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市委书记谭文骄:转变发展方式 建设“仙居恩施”

发布时间:2011-04-25 16:48:02 来源:福建茶叶网  编辑:福建茶叶网 
  在鄂西南莽莽群山之中,一个山城从朦胧变得清晰,由沉默变得活跃,犹如一个深藏闺中的绝美少女,随着成长正被世人发现并引来无尽艳羡。这就是有着“神仙居住的地方”之称的恩施市。

  恩施市位于湖北省西南部,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正如其名一样,大自然施予了恩施太多的恩赐。恩施山青水秀,空气清新,森林覆盖率高达65%,被誉为“天然氧吧”,是适宜人类居住的祖国“三大后花园”之一;中药材资源丰富,素有“华中药库”之称;生物资源富集,被称为“鄂西林海”和“天然植物园”;盛产优质白肋烟和烤烟,被誉为“烟草王国”;魔芋种植历史悠久,是“中国魔芋产业综合实力第一市”; 盛产以“恩施玉露”茶为主的优质名茶,是全省三个“茶叶大县” 之一;这里蕴藏着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唯一独立硒矿床,被誉为“中国硒都”, 富硒绿色产业正在形成。铁矿、黄铁矿、耐火粘土、煤矸石、石灰岩等矿产种类繁多,极具开发价值。恩施旅游资源富集,以恩施大峡谷、清江画廊、梭布垭石林等一批极具特色的景区和以“恩施女儿会”为代表的浓郁的土家、苗族文化交相辉映,良好的生态环境与独具地域特色的乡村风情绝佳融合,为发展生态文化旅游造就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蓄势而发,推进跨越式发展

  作为地处武陵山区腹地的山区县市,长期以来,恩施市因基础薄弱、交通闭塞、信息制约,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速度缓慢。 “十一五”以来,恩施市紧紧抓住“两路(沪渝高速公路、宜万铁路)”建设与开通机遇及国家和省实施一系列支持中、西部地区、民族地区发展的重大政策机遇,创新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奋起直追,谱写了一曲高亢的奋进之歌。回顾“十一五”以来的主要工作成效,全市呈现出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良好局面,实现了“六个明显”和“四个提升”。

  ——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86.9亿元,比“十五”末增长76.4%;实现财政总收入9.5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2亿元,分别比“十五”末增长172.4%、204.4%;在前三年的全省县域经济考核中,两次获得省委、省政府的表彰。工业经济实现突破性发展,狠抓开发区及工业园区建设,加大工业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力度,实施企业成长工程,推进产业集群发展,一批重点企业和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全市产品销售收入过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101家,比2005年增加68家;产值过亿元企业达到11家,比2005年增加7家;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达到62.7亿元和25.2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273%、226%。 农业农村经济实现历史性跨越,烟叶、茶叶、蔬菜、生猪、药材、魔芋等六大特色农产品基地不断发展壮大,培育了“恩施玉露”、“思乐”、“大山鼎”、“清江源”四大农业品牌和一批龙头企业,全市116个农产品获得绿色、有机、无公害“三品”认证。一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成效显著,农民生活水平持续改观,农村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旅游产业实现飞跃式发展,重点景区开发建设不断加快,恩施大峡谷以其集“清江升白云、绝壁环峰丛、天桥连洞群、暗河接飞瀑、地缝配天坑”五大奇观于一体而驰名中外,清江画廊、梭布垭石林等景区引起世人关注,枫香坡、柳州城、莲花池等乡村生态休闲旅游景点快速发展,生态观光旅游持续升温。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浓郁的民族文化,正在引领恩施向“中国相亲之都”和“老年生态养生之都”迈进。旅游业对经济的贡献力不断加大,呈现出强劲的后发优势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已成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核心。2010年共接待游客28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7.4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7.3倍和11.5倍。
[pagebreak]
——社会发展明显加快。恩施市委、市政府坚持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高度重视社会事业发展。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创业就业平台不断拓展。五年来,累计新增社保扩面37114人,新增就业27365人,每年转移农村劳动力12000余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7%;城乡困难群体救助体系不断完善,城镇低收入人群和职工住房保障工作力度不断加大,累计新建廉租房2532套、经济适用房10.7万平方米。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科技工作不断进步,对市域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断加大;教育事业均衡发展,改扩建农村寄宿制学校24所,启动实施了教师安居工程,新建了全省一流的施州民族小学,扩建了小渡船中学、市一中等学校,全市教育事业正朝着“两个明显(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教育资源紧缺状况明显缓解)”的目标迈进;卫生事业发展步伐加快,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得到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得到巩固;文化体育事业不断发展,改造了市民族体育运动中心,市文工团在全国多次调演中获得大奖,被纳入全省民族团结文化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广播电视事业全面进步,深入推进“村村通”工程,受到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表彰;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得到加强,获得“全国优质服务先进县(市)”称号。

  ——城镇面貌明显变化。围绕中等规模城市建设目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不断提高城市外在品质和内在功能。坚持新区拓展与旧城改造同步推进,实施了城市建设“四路两桥一走廊”等城市重点建设项目。加大城市管理力度,组建了城市管理局,实行城管综合执法,开展了文明卫生监督岗活动,治理“牛皮癣”取得突破性进展。以推进“六城同创”(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级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为契机,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文明程度。积极推进乡镇集镇和中心村集镇建设,深入开展城乡清洁家园工程,一批乡镇集镇新区和村新型集镇正在形成,城乡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全市城镇化率达到30.4%,比2005年提高5.4个百分点。

  ——对外开放明显扩大。注重在发挥优势中扩大开放、彰显特色,坚持把恩施大峡谷、恩施玉露茶、恩施女儿会作为代表恩施市形象的“三张名片”来打造。恩施大峡谷已跻身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十大核心景区”,入选湖北省“2010年青年最喜爱的鄂西旅游景区”;恩施玉露茶被评为 “湖北省十大名茶”、 “湖北第一历史名茶”,申报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恩施女儿会已进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全省地方节庆重要品牌之一,荣获湖北省“屈原文艺奖”,正在引领恩施向中国“相亲之都”迈进。恩施市坚持以“三张名片”为抓手,全方位宣传推介恩施。成功举办了“世界旅游小姐巡游恩施”、“欢乐中国行走进恩施”、“清华学子百名企业家走进恩施”、“交通银行携手上海世博会走进恩施”、“解放军总医院专家团走进恩施”等大型推介宣传活动;承办了全国推广湖北省对口支援民族地区发展经验交流会、农业部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演练现场会;邀请著名学者于丹进行《感悟中国智慧》专题讲座和著名主持人吴小莉主持2010年恩施女儿会,极大地提升了恩施的知名度和对外形象,增强了恩施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对外开放取得显著成效,招商引资取得突破进展,引进了大唐电力、首创股份、沃尔玛、中百集团、武商集团、武陵国际装饰城、国际商贸城、硒都茶城、清华创业园等著名企业和重点项目。“十一五”期内招商引资到位资金是“十五”期间的3倍,外贸出口是“十五”期间的6倍。

  ——民主法制明显进步。坚持党的领导和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健全集体领导与分工负责制度,充分发挥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作用,高度重视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深入推进依法行政,积极开展政务公开。全市上下形成了“发展思路明确、决策民主科学、班子团结和谐、发展氛围浓厚”的良好局面。大力发展基层民主,“1+4+X”村务党务公开模式不断巩固和创新。切实抓好综治信访维稳工作,构建了以农村“治安中心户”和城区“门店联防”为重点的治安防控体系,农村“治安中心户”建设经验在全国政法干部骨干培训班上作了典型发言,被命名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市)”;开展了“创无越级上访乡村”、“两个教育(干部服务群众意识教育、群众遵纪守法意识教育)”和治理“三闹三堵(闹丧、闹医、闹访、和堵门、堵路、堵工地的行为)”活动,“平安恩施”建设成效明显,社会治安状况明显好转,确保了社会政治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pagebreak]
——党的建设明显加强。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形成了推动科学发展和创先争优的浓厚氛围;通过开展“建学习型机关、当专家型领导、做思考型干部”活动,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要求干部做到“三知两懂两会(知大政、知任务、知下情、懂法律、懂业务,会电脑、会写作)”。以“五个基本”和“七个体系”为目标,抓好基层组织建设,实施“城乡共建结对帮扶”、 “长宽高 ”型(有一技之长、致富思路和门路宽、政治素质和科技素质高)农村党员干部培养、村干部队伍建设等工程,村级阵地建设、集体经济发展都取得了较好成效。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注重工作实绩,注重向基层倾斜,坚持“一报告两评议”制度,选人用人公信度增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强化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大各级干部党风党纪教育和源头治腐力度,加大违法违纪案件查处力度;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深入推进以“四服务(服务经济、服务企业、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四满意(社会满意、企业满意、基层满意、群众满意)”为主题的优化发展创“满意”工程,干部作风建设成效显著。

  近年来,恩施市先后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市)”、“全国(全省)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县(市)”、“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市)”、“省级园林城市”、“全省农村党的建设先进县(市)”、“全省村级组织办公活动场所建设先进县(市)”等荣誉。林权制度改革、平安创建、“616”工程、为民服务全程代理、新农村建设、清洁家园工程、旅游发展等方面的经验和亮点,在全国、全省产生了一定影响。全市发展的氛围更加浓厚,发展的愿望更加强烈,发展的态势更加强劲,呈现出“四个提升”的良好局面。

  ——提升了生活水平。随着市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衣、食、住、行条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提升了幸福指数。对外开放的扩大,城乡面貌的变化,加之经济、交通条件的改善,良好的生态环境,宜人的气候条件,舒适的居住环境,健康的生活习惯,淡定从容的心态,极具特色的文化,得到了最大的释放和展现,使人们生活在恩施的感受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提升了城乡居民的幸福指数。

  ——提升了对外形象。恩施经济发展的成效、城市建设的变化、旅游的开发和美好的前景,开始引起世人的关注。通过深入推进优化发展环境 “满意”工程,不断改善恩施的服务形象;通过打造“三张名片”,开展一系列的宣传推介活动,更加提升了恩施的知名度和对外形象。现在的恩施,已经成为企业家云集、旅游者神往、文化人痴迷、领导们重视的地方,恩施的对外形象发生了巨大变化。

  ——提升了发展自信。过去恩施相对闭塞和落后,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百姓,都感到困惑,对发展和创业缺乏信心。随着交通的改善、资源的开发和对外开放的扩大,全市人民对自己的家乡有了重新的认识,有了一种热爱、一种激情、一种自信,充满着发展和创业的巨大热情,凝聚起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加快发展的信心。

    乘势而上,奋力建设“仙居恩施”

  经过近年来的奋力发展,全市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进步,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两路”的开通改善了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条件,良好的生态环境、奇特的自然景观、浓郁的民族文化、丰富的物产资源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十二五”时期,恩施市将牢牢把握发展机遇,保持可喜的发展态势,凝心聚力,乘势而上,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仙居恩施”。以州城发展为龙头,增强市域经济实力,以八大生态走廊为骨架,统筹城乡发展,逐步实现农村居民生活城镇化,城市市民生活乡村化,让本地居民生活得像“神仙”,让外来游客体验恩施“神仙”般的生活,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恩施对外开放形象,奋力谱写恩施市跨越式发展的新篇章。

  ——建设中等规模城市,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立足城市发展需求,科学编制州城和乡镇建设发展规划。坚持新区拓展与老城改造相结合,加快道路、桥梁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形成“五纵七横一环”的城市道路主骨架。切实抓好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给排水系统、供电供气供热系统、绿化美化系统、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系统等重点项目建设,完善和提升城市综合功能。积极推进“城市综合体”模式建设,抓好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深入推进“六城同创”,不断提升城市形象。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加大乡集镇和中心村集镇建设力度,提升城镇化水平。围绕“仙居恩施”建设,打造“恩施大峡谷黄鹤楼”生态走廊、“恩施玉露”生态走廊、“清江源”生态走廊、“梭布垭”生态走廊、“318”生态走廊、“清江画廊”生态走廊、“莲花池”生态走廊、“小溪”生态走廊等八大生态走廊,突出特色产业、农村集镇、民居建设、生态公路、文明素质工程等重点内容,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村面貌,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pagebreak]
 ——进一步加快特色农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按照“保烟增茶强蔬菜、抓林促药壮畜牧”的产业发展思路,深入推进“亩平收入4000元工程”,加大“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建设力度,推进主导农产品基地的扩展和提升。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进企业集团加快发展。加大富硒绿色产品的开发和品牌培育的力度,提升产业效益。加大“恩施玉露”、“湖北思乐”、“大山鼎”、“清江源”等品牌建设力度,力争将“恩施玉露”、“思乐”建成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将“大山鼎”建成全国知名蔬菜品牌。

  ——突破性发展工业,提升市域经济实力

  大力推动重点工业项目建设,以农副产品加工园建设为龙头,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升资源性工业发展水平;加快推进石煤综合利用、姚家坪电站、风力发电等新项目建设,加快硒产业开发步伐,积极培育市域经济新的增长点;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做好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深入推进全民创业,引进一批骨干企业,扶持壮大一批现有企业,培育发展一批新型企业。力争在“十二五”期内培育2—3家上市企业,不断提高工业对市域经济的拉动力。

  ——积极发展旅游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把旅游业作为三产业的龙头和拉动各产业发展的引擎,以建设全国优秀旅游目的地为目标,科学编制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理顺旅游管理体制。加快旅游核心景区建设,全力推进恩施大峡谷创5A级景区,积极申报国家地质公园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突出抓好梭步石林、龙鳞宫、土司城等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开发清江画廊、云龙河地缝和大山顶等景区。围绕八大生态走廊,加快枫香坡、戽口、柳州城、莲花池、营上村、小溪村、南里渡、熊家岩、双河岭、滚龙坝、双河等重点景点建设,统筹推进乡村休闲旅游发展。推进民族文化与生态旅游的融合,深入打造“女儿会”名片,建设“相亲之都”,策划民族文化实景演出。抓好旅游商品开发,加快宾馆、酒店建设,完善旅游配套服务体系。加快女儿城、游客接待中心、土家特色古镇、硒都茶城、建材城、商贸城、汽车城、物流城等建设,推进物流交通运输、文化娱乐、金融保险、中介咨询、现代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推动武陵山经济协作区中心城市建设,逐步建成武陵山区农副产品集散中心和联结华中地区与大西南、大西北的现代物流中转中心。

  ——加快推进特色民居建设,改善提升农民居住环境

  以集镇和村庄整体规划和八大生态走廊建设详规为依据,做好民居建设与改造工作。坚持规划先行,民居建设与改造在一定区域内统一设计,统一样式、统一规格、统一模式,实现与生态相结合,与功能相配套,满足旅游发展需求。突出特色建设,新建和改造民居提倡“青瓦、白墙、木门窗”的整体风格,凸显恩施的民族特色。严格建房管理。贯彻落实“能依山的不占良田,能集中的不分散,能体现民族特色的不建‘洋房’”三项原则,狠抓“规划、宣传、示范、引导、协调”五个环节。逐步引导村民向城镇和八大生态走廊聚集。加强农(居)民小区基础设施建设,确保生态良好、环境优美、道路畅通、饮水安全、通讯便捷。促进民居与自然和谐融洽,使特色民居成为扮靓恩施山乡的独特风景。

  ——着力建设生态道路,形成畅通安全绿色交通体系

  以改进旅游景点的可进入性、改善重点产业的运输环境、方便广大人民群众出行为目标,着力构筑“畅通、洁净、美观、绿色、安全、舒适”的交通运输环境。加快构建以八大走廊生态公路建设为重点的农村路网体系,推进农村公路全面上档升级。综合考虑安保设施、客运站场、观景平台和会车平台建设,因地制宜、统一设计配置具有民族特色和独特风格的公益性标识标牌及市场性广告牌。做好道路两旁的绿化,实现立体生态绿色全覆盖,使每一条走廊公路都是一道生态景观带。

  ——切实改善民生,加快社会事业发展

  大力发展社会各项事业,着力改善民生问题,使全市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积极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努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努力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水平,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进程,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关心支持特殊教育,高度重视民办教育,努力实现教育事业均衡发展目标。抓好恩施文化广场、恩施女儿城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精品文化品牌,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加快建设体育主题公园,大力发展群众性体育事业。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提高农村计划生育服务能力。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稳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城乡卫生一体化发展,提高人民健康保障水平。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力度,逐步解决群众住房难问题。积极开展全民创业工作,稳定和扩大就业渠道。大力发展广播电视事业,创造建设“仙居恩施”的良好氛围。加快发展老龄、社会福利、残疾人和慈善事业,完善社会救助体系,让广大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加大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建设生态文明。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创新和加强社会管理,积极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巩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市”成果,创造安居乐业、文明向上的和谐社会。
[pagebreak]
  ——大力实施文明工程,提升城乡居民素质

  建设“仙居恩施”,需要不断巩固恩施土苗儿女固有的“神仙般的朴素情怀”, 更需要不断提升城乡居民的文明程度和综合素质。围绕“文明城市”创建和深入推进 “清洁家园”工程,实施文明素养培育工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提高城乡居民文明素质;深入开展“两个教育”活动和治理“三堵三闹”, 提高城乡居民法制意识,培育造就现代新型公民;深入开展“改陋习、树新风”活动,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加大再就业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力度,提高农民创业就业本领;以“共建诚信恩施”为主题,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行为规范教育和诚信建设活动,提高城乡居民诚信素质。用城乡居民文明的新气象展示“仙居恩施”开放、包容、文明、和谐的新形象。

  如今,“仙居恩施”正承载着80万恩施儿女奋进的共同梦想阔步前行,必将引领恩施市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潮中迈出更加稳健和豪迈的步伐。
更多资讯来源于福建茶叶网www.fjtea.cn
我来评鉴
评分
0分
评价
200 / 200 (评价多于10个字)
在线留言
扫一扫
扫描二维码,进入茶叶网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茶叶网微博

扫一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