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先进理念 助推鄂茶发展
发布时间:2011-03-10 10:27:33
来源:福建茶叶网
编辑:福建茶叶网
前不久,由中国茶业流通协会组织编写的《2010年中国茶业行业发展报告》出炉。最新数据显示各个产茶省份茶园面积和规模不断扩大,各区域的茶产业发展均是一片欣欣向荣的蓬勃景象。
劳动力短缺制约产业发展
据国家统计局消息显示,中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从1990年起以每年高于1%的比例递减,“十二五”期末,我国城镇人口将首次超过农村人口突破7亿,另外在城市工作但户籍仍在农村的农村人口占27%。农村人口的急剧减少和农村劳动力的减弱成为各界都不敢忽视的重要问题。
另据了解,截止2009年,全国茶园面积已经达到了186.6万公顷,茶园面积和产量稳居世界首位,且每年以10%左右的比例快速增长。其中湖北茶园面积达到285万亩,名列全国第四。
宜昌是湖北重要的产茶区域。夷陵区邓村乡的王家垭茶园和五峰县的香东茶厂,是在当地较有名气和规模的茶叶基地,均由企业管理。近几年间,为了吸引更多外来工,解决春茶上市期间的茶叶采摘问题,管理单位一再改善条件,为采茶工统一兴建了宿舍和食堂等服务设施。
但由于茶叶本身的季节性强,加之传统手工采摘的速度慢,随着茶园面积扩大,产量不断增加,问题依然不能彻底解决。
不仅是湖北,放眼全国,目前茶叶界都面临着劳动力严重短缺的问题。
按照茶树的生长规律,一棵茶树在春夏之间可采茶芽三至四遍,若无人采摘,便经过夏天生长成为茶枝。为了不影响第二年春茶发芽,许多企业只能在秋冬季节花钱聘请工人,用修剪机将茶枝统一剪掉,然后埋在土里腐烂后成为肥料,或者晒干后作为农家的柴火。
吸收日本经验建设现代茶园
临近的日本,一台乘用型采茶机,一个人操作,采一亩茶园只需要13分钟,1个小时可以采完5亩茶园,工作效率极高,大大降低了采茶的劳动强度。
而在中国,手工采名优茶,每500克干茶需要采5万个芽头,意味着采茶工人要弯腰5万次,劳动强度之大可想而知。
但如果直接将日本各种先进的采茶机械引入,却根本不能使用。
日本的乘用型采茶机要求土地的斜坡面不超过30%,它要求茶树的茶间距在180厘米左右,株距40厘米左右。每条茶道的尽头必须有足够平坦的空间,能够满足履带式机械的转弯和调头。
即使是半人工操作的携带型采茶机、可搬型采茶机,也需要茶树的树冠一般平齐,发出的新芽都在一个平面上。
除此之外,日本的茶园基础设施完善,路、电、渠、林等配套齐全。
在药肥方面,日本茶园大量使用有机肥,确保土壤结构好,肥力足;而病虫害防治,则以生物农药为主,有效避免了农药残留和重金属物质超标。
为了防治每年初春霜冻,茶园普遍安装了防霜风扇,当发生霜冻时,防霜风扇自动开启,促进空气流通,避免茶树嫩芽受冻害。
截止目前,中国没有一块能够达到日本机械采摘标准的示范茶园,如果要在国内实施采摘机械化,无疑等于要将传统茶园全部推倒,按照新的标准和理念重建。
萧氏集团受日本先进理念影响,选址在夷陵区雾渡河镇兴建现代茶园,其建园标准完全参照了日本茶园的相关参数,希望以此在国内打造和展示茶园“现代”的概念。
国内市场竞争日益加剧
尽管全国的茶园面积和产量不断增加,茶叶企业和品牌不计其数,但放眼全国市场,能够真正把触角伸向海外的企业并不多。国内的一亩三分地,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
事实上,市场蛋糕必竟有限。
需要在市场占有比日益削弱的情况下提升经济效益,唯一的办法,只能提升产品价值。
因此,天价普洱一时之间被炒得沸沸扬扬,数万元的铁观音和龙井屡见不鲜。
产品价格的增长由消费者买单,天价茶叶的出现正好迎合了部分高消费层次的品味。
但是,能成为天价的必竟少之又少。
为了提升产品质量抢占市场占有率,国内几家大型茶企先后交纳高额税金,花大价钱引进了性能稳定的日本茶机设备。还有企业不惜血本,品牌宣传费用占到了产品销售额的20-30%以上。
在国家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发展的大好形式下,借着国内茶市少数产品的高价泡沫,茶叶产业似乎成为了各地政府均看好的朝阳产业。
萧氏探路为鄂茶腾飞给力
毫无疑问,茶叶作为一种易种植、易管理且收效快的农业经济作物,是提升农村经济收入的有效途径。
但被很多人忽视的问题是:高速膨胀之后的茶产业风险谁来承担?
就目前来看,茶叶企业是茶产业的平衡器。春茶期间的鲜叶收购由企业直接面对农户,通过大量的资金占压,将鲜叶收购之后做成干茶,放入仓库储备一年的销售成品。同时,企业花大的精力和心血,一边通过各种渠道建立品牌提升知名度,一边埋头苦干搭建营销网络。在市场形势风云变换的市场上打拼一年,到了年底盘存,一个轮回的艰辛付出,是盈或亏才有定论。
在弱肉强食,市场竞争不断加剧的情况下,企业本身的力量日益显得微薄。中小型企业的陶汰率进一步加快,规模型茶叶企业成为了稳定茶叶市场的中坚力量。
茶园面积不断扩大,加工模式无法更新,茶农的鲜叶收购需要保障,成品的销售渠道和品牌的市场占有率成为了企业能够坚持发展,不断化解矛盾的关键所在。
面对全国六大茶类的强烈冲击和各地区消费习惯的差别,单一茶叶企业或品牌在全国茶市上的博弈,无疑等于海上的微风,吹不起大浪。
因此,在经历了最初“中国十大名茶”区域品牌、20世纪8-90年代企业产品品牌打拼之后,近几年在地方政府或者行业协会组织下,各个地区开始抱团,合力拓展市场。
浙江省农业厅申请注册了“浙江绿茶”商标,寄希望于集中打造一个比较有影响力的公共品牌,进行统一推广,提高浙江茶叶在全国乃至国际上的竞争力,更好地实现浙江绿茶的使用价值。无独有偶,“福建乌龙茶”、“安溪铁观音”等也成为了当地数千家茶叶加工企业共有的名字。除此之外,各级争相办节办会,通过各种方法和渠道,推介地方茶叶品牌。
前不久,由宜昌萧氏集团策划,宜昌市人民政府出面申请,获得了2011年第七届中国茶业经济年会在宜昌的举办权。消息传开,在当地引起了广泛关注。同行均一致认为,一场规模性的大会召开,无疑对推介整个区域的茶产业产生积极影响。因为即使目前湖北茶园面积第四、产量第五,但产值和品牌影响力优势并不突出。
事实可以看到,湖北茶产业近些年发展迅速收获了显著的成效。但由于历史文化和品牌本身的原因,湖北茶企在拓展全国品牌市场时仍然困难重重,鄂茶的推广之路,并不像三峡旅游一样,能够很快的引起关注。转向省内,企业相互竞争,在项目和产品开发方面的茫目跟风,各自为阵,又形成过于耗费时间和精力的内耗。我们应该寄希望茶产业能够通过先进的理念和产业模式,提升经济效益,保障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但是,在一段时期内,是否能够通过政府有力引导,理顺和整合省内的产业资源,来共同争取鄂茶在全国市场的更大份额,值得相关人士深入探讨。
萧氏茶叶建成宜昌首个国家级研发分中心
近日,从宜昌市农业局获悉,宜昌萧氏茶叶集团有限公司成为全市第一个被农业部认定的全国特色农产品加工专业分中心。
据介绍,这次农业部发文认定了60家单位为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专业分中心。
为不断完善农产品加工业技术研发体系,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促进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自2007年以来,在建立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的基础上,农业部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通过单位自主申报、地方主管部门审查推荐、专家评审及网上公示等程序,在全国选择一些研发基础好、技术优势明显、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教学、科研单位和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建设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专业分中心。
更多资讯来源于福建茶叶网www.fjtea.cn
劳动力短缺制约产业发展
据国家统计局消息显示,中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从1990年起以每年高于1%的比例递减,“十二五”期末,我国城镇人口将首次超过农村人口突破7亿,另外在城市工作但户籍仍在农村的农村人口占27%。农村人口的急剧减少和农村劳动力的减弱成为各界都不敢忽视的重要问题。
另据了解,截止2009年,全国茶园面积已经达到了186.6万公顷,茶园面积和产量稳居世界首位,且每年以10%左右的比例快速增长。其中湖北茶园面积达到285万亩,名列全国第四。
宜昌是湖北重要的产茶区域。夷陵区邓村乡的王家垭茶园和五峰县的香东茶厂,是在当地较有名气和规模的茶叶基地,均由企业管理。近几年间,为了吸引更多外来工,解决春茶上市期间的茶叶采摘问题,管理单位一再改善条件,为采茶工统一兴建了宿舍和食堂等服务设施。
但由于茶叶本身的季节性强,加之传统手工采摘的速度慢,随着茶园面积扩大,产量不断增加,问题依然不能彻底解决。
不仅是湖北,放眼全国,目前茶叶界都面临着劳动力严重短缺的问题。
按照茶树的生长规律,一棵茶树在春夏之间可采茶芽三至四遍,若无人采摘,便经过夏天生长成为茶枝。为了不影响第二年春茶发芽,许多企业只能在秋冬季节花钱聘请工人,用修剪机将茶枝统一剪掉,然后埋在土里腐烂后成为肥料,或者晒干后作为农家的柴火。
吸收日本经验建设现代茶园
临近的日本,一台乘用型采茶机,一个人操作,采一亩茶园只需要13分钟,1个小时可以采完5亩茶园,工作效率极高,大大降低了采茶的劳动强度。
而在中国,手工采名优茶,每500克干茶需要采5万个芽头,意味着采茶工人要弯腰5万次,劳动强度之大可想而知。
但如果直接将日本各种先进的采茶机械引入,却根本不能使用。
日本的乘用型采茶机要求土地的斜坡面不超过30%,它要求茶树的茶间距在180厘米左右,株距40厘米左右。每条茶道的尽头必须有足够平坦的空间,能够满足履带式机械的转弯和调头。
即使是半人工操作的携带型采茶机、可搬型采茶机,也需要茶树的树冠一般平齐,发出的新芽都在一个平面上。
除此之外,日本的茶园基础设施完善,路、电、渠、林等配套齐全。
在药肥方面,日本茶园大量使用有机肥,确保土壤结构好,肥力足;而病虫害防治,则以生物农药为主,有效避免了农药残留和重金属物质超标。
为了防治每年初春霜冻,茶园普遍安装了防霜风扇,当发生霜冻时,防霜风扇自动开启,促进空气流通,避免茶树嫩芽受冻害。
截止目前,中国没有一块能够达到日本机械采摘标准的示范茶园,如果要在国内实施采摘机械化,无疑等于要将传统茶园全部推倒,按照新的标准和理念重建。
萧氏集团受日本先进理念影响,选址在夷陵区雾渡河镇兴建现代茶园,其建园标准完全参照了日本茶园的相关参数,希望以此在国内打造和展示茶园“现代”的概念。
国内市场竞争日益加剧
尽管全国的茶园面积和产量不断增加,茶叶企业和品牌不计其数,但放眼全国市场,能够真正把触角伸向海外的企业并不多。国内的一亩三分地,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
事实上,市场蛋糕必竟有限。
需要在市场占有比日益削弱的情况下提升经济效益,唯一的办法,只能提升产品价值。
因此,天价普洱一时之间被炒得沸沸扬扬,数万元的铁观音和龙井屡见不鲜。
产品价格的增长由消费者买单,天价茶叶的出现正好迎合了部分高消费层次的品味。
但是,能成为天价的必竟少之又少。
为了提升产品质量抢占市场占有率,国内几家大型茶企先后交纳高额税金,花大价钱引进了性能稳定的日本茶机设备。还有企业不惜血本,品牌宣传费用占到了产品销售额的20-30%以上。
在国家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发展的大好形式下,借着国内茶市少数产品的高价泡沫,茶叶产业似乎成为了各地政府均看好的朝阳产业。
萧氏探路为鄂茶腾飞给力
毫无疑问,茶叶作为一种易种植、易管理且收效快的农业经济作物,是提升农村经济收入的有效途径。
但被很多人忽视的问题是:高速膨胀之后的茶产业风险谁来承担?
就目前来看,茶叶企业是茶产业的平衡器。春茶期间的鲜叶收购由企业直接面对农户,通过大量的资金占压,将鲜叶收购之后做成干茶,放入仓库储备一年的销售成品。同时,企业花大的精力和心血,一边通过各种渠道建立品牌提升知名度,一边埋头苦干搭建营销网络。在市场形势风云变换的市场上打拼一年,到了年底盘存,一个轮回的艰辛付出,是盈或亏才有定论。
在弱肉强食,市场竞争不断加剧的情况下,企业本身的力量日益显得微薄。中小型企业的陶汰率进一步加快,规模型茶叶企业成为了稳定茶叶市场的中坚力量。
茶园面积不断扩大,加工模式无法更新,茶农的鲜叶收购需要保障,成品的销售渠道和品牌的市场占有率成为了企业能够坚持发展,不断化解矛盾的关键所在。
面对全国六大茶类的强烈冲击和各地区消费习惯的差别,单一茶叶企业或品牌在全国茶市上的博弈,无疑等于海上的微风,吹不起大浪。
因此,在经历了最初“中国十大名茶”区域品牌、20世纪8-90年代企业产品品牌打拼之后,近几年在地方政府或者行业协会组织下,各个地区开始抱团,合力拓展市场。
浙江省农业厅申请注册了“浙江绿茶”商标,寄希望于集中打造一个比较有影响力的公共品牌,进行统一推广,提高浙江茶叶在全国乃至国际上的竞争力,更好地实现浙江绿茶的使用价值。无独有偶,“福建乌龙茶”、“安溪铁观音”等也成为了当地数千家茶叶加工企业共有的名字。除此之外,各级争相办节办会,通过各种方法和渠道,推介地方茶叶品牌。
前不久,由宜昌萧氏集团策划,宜昌市人民政府出面申请,获得了2011年第七届中国茶业经济年会在宜昌的举办权。消息传开,在当地引起了广泛关注。同行均一致认为,一场规模性的大会召开,无疑对推介整个区域的茶产业产生积极影响。因为即使目前湖北茶园面积第四、产量第五,但产值和品牌影响力优势并不突出。
事实可以看到,湖北茶产业近些年发展迅速收获了显著的成效。但由于历史文化和品牌本身的原因,湖北茶企在拓展全国品牌市场时仍然困难重重,鄂茶的推广之路,并不像三峡旅游一样,能够很快的引起关注。转向省内,企业相互竞争,在项目和产品开发方面的茫目跟风,各自为阵,又形成过于耗费时间和精力的内耗。我们应该寄希望茶产业能够通过先进的理念和产业模式,提升经济效益,保障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但是,在一段时期内,是否能够通过政府有力引导,理顺和整合省内的产业资源,来共同争取鄂茶在全国市场的更大份额,值得相关人士深入探讨。
萧氏茶叶建成宜昌首个国家级研发分中心
近日,从宜昌市农业局获悉,宜昌萧氏茶叶集团有限公司成为全市第一个被农业部认定的全国特色农产品加工专业分中心。
据介绍,这次农业部发文认定了60家单位为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专业分中心。
为不断完善农产品加工业技术研发体系,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促进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自2007年以来,在建立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的基础上,农业部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通过单位自主申报、地方主管部门审查推荐、专家评审及网上公示等程序,在全国选择一些研发基础好、技术优势明显、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教学、科研单位和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建设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专业分中心。
更多资讯来源于福建茶叶网www.fjtea.cn
我来评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