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十一五”茶祖故里万象勃勃生机
2006年至2010年,只有短短5年时间。
这5年时间和世界茶源的源远流长相比,不过是历史中的一朵小浪花。然而,就是这短短的5年时间,却在名山的发展历程中书写了浓墨重彩的华章。
这5年里,名山经历了突如其来的“5·12”汶川特大地震以及接踵而至的全球经济危机。面对地震和危机的双重影响,面对“多种矛盾叠加、多重困难集聚、多条战线作战”的艰难局面,名山县吹响了“止滑提速、爬坡上坎、加快发展”的集结号。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名山县牢牢把握“以枢纽为纲,于极地奋起”的战略新思路,乘势而上,办成了一系列大事,办好了一系列急事,办妥了一系列难事,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
5年来,名山县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城市立县、旅游兴县、茶叶富县、工业强县”的经济发展总体思路,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为“十二五”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站在“十一五”和“十二五”的交界处,我们来到了绿茶飘香的名山县。在春意盎然的茶园里,那满眼的绿,不仅展示着茶祖故乡、世界茶源的风姿,也在这个春天里涌动着这片土地面对未来的勃勃生机和希望……
数据勾勒“十一五”名山发展变化大
回首过去5年,数一数进驻的大项目,看一看身边不断完善的各项基础设施,算一算我们的医保报销单,所有的名山人都会发现,“十一五”成就看得见、摸得着。
关键词:总体经济实力
晒成就:
——发展速度加快。“十一五”期间,名山全县GDP年均增长13.4%;
——发展结构优化。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35.6:32.2:32.2调整为30.2:43.7:26.1……
看变化:
从经济增速和增长点来看,名山的发展变化可谓百花齐放。
“十一五”期间,名山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92.08亿元,是“十五”时期的4倍;
2010年,名山县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1431万元,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181万元,比2005年增长356%,实现历史性突破;
2010年,名山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1.32亿元,比2005年翻一番;
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7.56亿元,比2005年增长230%;各项贷款余额18.48亿元,比2005年增长224%;
5年来,名山全县生产总值增长了2.3倍……
关键词:工业经济
晒成就:
——工业规模迅速扩张。2010年,名山全县规上企业达到75家,产值上亿元企业达到11家;
——发展后劲不断增强。为了增强以雅安工业园区为依托的名山工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名山县加大了基础设施投入,加快推进了园区永旺硅业取水枢纽、110KV变电站、220KV变电站、主干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启动了槐溪坝安置区建设。仅2008年,就累计投入资金4.37亿元。这个数据相当于园区前5年基础设施投资的4.7倍。2009年,名山县被列为全省中小企业发展试点县……
看变化:
作为第一产业,工业经济的突飞猛进集中展示了名山发展的决心和信心。现在,依托快速成长的雅安工业园区、初具规模的名山永兴工业集中区等工业园区(集中区),名山正逐步成为投资热土。201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53亿元,是2005年的3.6倍,工业增加值是2005年的6.4倍。
关键词:发展建设
晒成就: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县城建成区面积由2.3平方公里发展到6.9平方公里,城区人口由2.6万人发展到5万人;“十一五”期间,名山县千米文化体育景观长廊投入了使用,并推进了拱背桥、西河桥的建设,园区防洪堤和干道工程等项目的基本完成以及人行道、风貌改造等工作的深入推进,在完善城市功能的同时也大大提升了城市形象;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改造县乡公路168公里,硬化通村公路380公里,建成农村客运站9个,全县县、乡、村三级路网大大改善。新建邛名高速公路、雅名快速通道,更新改造108国道,出境快速通道基本形成……
看变化:
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提高,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房地产市场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发展的势头。“十一五”期间,名山县商品房竣工超过40万平方米,是“十五”期间的4倍。
关键词:社会民生
晒成就:
——就业规模持续扩大。5年来,名山实现城镇新增就业7483人,2010年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达5.9万人;
——城乡低保扩面提标。近2万人享受城乡低保,5年累计支出城乡低保金5476万元;5年累计支出医疗救助资金795万元,城乡医疗救助水平逐年提高,有效减轻了特困群众的就医压力;大力实施安居工程,改造农村特困户、五保户危房500余户;
——加快建立农村医疗卫生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9.2%;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化解“普九”债务2758万元;积极推进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的建设;新改扩建了新店镇等5所农村敬老院,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进一步提高……
看变化:
生活好不好,最直接反应为收入增加与否。2010年,名山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85元,比2005年增加651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200元,比2005年增加2422元。城镇居民和农民人均收入较“十五”期间水平实现翻一番。
工业经济突飞猛进、城市经济扩容增量、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发展成果惠及群众……“十一五”期间,名山经济社会发展频结硕果。
从这些变动着的数据看,这不仅是名山经济结构不断优化,“量”“质”齐飞的结果,更是名山科学发展迈出的坚实步伐。
在这些变动着的数据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升,也看到了名山在“十二五”时期更上一层楼的坚定信心。
[pagebreak]
灾后重建铭刻“十一五” 三年目标两年基本完成
2006年,当“十一五”的画卷刚刚展开时,我们不会知道“灾后重建”对这一个5年究竟意味着什么。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受汶川地震波及,名山县20个乡镇、192个村、21.28万人不同程度受灾,直接经济损失约12.5亿元。名山县也因此成为全省51个重灾县之一。
2011年,当我们走过5年回眸“十一五”时,“灾后重建”已经意味了太多。它不仅意味着我们创造了抗击特大灾难的奇迹,也意味着我们奋力夺取了抗震救灾的重大胜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它更意味着我们实现了灾后重建“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决定性胜利。
因为“灾后重建”,名山的“十一五”注定和其他的5年计划不同;因为“灾后重建”,名山的这5年也必将以化危为机、逆势而上、崛起危难的巨大成就而被历史铭记。
争分夺秒
以人为本推进灾后重建
地震之后,名山县很快投入到生产自救和恢复重建中。其中,茶叶产业和受损工业生产企业在震后1个月内就迅速恢复到了震前水平。
抢时间、抢机会,抓救助,抓重建。灾后重建中,名山县教育、卫生、交通、水利等重点民生项目建设迅速全面铺开。
仅农房灾后重建一项,名山县在震后短时期内接连制定出台了多项措施。
震后半个月,2008年6月5日,名山县制定了《关于鼓励农村居民实施过渡安置的意见》;
2008年6月26日,向全县各乡填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汶川地震倒损农房核实和建档工作的通知》;
震后两个月,2008年7月17日,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汶川地震灾后农房重建工作的实施意见》;
2008年8月15日,制定《关于汶川地震损坏农房维修加固工作的试点方案》,确定农房维修加固工作采取先试点后铺开、以点带面的方式进行;
2008年8月21日,制定《关于汶川地震损坏农房维修加固工作的实施意见》,对地震损坏农房维修加固工作进行补助。
震后半年,2008年11月4日制定了《关于开展农村居民自建永久性住房和维修加固房屋验收工作的通知》。
据了解,因“5·12”汶川特大地震波及,名山县农村受灾需重建永久性住房农户2309户,截至2008年11月27日,全县已经开工2309户,占总户数的100%;已经完工2103户,占总户数的91%。
成就斐然
灾后重建带来历史性变化
按照“三年重建目标任务两年完成”的要求,名山县坚持以民生优先为基点,以群众满意为标准,科学编报灾后重建项目169个,争取各级灾后重建资金6.77亿元,争取社会援助资金2.4亿元,加快推进了灾后恢复重建。
截至2010年底,全县169个重建项目已开工168个,开工率达99.4%;完工161个,完工率达95.2%。重建规划总投资15.83亿元,已完成15.12亿元,完成95.5%。全县灾后重建项目完工数量和投资总量,实现“两个90%”目标,基本实现“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目标。
通过灾后重建,全县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奋战三年、提前十年”的历史变化。全县68所中小学校、21所医院、5个中心计生服务站及社会福利院全面改造,公共服务设施全面上档升级。一批水利、交通、城建、乡镇文化站和农贸市场等设施投入使用,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县公安、检察、法院、广电、农口办公楼和乡镇办公楼及村级活动室重建项目基本完工,政权设施和基层组织阵地建设更加完善。
[pagebreak]
从产业到品牌 从文化到实力 茶产业点睛“十一五”
如果说起名山的文化软实力,“茶文化”在其中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
对名山县而言,穿过2000多年的岁月积淀下来的茶文化,不仅在古茶园里,也在今天的茶叶加工车间里;不仅在蒙顶山上,也在名山人对茶的热爱里。
茶旅游、茶艺展、茶博物馆、茶文化长廊……茶文化在不知不觉中浸润到了名山的方方面面;名山的文化创意、生活品味等也通过“茶”传播开去。
“十一五”期间,名山的“茶”在不断探索发展中,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品牌和文化之路。
做大做强 茶叶茶业不断发展
2006年至2010年,经过5年的奋力推进和快速发展,名山茶叶产业行进在茶叶强县的道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
“十一五”期间,名山县新发展无公害标准化茶园面积1.9万亩。至2010年底,名山全县茶园面积已达27万亩,占全省茶园总面积的10.6%,占雅安全市茶园总面积的52%。
标准化安全基地稳中有增,加强茶业投入品源头监管、有序推进茶叶标准化体系建设……“十一五”时期,名山县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了从茶叶大县到茶叶强县的华丽转身。
名山县在成功创建为全国首批无公害农产品(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县、全国茶叶高产优质高效标准化示范区、全国“三绿工程”示范县、国家星火计划优质茶产业化示范基地县、国家级茶树良种繁育基地县、四川省名优茶示范基地县、四川省“南茶北草工程”蒙顶山茶项目中心区等一系列茶叶项目的基础上,茶叶产业更上台阶。
2009年,名山县被列为全省现代农业产业(茶叶)基地培育县。也是在这一年,在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主办的第五届中国茶业经济年会上,名山县在2009年全国重点产茶县排名中被列为第二。
2010年,全县茶叶总产量3983万公斤,鲜叶产值9.68亿元。总产量和总产值均为2005年的3倍。
2010年,名山县被省政府正式命名为“四川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
聚合力量 不断探索发展模式
随着名山茶叶产业的做大做强,茶农在市场、资金、体制、观念等因素的冲击下,零散单一的生产经营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发展。
2006年10月,为促进农村和农业发展,支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
2007年7月,名山县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吉茗源茶业合作社成立了。名山茶农聚合力量,抱团发展的思路初现端倪。
2009年12月,名山县敦蒙玉芽茶叶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
该合作社的成立,一改主营茶苗销售的方向,而将目光聚焦在了茶叶种植路线上。而且,由于采取“茶农+茶叶加工企业”的成立方式,该合作社也意味着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走出了一条“种植、收购、服务、销售”一条龙的经营发展模式。
在茶叶产业蓬勃发展之际,不仅名山茶农看到了抱团发展的优势,名山茶企也同样走向了集团作战的道路。
2009年3月,由名山县8家茶叶企业组成的会员制投资担保公司——名山县蒙顶山茶投资担保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通过整合资源,该公司走上了一条集团化经营的路子,在破解茶叶企业长期以来融资困难的难题上迈出了坚实一步。
2010,名山县又成立了8家茶叶集团公司,走上由母公司带头,子公司辅助,合伙企业提供原料的集团化路子,真正实现“抱团”发展。
至此,名山县茶叶产业集约化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合作社、担保公司、茶叶集团等一系列发展新思路和新模式,环环相扣,形成合力,有效整合了茶叶资源,强力推进了“蒙顶山茶”的市场影响力,大力促进了名山茶叶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扬名四方 品牌实力大幅提高
在产业做大做强的同时,“十一五”期间,名山县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以活动提升“蒙顶山茶”美誉,以商标塑造“蒙顶山茶”形象,“蒙顶山茶”品牌影响力日益增强。
通过茶文化旅游节、省内外的重要茶叶商品博览会、交流会、茶文化研讨会等活动,名山县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推介、宣传、展示蒙顶山茶品牌。
2007年,在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共同主办,北京老舍茶馆承办的“老舍茶馆五环茶合作厂商甄选活动”中,“蒙顶黄芽”成功入选奥运五环茶,成为四川省唯一入选的茶品。
2008年,蒙顶山茶传统制作技艺又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09年,在(成都)国际茶业大会暨展览会上,“蒙顶山茶”、“蒙顶”两个商标荣膺四川省茶叶十大品牌。
2010年1月,浙江大学CARD农业品牌研究中心和《中国茶叶》杂志联合组建课题组,对全国113个茶叶区域品牌价值进行评估,共发布了83个茶叶区域品牌的价值,“蒙顶山茶”品牌评估价值为9.90亿元,名列西南地区第一。
这一年,蒙顶山茶走进了上海世博会。4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亲临2010年上海世博会四川馆,来自蒙顶山的“龙行十八式”茶技表演,赢得了总书记的赞许。
“十一五”期间,名山县茶叶企业积极参加国际、国内各项茶事活动,茶叶产品屡获大奖。仅在2009年,名山茶就已捷报频传:4月,在第16届上海国际茶文化节上,跃华茶厂的蒙顶黄芽获“金牛奖”,是四川省唯一一个获“金牛奖”的茶叶品牌;10月,在“首届中国·益阳黑茶文化节”黑茶类评比中,朗赛茶厂生产的“金叶巴扎”康砖荣获金奖;同年年底,在四川省茶叶学会第十届“峨眉杯”名优茶评比中,皇茗园茶厂的甘露花茶获“特等名茶”称号,朗赛茶厂的产品也获得了“特等边销茶”荣誉。
在市场经济中,品牌实力不仅要看美誉度,更要看商标权。
2008年9月,名山县正式启动“蒙顶山茶”证明商标推广工作。
2010年1月,《四川日报》刊登《2009年度四川省著名商标公告》,四川省著名商标认定委员会依法认定了“蒙顶山茶”等115件商标为四川省著名商标。
“蒙顶山茶”获得四川省著名商标,标志着名山县在“蒙顶山茶”品牌建设上迈上了新台阶。在“十一五”时期画上句号的时候,使用“蒙顶山茶”品牌销售产品规模已达2.5亿元以上。
文化给力 茶产业成为发展载体
“十一五”期间,茶叶产业做大做强,直接辐射到了旅游、农村等各项事业中,如今,名山茶叶产业、茶旅游和茶文化三者已成相辅相成,有机融合在一起。
旅游方面,“十一五”期间,名山“茶”旅游大放异彩。除连续多年坚持举办蒙顶皇茶祭天祀祖、万人同品蒙顶春茶、蒙顶山茶品尝推介等活动外,名山县还成功承办了全国茶馆专业委员会2008年年会、2009年“中国生态旅游年四川启动仪式”等大型活动,特别是2010年举办的第六届蒙顶山国际茶文化旅游节,第二届蒙顶山茶(成都)品赏推介周,蒙顶山茶走进上海世博会等大型活动更是亮点频出。
2007年起,名山万亩生态观光茶园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名山县以茶产业为载体,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大幕自此拉开。
2008年,《名山县茶家乐旅游规划》(2008年—2012年)出台,名山旅游部门首次评选表彰了12家星级茶家乐。这一举措在全县乡村旅游发展中产生了强烈影响,从这一年起,名山县明确了以茶文化圣山——蒙顶山为龙头,以“茶家乐”“茶家小院”为载体的“茶”旅游发展思路。
2010年,蒙顶山镇和茅河乡香水村分别获得省委农工委、省旅游局授予的“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镇”和“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村”称号。
茶产业带动茶旅游,茶旅游又反过来提升茶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十一五”期间,名山全县共接待游客337.51万人次,创旅游综合收入129863万元。其中2010年接待游客149万人次,是2005年的4.3倍;旅游综合收入达6.61亿元,是2005年的9.7倍。
在茶产业和茶旅游的引领下,名山县新农村建设也取得了重大进展,现代茶业发展、新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都取得了明显成效。2010年,名山茅河乡、百丈镇等5个乡镇、26个村成功申报为全省首批重点打造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片。
以茶产业为依托,经济发展了,百姓富裕了,城市形象也大为提升。2010年,以“人、茶、诗、水”为主题的名山县千米文化体育长廊建成并投入使用。该长廊凝聚了名山历史文化和人文风貌,体现了名山源远流长的茶文化,配合吴理真广场等城市建设,名山县“中国茶城”的形象、品味大大提升。
[pagebreak]
深化建设增强活力 党建护航“十一五”
“十一五”期间,名山硕果累累,稳定和发展,靠什么来保证和引领?是靠科学正确地进行党的建设!
科学发展 深化党的自身建设
永葆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是新世纪新阶段,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局势给党的建设带来的新考验。思想政治建设历来是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加强广大党员和各级党组织的思想政治建设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根本措施。
“十一五”期间,名山县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5年来,名山县着力转变干部作风,深入开展干部电视公开承诺、千名干部进万家等活动,建立“三农”服务团、创先争优、“挂包帮”等长效工作机制,使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改善。
“十一五”期间,名山县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严格执行干部选拔任用“四项监督制度”,不断提高选人用人透明度和公信度。
为了增强干部的带动能力,提高干部素质,2009年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名山县还特意选派了100名正科级以上领导干部,赴清华大学开展了为期1个月的研修。
抓干部队伍建设的同时,不放松反腐倡廉建设。“十一五”期间,名山县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积极开展扩大内需、灾后重建等专项监督检查,切实贯彻落实《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
创先争优 增强党建工作活力
2007年2月,名山县开始实行部门与乡镇领导干部“电视承诺工作目标”制度,全县50个部门与20个乡镇的主要负责人,就全年工作目标和内容,通过当地电视台向全县人民作出公开承诺并接受监督。
时任四川省委书记的杜青林就此项活动作出批示:“名山县实行的干部电视公开承诺,开创了政务公开和民主监督的先河,表明了县委、县政府增强工作执行力和公信力的鲜明态度和坚强决心。他们的经验宝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推行干部电视公开承诺取得初步成效后,2007年7月中旬,名山县又启动“千名干部下基层进万家”活动,以此进一步拓展和延伸干部电视公开承诺,深化干部作风建设,激发群众创造动力。
2008年初,名山县组建的“三农”服务团将实惠送到了农民手中。
2009年,名山县下派了168名乡镇党员干部担任168个村的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增强村级班子力量,扎实推进灾后恢复重建,争取“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
2010年,在以“枢纽建设先锋行动”为主题的创先争优活动中,名山县加大工作创新力度,以“坚持和完善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制度”创新为突破口,初步建立了规范初始提名方式的“3+10”选人用人机制,并在乡镇设立了“村级便民服务代办点”,开展村干部坐班制,实行县、乡、村三级公开承诺和干部岗位承诺制度。
同时,名山县还在服务群众上创先争优。整个创先争优活动中,名山县广泛开展“三联一帮”“领导挂点、部门帮村、干部帮户”和“大帮扶、大调研”活动,组织部长带头深入农村、社区蹲点调研、集中接访、谈话谈心,积极查找党员群众最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努力为基层群众办实事、解难事。
“十一五”期间,名山县紧紧把握抓党建促发展,以践行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用发展的思路统一思想,用发展的目标凝聚人心,党员干部团结一致向前看,一心一意谋发展,为名山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pagebreak]
辉煌“十一五”
决胜“十二五”
5年一个刻度,名山进入了新的征程;5年一个阶段,名山站在了新的起点。
下一个五年,名山会变成何种模样呢?名山茶会书写怎样的传奇呢?名山人的生活又会有怎样的变化呢?
当2011年新年钟声敲响,我们清晰地感受到了“十二五”的脉动。面对“十二五”新的发展机遇,名山将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以枢纽为纲,于极地奋起”的发展方向,坚持“工业强县、城市立县、茶业富县、旅游兴县”的发展思路,抓住西部二轮开发、成渝经济区合作发展和成都都市圈扩张机遇,发挥区域发展节点优势,构建“一区一园一中心”(以邛名高速、成雅高速、成新蒲名快速通道和318国道为轴线,延伸辐射沿线区域,建设生态经济发展示范区;以雅安工业园区、雅安市物流园区为依托,着力打造100亿园区;以蒙顶山、县域和雅安市文化产业园为依托,着力打造山城一体的县域经济发展中心)的发展格局,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统筹城乡发展,改善社会民生,夯实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文明,努力把名山打造成“成都后花园、雅安桥头堡”。
“十二五”是名山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攻坚时期。但有了“十一五”打下的坚实基础,面对西部开发战略机遇、扩大内需的长期机遇、灾区重建和发展振兴的独特机遇以及中央扶持贫困地区跨越式发展的特别机遇这四大机遇,名山将解放思想,推进开放,真正做到“内外兼修”“软硬并举”。
作为川西交通枢纽的重要节点,在即将审议通过的《雅安市“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名山已被确定为雅安城市的副中心。
雅安“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要把名山建设成为雅安全面融入成都都市圈和承接产业转移的窗口,城镇化和产业化融合发展的示范区。
未来5年,雅安将在名山实施茶文化历史名城、雅安物流园区、雅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基础设施等重点工程,新建雅安至名山第二条快速通道、名山永兴至雨城草坝快速通道、蒙阳国道318绕城路、雅安工业园至永兴、皇茶路、三蒙路等城市道路工程,扩建县城饮用水工程,新建蒙阳城市公园、绿地工程、燃气工程、电力、电信等工程。这些重点工程、重点项目的实施,必将推动名山大发展。
“十二五”时期,名山将形成国道、城际铁路、高速公路贯通的干道布局,四纵三横的县域贯通骨架体系,对外快速通道体系、镇村互通路网体系和旅游环线。
这便是名山的“内外兼修”。
当前,名山的区位优势、交通枢纽优势、发展平台优势以及重点产业优势等多重优势开始凸显。其中,名山茶产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和茶文化展现出来的软实力,将实现名山发展道路上的“软硬并举”。
根据《名山县“十二五”规划纲要》,到2015年,全县生产总值将达到76.2亿元,这一数字比2010年的多一倍多;届时,三次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将调整为18:59:23;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化率将达到38.2%;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突破2万元大关,农民人均纯收入也将超过万元;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覆盖面将进一步扩大,保障水平将进一步提高,人口的文化素质和健康水平也将得到明显提高。
2011年,农历新年伊始,雅安开放推进年之初,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孟加撰写的《试论思想解放与雅安开放》一文,高屋建瓴、精辟透彻纵论了思想解放与雅安开放的辩证关系,掀起雅安思想解放的热潮,深化雅安对外开放与合作,促进雅安国际化区域性生态城市建设,推动雅安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深入学习文章精神后,名山县决意成为解放思想、雅安开放的“试验田”,成为解放思想与雅安开放的桥头堡,名山各级干部也决意成为解放思想与雅安开放的执行者。
“十二五”开局之年,春节刚过,名山2011年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旅游人数和综合收入等都交出了“开门红”的喜人成绩。
奋力扬帆正当时,我们看到,名山已昂首走在“十二五”的道路上。
更多资讯来源于福建茶叶网www.fjte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