易额3.25亿元,现已成为带动和辐射湄潭、凤冈、余庆等地茶叶流通的集散地和重要的茶叶批发市场。据悉,湄潭西南茶城将要进行改建扩建,以满足茶产业发展的需要。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规划区现有人口372万人,其中农民人口近300万。到2010年,全市现有涉茶农民预计近60万人,占辖区农民人口的20%;茶农拥有自主管理经营的茶园面积预计在70万亩以上,占百万亩茶园面积的70%。为加快推进茶业资源的合理分配和茶产业的自然分工,解决涉茶农民“做茶难、卖茶难”问题,切实保障涉茶农民的切身利益,各地围绕在农民种植茶园相对集中的区域选择建设了一批茶青交易市场。截止2009年,湄潭、凤冈等县相继建立茶青交易市场25个,年交易量7000吨、年交易额2.2亿元。一是保障了农民利益,促进了农民增收,加快了农村经济发展;二是通过加强管理和检测,不仅从源头保障了原料的质量,而且提高了农民掌握了解了茶叶技术知识和了解市场信息;三是通过围绕以场建厂,形成产品规模、降低生产成本、确保产品质量,保证企业能及时、快速、方便将产品投放市场,抢占市场先机,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为加快推进茶产业链的延伸发展,湄潭县、凤冈县在加快茶产业发展同时,提出“以茶促旅、以旅兴茶”发展思路,以“四在农家”“黔北民居”为载体,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依托,以绿色茶园长廊为背景,以茶文化为内涵,以“天下第一壶”、“万亩茶海”等为标志,通过政策扶持,每年定期举办茶叶开采节和茶文化节等活动,开辟发展了乡村茶文化休闲旅游产业,谱写了乡村茶旅一体化发展的新篇章。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湄潭、凤冈两县的乡村茶旅游人数达30余万人次,茶旅游产值2.0亿元。
二、“十二五”期间茶产业发展思考
在“十二五”期间,遵义茶叶是关系茶产业能否更好更快发展,关系千家万户农民是否增收,企业增效,解决农村劳动就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关键的五年。在这期间,遵义茶产业将面临的主要发展机遇:一是东茶西移和优越的生态环境优势机遇;二是中央进一步加大西部大开发和国家、省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对产业的扶持政策机遇;三是提倡“茶为国饮”和茶叶消费全球化发展,茶叶消费结构向多元化多品种多类型发展需求,以及茶叶最具营养保健功效作用而深受消费者青睐的消费机遇;四是茶产业链随科技发展不断延伸,茶饮料、茶食品、茶药品、茶美容等产品将加快推进茶叶综合利用的保健消费机遇;五是充分结合和利用红色文化、国酒文化、赤水丹霞优势,打造以观光休闲、卖茶品茶、茶艺表演、夏季避暑等无铅茶旅一体化的休闲消费机遇。同时,遵义茶产业将面临主要四大瓶颈:①人才瓶颈--科研、技术、产业策划等;②体制瓶颈--人员配置、工作职能、考核激励、执行落实等;③资金瓶颈--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龙头扶持、品牌打造;④市场瓶颈--国内外市场竞争、宣传推介、应对能力。
通过了解和思考,为创业创新创优和更好更快做强黔北茶产业,对“十二五”期间遵义茶产业发展有以下几点思考:
1、“十二五”期间茶产业发展总设想
针对遵义茶产业发展进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吸取国内外茶产业发展经验,通过认真分析思考,“十二五”期间应以“产业发展,以人为先”为重点,以实施“7123”工程为主抓手,到“十二五”期末,实现茶叶总产值达50亿元,综合产值达80亿元,力争达100亿元,解决农村和社会劳动就业100万人的目标。
2、“十二五”期间7123工程设想
7123工程:100万亩标准化茶园基地技术体系建设、100名高级专业人才建设、100万人次茶叶技术培训建设、100个现代加工企业建设、100个茶叶专业村建设、100个专业合作社(协会)建设、100万人次茶旅游建设;2万人中等茶叶专业学历乡土人才,3个品牌打造:遵义锌硒茶、遵义红、遵义白茶。
(1)100万亩标准化茶园基地技术体系建设。实施80万亩无公害和20万亩有机茶园推广、200亩品比园建设和10万亩地方群体种茶园改植换种、10万亩新老低产茶园改造、15万亩高产优质茶园示范推广建设,全力推进茶园基地规模化向标准化建设提升,实现营养安全、优质高产、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目标,为加工业发展和品牌打造奠定坚实的基础支撑。
(2)100名茶叶高级专业人才建设。为提高茶产业发展水平和科技研究创新能力,结合遵义“15851“人才工程战略,通过引进和选送培养专业人才,采取到国家、省级科研院所学习,举办高级人才培训等方式,培养100名高级专业型管理人才、高级技术型人才和高级营销策划型人才。力争有5名高级人才进入省管专家,15名高级人才进入市管专家,30名高级人才进入县管专家。促进茶产业的整体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制定近期和远期茶产业发展战略目标,进一步提升开拓市场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延伸茶产业链,为更好更快做强黔北茶产业奠定坚实的人才支撑。
[pagebreak]
(3)100万人次茶叶技术知识培训。为加快适应投产茶园面积增加,企业、专业村、合作社、茶农、茶旅等行业的不断发展需要,满足技术与管理、标准化建设、服务配套、营销队伍等方面的专业及管理型技能人员需求,采取“近期需要与远期发展、茶业需求与产业开拓”相结合的原则,以茶叶基层和第一线人员为主要培训对象,以茶叶技术、市场销售、服务与管理、茶旅一体化等方面的知识为主要培训内容,“十二五”期间每年按照3:3:2:1:1比例逐年培训,实施完成100万人次培训工作。
(4)100个现代加工企业建设。“十二五”期间,全市百万余亩茶园将全部投产,预计年产量将达到8-10万吨,因此茶叶加工将面临严峻考验,务必要高度重视。在切实做好茶叶加工业建设规划的同时,应尽快制定加快现代加工企业建设的扶持政策,在进一步推进对现有茶叶加工企业进行整合和改造升级外,通过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社会资金投入等工作力度,再新建100个具有现代茶叶加工厂房和加工清洁化、自动化、规模化机械设备生产的企业。通过集中精力并采取“扶强、扶优”政策,力争建设打造7个国家级龙头企业、7个省级龙头企业、20个市级龙头企业,为将来组建遵义茶业集团股份公司和申报茶叶上市公司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不仅提高了全市的茶叶加工装备水平,而且更重要的是解决了100万亩茶园基地投产的加工难题,确保茶叶产品的优质高产、安全营养,才能真正实现茶叶向着规模化生产、工业化加工、规模化经营的方向迈上新的台阶,增强企业参与茶叶流通市场竞争的实力和能力。
(5)100个茶叶专业村建设。坚持按照“连片发展、统一管理、标准生产、增产保质、发展茶旅、保收增收”为原则,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熟悉市场的乡村人才,把茶产业打造成为主导产业和成为农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的茶叶专业村,使之成为标准化基地建设和茶乡生态旅游开发的中坚力量。结合打造茶叶专业村的特色特点,拟建设以人均茶园在2.0亩以上,茶园规模达0.5万亩以上为基本要求打造茶叶专业村。村委会选举要从茶叶带头人、茶叶经济人、一村一专业大学生及农民信得过的人中产生。通过政策扶持,把专业村打造成为农村小康、四在农家及和谐新农村建设的典范村。
(6)100个专业合作社(协会)建设。为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提高茶农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通过采取合作社+农户、公司+合作社等模式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协会),把分散茶园变为集中生产管理、形成规模,采取政策扶持和项目支持的方式,建立发展一批“外连企业市场,内连基地农民;上连政府部门,下连项目实施”,具有一定优势和实力的新型合作社组织,达到保护会员(会员)利益,促进会员增收的目的。
(7)100万人次茶旅游建设。为加快促进“以茶促旅、以旅兴茶”战略,不断满足当前人们追求自然、生态、避暑、健康的生活消费时尚要求,充分打造和利用“中国茶海”这一绿色海洋生态牌,拟建以湄潭县茶区+凤冈永安镇+正安白茶,或湄潭县茶区+凤冈永安镇+余庆构皮滩电站打造乡村茶旅游一体化线路。通过制定茶旅一体化规划,加大基础配套设施建设、茶旅知识培训与管理等工作力度,以打造无铅茶旅游观光景区为重点,把观光休闲、卖茶品茶、茶艺表演、夏季避暑等茶旅一体化结合起来,带动餐饮业、娱乐业、运输业、物流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努力实现年旅游人数在100万人次以上,旅游综合产值在10亿元以上,力争达15亿元的目标。
(8)2万人中等茶叶专业学历乡土人才建设。为认真贯彻贵州省关于加快茶产业专业人才培养的指示精神,切实解决在我省我市茶产业发展中茶叶技术应用型推广型人才十分匮乏的瓶颈问题,紧紧抓住省市县农业广播联合办学,在全市开设贵州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茶叶专业中等学历两年制教育机遇,拟定在“十二五”期间培养2.0万人中等茶叶专业学历乡土人才,计划平均每年招收学员4000人。教学内容涉及茶树栽培、病虫害防治、育种学、茶叶加工、茶叶经济等九门学科,主要对象涉及农村待业青年、茶农、企业、合作社、村级组织等方面的人员。通过学历教育,为茶产业培养和注入一批新的乡土茶叶专业人才,为加快茶产业发展及立体茶园建设做好第一线人才储备。
(9)三个品牌创建打造建设。为杜绝和切实解决遵义茶叶品牌多、少、杂、乱现象,打破品牌的区域性瓶颈问题,以“突出特色、整合资源、合理配置、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为原则,选择具有遵义特色、产品特点和市场消费前景看好的茶叶公用品牌为代表,采取政府引导、重点扶持、企业运作的模式,拟建以“遵义锌硒茶、遵义红茶、遵义白茶、”三大品牌进行创建打造,集中精力注重三大品牌的宣传与开发。在继续组织参与举办重大国内国际性茶事活动的基础上,从深度和广度加大茶叶的宣传推介力度,采取在全国地级市以上城市开设“遵义特色农产品专卖店、茶叶连锁店、茶叶旗舰店”;利用现代网络优势,建立网上茶叶博客和网上茶叶专卖店;对湄潭西南茶城进行改建扩建,打造成为贵州省最大的茶叶综合批发及物流市场中心;充分利用交通优势大力发展茶叶物流,加快推进遵义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最大限度减少中间环节,缩短运输时间,及时将产品送到全国各地和消费者手中,实现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在消费者中的美誉度,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二○一○年九月二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