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茶文化之乡

发布时间:2011-04-15 11:58:12 来源:福建茶叶网  编辑:福建茶叶网 
  在祖国的西南边陲,有一个神秘而美丽的地方。这里是全国唯一由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四个少数民族建立的自治县。境内居住着23个少数民族,多元民族文化同生共荣,也是布朗族的主要聚居地和文化发祥地之一,她是中国古茶文化之乡,是中国勐库大叶茶原生地。经专家考证,勐库大雪山的1.27万亩古茶树群,是目前已发现的面积最广、海拔最高、密度最大的古茶树群落。她是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中国古茶文化之乡云南省临沧市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

  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成立于1985年,因澜沧江和小黑江交汇于县境东南而得名。县城驻地勐勐镇距省城昆明755公里,距临沧市政府所在地104公里。全县国土面积2165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占96.2%;辖4乡2镇,共72个村民委员会3个社区,另驻有国营双江农场和勐库华侨农场,总人口16.67万人(农业人口14.6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7.3万人(拉祜族3.37万人、佤族1.31万人、布朗族1.24万人、傣族0.98万人),占总人口的43.9%,汉族、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彝族为六个世居民族。

  双江是云南优质普洱茶生产基地源生于双江的勐库大叶茶种,于上世纪60、80年代两次被全国茶树良种委员会评定为中国传统茶树良种,用双江勐库大叶种茶为原料生产的普洱茶,因原料优质,发酵条件独特,具有汤色红郁、陈香纯正等显著特征,被国家农业部认证为无公害放心茶。

  双江是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

  北回归线横穿双江县城,境内最高海拔3233米,最低海拔670米,气候属典型的南亚热带暖湿季风气候,适宜多种粮食作物和多种经济作物生长,境内森林、矿产、水能等自然资源充裕,森林覆盖率达52.3%,居全市之首。

  “十二五”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十二五”时期,是全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双江县面临诸多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一是中央深入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进一步加大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为双江突破基础设施瓶颈,加快产业发展,不断改善民生,争取更多政策、项目、资金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二是云南省实施“两强一堡”战略,为双江在更大的范围、更广的领域和更高的层次上扩大开放,参与经济技术合作,发挥优势,实现跨越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三是临沧市全面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和新家园行动计划,为双江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指明了方向。四是双江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茶文化等资源,为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五是经过“十一五”的发展,双江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特色产业加快发展,投资环境不断优化,发展后劲不断增强,为全县实现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六是双江各族人民群众加快发展的强烈愿望和锐意进取的精神,为全县跨越发展蓄积了巨大的能量。

  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双江县要把打牢基础、加速发展、加快转型、促进跨越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各领域,不断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切实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使全县综合经济实力、市场竞争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再上新台阶。

  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十二五”末,全县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力明显提升;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单位GDP能耗明显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体制机制创新取得新进展,开放型经济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到2015年达32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17000元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到2015年达42亿元以上,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0亿元以上。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控制在103%以内。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

  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新型工业加速发展,工业投资、销售收入和增加值大幅增长。农业基础更加牢固,传统产业得到优化提升,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城市功能和集聚辐射能力显著增强,城镇化率年均增加1个百分点以上,到2015年达30%,城乡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30∶36∶34。

  人民生活水平迈上新台阶。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长,居住条件和环境显著改善,贫困人口进一步减少,人口自然增长率得到有效控制,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明显提高。

  社会建设取得新进步。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受教育程度稳步提升。全县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医疗综合服务水平明显提高,社会保障范围进一步扩大。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成效,社会管理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未来发展方向

  “十二五” 时期,双江县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推进城乡统筹、着力改善民生、深化改革开放为主要任务,以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为主线,“主攻三个重点,实施六大战略,培育五大产业,打造两张名片”。

  主攻三个重点:即主攻交通建设、水利建设、城镇建设。

  实施六大战略:即实施现代农业稳县、新型工业强县、科技教育兴县、文化旅游活县、生态环境立县和平安和谐治县战略。

  培育五大产业:即培育优质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林产品加工业、能源产业、矿产业和生态文化旅游业。

  打造两张名片:即打造多元民族文化和勐库大叶种茶。

  “十二五”期间,双江县竭力打造两张名片,多元民族文化即深入挖掘和全面整理双江多元民族和谐文化资源,集众智、借外力,筹划推出特色节庆活动,把最自然、最原始、最朴素、最本质、最优秀的民族文化提炼成具有开发价值的文化产品,全力打造并做大做强多元民族文化品牌,提升双江知名度和吸引力。

  勐库大叶种茶通过申报勐库野生古茶树群落世界自然遗产,推进勐库世界古茶谷景区建设,加快古茶树群落的开发和利用,把勐库大叶种茶作为双江的第一资源、第一品牌和第一支柱,提升勐库大叶种茶品牌在国内外的知名度,推进茶叶产业跨越发展。

  打造文化旅游强县。抓住临沧市加强南部旅游环线建设机遇,以创建旅游精品项目为依托,打造特色节庆为载体,深入挖掘和打造多元民族文化和茶文化品牌,形成政府引导、市场推动、社会参与的强大态势,不断提升双江知名度,凝聚人气,汇集人流,加快培育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充分发挥双江的旅游资源比较优势、区位战略优势和产业后发优势,逐步完善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发展观光、休闲度假、民族文化体验、科考探险等旅游,加大以多元民族文化、茶文化为重点的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把文化生态旅游业培育成新兴支柱产业。

  旅游特色资源

  布朗族纺织牛肚被

  目前还存在于邦丙乡大南直村的布朗族纺织工艺精品中的牛肚被,因外形像牛肚而得名,它有里外两层,做工细致而繁杂,织一张牛肚被需要15-30天左右的时间,其制作程序分为轧棉花、弹棉花、搓棉条、纺棉线、绕棉线、煮棉线、圈棉线、拉棉线、织棉线九个程序。

  从地里收回棉花,用自制的压棉机去掉棉籽(轧棉花);把经脱籽后的棉花用羊弦弹之,使其变软、变松,同时达到祛除灰尘的目的(弹棉花);将弹好的棉花用木棒或稍粗的筷子将棉花搓成花条,以便纺线(搓棉条);将搓好的棉花条在纺线车上纺成一根根细线(纺棉线);然后将线拉成同样长的经线(绕棉线);为了保持棉线的硬度和牢固性,将绕成经线的棉线在装有小红米或包谷的大锅中煮沸,经过漂洗后晒干(煮棉线);为使棉线不打死结,方便操作,用纺线车将棉线绕成团(圈棉线);用拉线车将绕成团的棉线固定在纺线车上(拉棉线);从绕线架拉出的若干股经线端用一块宽约五公分的布带子固定,系在织布机手的腰上,当右脚踩下踏板,经线交错变换一次位置,纬线左右穿一次,线梳前后拉一次,一面用粗棉起绒,一面平织,如此循环反复,纯白的纯棉牛肚被就织成了。

  布朗族蜂桶鼓:旷世的空灵回音在双江县,有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因这里“出产”蜂桶鼓和蜂桶鼓舞而远近闻名,它就是邦丙乡大南直村。蜂桶鼓和蜂桶鼓舞是双江布朗人的独门绝活,完全属于双江布朗人。蜂桶鼓源于它的形状像民间养蜂的蜂桶而得名,而蜂桶鼓的由来却充满了神秘的传奇色彩。

  相传,在混沌初开的远古时代,天上有九个太阳无遮无拦炙烤着大地,地球生灵涂炭。那时地球上万物通心,互为依存。为改变生存现状,地球上的生灵推举善于飞翔的白鹤王上天请求执掌地球生灵命运的天神帮忙,减少太阳照射。白鹤王在九重天上发现众神仙不理正事,在寻欢作乐。白鹤王一怒之下飞腿踢断水塔天柱。一时间天空电闪雷鸣,暴雨倾盆,大雨越下越大,持续下了七七四十九天,洪水几乎弥漫了整个大地,眼看洪水就要毁灭一切,就在万物生灵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一群蜜蜂冒死冲破雷电上天请求天神下凡救人。蜜蜂的诚心感动了执掌人类的天神,天神答应下界施救,可惜天神下界时只找到奄奄一息的两兄妹。兄妹俩按照天神的旨意成婚,人类才得以繁衍至今。兄妹成婚繁衍人类,天神为使人类多姿多彩,就把人类分为不同的民族,讲不同语言。布朗族就是其中的一支。布朗人心地淳厚,天神把报答蜜蜂救命之恩的大任交给了布朗人的先民。布朗人的先民不负重托,找来空心的巨木截断做成蜂桶,让它住在里面,和自己相依相伴。为使世世代代牢记蜜蜂的这一功勋,布朗人还创造了蜂桶鼓舞,在每年祭祀和年节时集体欢舞。

  现今的蜂桶鼓直径一般25—30厘米,高70—80厘米,以攀枝花树或柳树挖空树心,两端蒙上牛皮制成,形似蜂桶。鼓棒直径3—4厘米,长40—50厘米,两端系有彩色布条。

  蜂桶鼓舞是布朗族的群众性舞蹈,分为三步和五步两种。演出时,由两名年轻男女双手各持一条“帕节”(即毛巾)在前面跳“帕节舞”引导,舞蹈动作主要是甩手巾。其后是蜂桶鼓队,一般为4—6只,后紧随2只象脚鼓,之后是6人敲打的大、中、小芒和镲,最后是跟着跳舞的人们和助兴的老幼。蜂桶鼓舞的节奏明快热烈,几种打击乐器相配合,“嘣咚、嘣咚……嘭嚓、嘭嚓……锵切、锵切……”,高、中、低音融为一体,独具情趣。动作大方、潇洒、粗犷、活泼;舞姿轻盈、柔和、细腻。大南直布朗蜂桶鼓队多次被邀赴省城和省外演出,向人们展示了本民族独特的文化艺术风采。

  今天的大南直人又有了继承者,在这个大山深处的小村庄一个老人组建了布朗族少年蜂桶鼓队。执掌少年蜂桶鼓队的舵手是一位本地的退休老教师朱开富。朱老师年过花甲,但对蜂桶鼓情有独钟。在当地,他既是现代文明的辛勤传播者,又是蜂桶鼓文化执着传承人。他说他的心愿就是要让蜂桶鼓舞这门古老的艺术后继有人;要把蜂桶鼓舞这门双江布朗人嫡传的古老技艺与城市人分享,让蜂桶鼓旷世的空灵回音永远涤荡在布朗山……

  傣族手工艺术的一朵奇葩傣族刺绣

  傣族聚居地区不仅保留着优美的天然生态,同时也保留着古老、奇特的民族习俗傣族刺绣。傣族刺绣一般以白纱线为经,红、黑做纬织绣而成,图案由几种不同纹样连续构成。刺绣配色大胆,常将亮度相同的色彩配色并置,瑰丽瞩目,纹饰多为大象、孔雀、狮、马、花、树、缅寺、人纹及一些菱形等几何图案。材料多采用棉线或丝线,有时加入金线,更显灿烂。绣工精湛、色彩绚丽的傣族绣花鞋是傣家儿女经济创收的一个新亮点。

  傣族制陶

  双江傣族有一项独特技艺,即“手工制陶”。历史上沙河乡大土戈、小土戈村以此技艺驰名。现那洛、回堆等寨各有三四户傣族农户制陶。

  制陶工艺大致可分和泥、制胎、烧燎三个环节。和泥:先取白色粘土在木槽中捣细,和以适量细沙再捣,直至能成团,不粘手。制胎:全用手工捏制,工具均以竹、木制成,有拍板、竹签等。陶制品有锅、甑、罐、瓶、炒茶锅、薄壁风炉等。泥胎用拍板拍打圆正、严实后,用竹签或木模戳压出花纹,为圈、为点、为线,图案简单,朴素。烧燎:泥胎阴干后,先以草灰铺地,将泥胎置放其上,大件套小件,一摞摞装好后,再横向放置,一层层堆好;再用稻草盖严,然后堆置上细干柴,点火烧燎,一气呵成,不能中断,以防水汽外逸,器物炸裂报废。两小时左右,停止烧火,让器物自然冷却,即出成品。一般是傍晚点火,次晨出产品。此种陶器,形体古朴,结实耐用。

  这是濒临消失的一门民间手工技艺,其独特之处在于全用手工捏造,所制圆形器皿不用转轮,圆周精度却很高。由于此项技艺难度较大,传人全为心灵手巧的妇女,加之受到现代工艺品冲击,学习此技艺的人越来越少,濒临消失。

  拉祜族的茶礼

  拉祜族同胞除有悠久的饮茶用茶习俗外,还有其独特的茶礼。双江拉祜族的茶礼不繁琐,属普遍方式,只要有邻居串门或亲戚朋友上门,先不问吃没吃过饭,而是问你会不会喝茶。如果客人说会喝茶,即便正在支锅煮饭,也要先把饭锅撤下来,先烧开水泡茶后,再慢慢边喝茶边煮饭。拉祜族同胞认为,茶叶最解疲劳,让客人先喝茶是礼貌待客。如果先问吃不吃饭,就把客人当成讨饭饿饭人。拉祜族敬茶方式也同其他民族一样,将茶泡好或煨煮好后,找来茶碗、茶杯洗净,倒一点先尝,留一小点茶水轻轻倒向火塘边,以示无毒可口,天地可鉴,然后根据客人多少,将茶水一一倒入碗、杯中,端给老人和客人,最后才自己饮用。

  佤族鸡棕陀螺

  鸡棕陀螺为双江佤族所独有,相传起源于“三国”时期,起初为佤族祭祀用品之一。随着历史的变迁,形成了今天全国独一无二的民间竞技体育运动。鸡棕陀螺除具有其它陀螺所具备的功能外,其独具特色的造型以及高难度抛接表演是其它陀螺无法相比的。双江东等村的鸡棕陀螺表演队曾多次赴昆明、上海、新疆、内蒙古等地参加全国性的民族体育盛会,并多次获奖。

  其表演要领是:用一根用榄皮搓成的细绳缠紧陀螺的细部,右手小拇指套住绳索的另一端,而后用全部手指紧握陀螺,用力抛向前方,同时回掣细绳,使陀螺细部朝下飞速旋转。然后将细绳结一活扣,把旋转中的陀螺套起迅速抛向空中,再用活扣把落下的陀螺接住。接时可在胸前接,在背后接,弯腰拱背在胯下接等等,花样繁多。现在还有两种接陀螺的绝活用嘴咬住活扣接和用手掌接住陀螺使其继续飞转,两种玩法都极具挑战性。

  加快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

  依托多元民族文化、茶文化和生态、气候等资源优势,紧扣全市南部“佤山秘境”旅游环线建设,突出勐库大叶种茶、古茶资源及民族文化这一重点,融入民族节庆活动,打造具有双江特色和独具魅力的节庆,推进“世界古茶谷景区”、“北回归民族生态园”、“大浪坝省级森林公园”三个精品景区(点)建设,加快旅游商品开发,打造民族风情、森林生态、茶源文化三条特色旅游线,建设连接临翔和沧源独具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旅游节点,着力提升旅游产业综合效益。将游山玩水与品茶休闲结合,既提升了双江县山水的经济价值,又给人以独特的休闲享受。

  全面提升和谐民族文化品牌。以全国唯一由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四个少数民族建立的自治县为形象品牌,深入挖掘独具特色和魅力的原始古朴、异彩纷呈的文化内涵、艺术、歌舞、宗教、语言、服饰、饮食、娱乐、建筑等民族文化,加快推进以四个实施区域自治民族为主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积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集中展示多民族和睦相处、团结和谐的良好形象,把双江建设成独具特色、极具参与性的多元民族文化体验园。加大策划包装和宣传推介力度,把最自然、最原始、最朴素、最本质、最优秀的民族文化提炼成具有开发价值的文化产品,做大做强民族文化品牌。

  加快勐库大叶种茶文化产业建设。以勐库世界野生古茶树群落、冰岛古茶园、小户赛古茶林为形象品牌,着力提升拉祜族丁香茶艺、佤族古板茶艺、布朗族煳米茶艺、傣族竹筒茶艺文化包装,全方位融入种茶、制茶、售茶、饮茶、存茶等文化要素,打造茶文化旅游精品。在保护勐库野生古茶树群落原始生态的前提下,加快推进古茶科考研究和观光旅游开发,强化以勐库大叶种茶为主的无公害有机茶园建设及认证,把双江建设成世界野生古茶观摩考察园。积极筹备做好勐库古茶树群落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前期工作,带动茶产业和文化旅游产业的跨越发展。
 

  积极开发特色文化旅游产品。推出民族风情、森林生态、茶源文化三条特色旅游线,建设联接临翔和沧源独具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旅游节点,努力形成多元化、系列化、适应不同层次需求的旅游项目群和产品体系,促进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旅游业发展与改善民生共赢。着力提升旅游产业综合效益。到2015年,接待旅游总人数达3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16亿元。

  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是镶嵌在云岭大地、北回归线上的一颗绿色明珠、中国古茶文化之乡。她有着丰富的勐库千年古茶树群落及丰富的勐库千年古大叶茶种茶资源。来到双江县,随处可见“山山有茶树,处处有茶农”的盛况。这既是双江县茶文化的物质形态,也是双江县宝贵的自然、文化遗产,更是天然美妙的旅游休闲好去处。在这片未开发的处女地上,无限神秘、美丽的景观、多样的民俗、质朴的人民正张开双臂,沏满香茶,热情欢迎来自五洲四海的宾客。
更多资讯来源于福建茶叶网www.fjtea.cn
我来评鉴
评分
0分
评价
200 / 200 (评价多于10个字)
在线留言
扫一扫
扫描二维码,进入茶叶网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茶叶网微博

扫一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