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建阳漳墩:“中国小白茶之乡”的逆袭之路
时值晚春,万物生机盎然。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漳墩镇杭下村正迎来一年中最为舒适的季节。站在村里的高地上,可以看到远处层层叠叠的茶树连绵起伏、错落有致,宛如滚滚碧浪,风景优美如画。
漳墩镇杭下村连绵的茶树。 黄杰敏 摄
“我们这的小白茶口感极佳,闻一闻有自然的花香。”今年55岁的罗积忠是杭下村的一位茶农,家门前就有十亩300多年的“小白茶”母树园,是我国现存已知树龄最老的白茶母树,被当地人称为“黄金十亩地”,靠着这些地,罗积忠仅仅做茶叶每年收入便可达十几万元。
从事茶产业30多年的罗积忠,见证了杭下村从一穷二白的地方发展成为较成规模的茶叶集散中心,这其中的“秘诀”就是漳墩镇知名的小白茶。
漳墩镇地处大潭之东,自然资源丰富,气候温润,雨量充沛,是地球同纬度最适合白茶生长的地区之一,被称为“中国小白茶之乡”。据专家考证,漳墩白茶自唐代就有栽制,至宋代作为最好的点茶原料制成“龙团凤饼”进贡皇宫,因形似寿眉,又被称为“贡眉白茶”。漳墩在中国白茶史上有着重要地位,据中茶福建公司统计,民国时期建阳白茶销量占全国俏销茶的三分之一,上世纪50年代末达全省白茶总产量的80%,1979年建阳白茶产量与出口量均达历史最高,漳墩占了近80%,到20世纪80年代,漳墩镇是建阳唯一的“万担公社”。
岁月几经变迁,由于经营不佳等因素,曾经闻名天下的漳墩白茶凋落在历史里,繁华的白茶产业一度萎缩,乡村发展滞后。同一时期,与发展艰难的白茶一样,茶农罗积忠自17岁外出求学,工作发展之路一直不顺利。1993年,已是27岁的罗积忠最终选择回到家乡做茶叶。端上茶盏饮一杯白茶,罗积忠发现,原来自己的家乡满山遍野的白茶才是真正的“黄金”。自那时起,罗积忠靠着做高品质陈茶,不仅给自己攒下做茶的第一桶金,也成功带领周边几十户茶农致富。
罗积忠与妻子捧着刚采摘下来的茶叶。 黄杰敏 摄
白茶产业的逐渐复兴,让漳墩镇的茶山慢慢又热闹起来。2017年,在建阳区政府的牵头下,小白茶母树及种质资源保护基地成功建立,并与福建农林大学、南平农科所等合作开展小白茶提纯复壮试验,提高优异品种数量。“传统茶产业结合科技,有了新的生命。”如今已是杭下村小白茶母树及种质资源保护基地的负责人罗积忠说。在妻子温明妹的帮助下,罗积忠在网上学习了不少管理茶园的妙招好招,比如用太阳能光伏板为家供电的同时,还能设置光伏板照明灯装载在茶园里,通过灯光吸引害虫,从而使得茶树的产量有了提高,品质也有了保障。
不仅如此,漳墩镇抢抓机遇,加强白茶产业发展,着力做好历史溯源、文化正源、产业建构、品牌建设等基础性工作,谋求漳墩白茶产业复兴之路。特别是成功申报“中国小白茶”之乡,使得白茶得以焕发新的生机。
收茶人正在称量茶叶重量。 黄杰敏 摄
2018年,为了进一步加强文化保护工作,政府建立并抢救性保护小白茶母树基地。目前,全镇白茶种植面积突破2万亩,小白茶种植面积达8000亩,年产量超1500吨,辐射周边五个县市十多个乡镇十余万亩茶园,茶叶年产值突破2亿元,涉茶农户5000余户,人均年增收3000多元,115户贫困户依靠茶产业成功脱贫,“村村有茶企、户户有茶人”的良好发展格局逐步建成,茶产业已经成为当地特色支柱产业。
“老祖先留下来的东西我这辈子都会保护好,这些白茶就是我家的生态银行。” 罗积忠说。
漳墩,这个历经千年的白茶小镇正迎来最好的发展时机,这片看似不起眼的“小白”叶子正带富一方,造福一方。
版权及免责: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疑问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感谢原作者提供素材,如有素材请联系邮箱:info@fjte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