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项特色农业帮助陇南灾区群众增收致富
白峪河流经陇南市武都区柏林、马街等乡镇,河两岸的田地上,眼下正是蒜苗收获的时节。记者看到家家户户、男女老少一齐动手挖蒜苗,然后用当地传统的工具背篓背到深入田间的中介那里,销售非常方便。
柏林乡袁家坝村村民杜平芳正在田地里挖蒜苗,她说家里经济不太宽裕,还欠着外债,不过这两年种蒜苗和打工每年能给家里带来了一定的收入。
陇南市武都区自古以来就是优质花椒的故乡,也是全国花椒主产区之一。近年来武都花椒通过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当地政府也在这里打造了万亩花椒基地。
武都区马街镇下南山是典型的半山干旱区,在种植花椒以前,当地群众以粮食生产为主,但受制于干旱缺水和人多地少等因素,群众生活十分艰苦。特别是地震后,处于半山的大部分群众房屋都进行了重建和维修,面临很大的经济压力。
花椒成为增加这里群众收入的主要来源。尽管这里是半山区,但光照充足、土壤良好、荒山荒坡面积大,拥有发展花椒产业的自然优势。“椒香民富、林茂粮丰”已经成为这里的写照。
目前,下南山已经栽植花椒1.5万亩、120万株,2010年花椒产量达到30万公斤,产值达1800万元,当地群众人均从花椒当中收入3724元。为此,当地群众也把花椒树称为“脱贫树”“致富树”。
陇南地处甘肃、陕西、四川三省区交界地带,在南部文县和康县一些区域气候适宜发展茶叶产业,因此以茶叶为依托的特色产业也成为陇南市很多受灾地区灾后重建恢复生产的重要渠道。
在陇南市文县马家山村,村民家家修起了新房,崭新的大门、红彤彤的灯笼在翠绿的茶园中若隐若现。
“5·12”地震时,马家山村的40户人家有31户需要重建,9户需要维修。为了保住茶园,全村人选择了就地重建。
马家山村村支书靳学明说:“全村的茶叶生产已经恢复到震前水平,去年我们的茶业收入很可观。现在我们村每家都有炒茶机,家家都能加工茶叶。今年我们打算改造低产茶园,引进优良品种,向采茶机械化发展,提高茶叶的产出率。”
42岁的马腾林是马家山村村民,家有12亩茶园。他告诉记者说,去年冬天天气寒冷,导致茶叶减产,今年龙井43号上市后卖到1800元一斤。
“新摘的茶树叶,当天就送到茶叶加工厂,很快就能上市。去年家里茶叶收入有3万多元了。”虽然有些困难要克服,但是房子建好了,这让马腾林充满对未来的期望。
和马家山村一样,陇南市康县阳坝镇宋沟村目前已发展茶叶1256亩,新建无公害有机茶园563亩,整村退出粮食生产,形成经济收入以茶叶为主、食用菌和养殖并重的特色产业格局。同时,这个村子计划将在近几年内建成茶园度假山庄,让外地旅游者来宋沟住宿,采茶。
据统计,2010年陇南市新发展蔬菜、中药材和茶叶等农业特色产业184万多亩,特色产业基地面积达到935万多亩,农民从特色产业中获得的收益,占年人均纯收入1998元的近一半。
同时,陇南市提出在“十二五”期间新增180万亩特色农业产业基地,特色产业基地总规模稳定在1000万亩,特色农业产业的总产值达到86亿元,陇南灾区群众人均纯收入中特色农业产业的收入将达到2000元以上。
更多资讯来源于福建茶叶网www.fjte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