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呼唤更多东坑村式创新

发布时间:2019-03-09 13:58:14 来源:福建日报  编辑:福建茶叶网 

安溪县祥华乡东坑村,距离安溪县城,驱车也要一个半小时,是一个典型的偏远村庄。然而,近日,笔者随安溪组织部门到该村调研时发现,这里呈现一派火热景象——村民们忙着打理茶园,一群群工人正在用拓宽机耕路,慕名而来的游客在茶园里流连忘返。

    一个偏远的乡村茶园,人气缘何如此热腾?原来,安溪县委组织部、党校正在这个村庄推行一种全新的茶园产权、管理和经营模式,增加村集体和茶农收入——

    一是推进茶园林权流转,赋予农民三个选择:可获补偿款,可转股金,可部分获补偿款、部分转股金;二是成立茶庄园,茶农可优先入股,变成股东;三是茶庄园5%的股权归村集体,增加村集体收入;四是茶农在茶庄园工作,月薪4500元,就地转型为技术工人。

    今年春节前后,这一全新的模式,在全国茶界引起广泛关注。业界称之为东坑村式创新。“乡党委、政府,以及受益村两委,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为茶庄园注入动力,尽快让庄园发展壮大,形成多方互动共赢的发展格局。”安溪县委常委、组织部长陈友爱在这个模式启动时就提出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各级政府的难题。近年来,在城市化浪潮席卷下,大批农民及其子女进城,农村空心化问题开始凸显。而农村空心化,集中体现为农业产业化乏力、农村缺乏就业和创业机会,大量农民在农村赚不到钱,无法找到属于自 己的事业,只能背井离乡,去城里打工、谋生和发展。

    细细研读东坑村的创新模式,我们发现,这些做法,很大程度上破解了上述难题。

    流转茶园,让茶农以茶园入股的做法,一方面解决了农业产业化的土地集约化问题;另一方面,让茶农变成了茶园的主人,就有了归属感,有了工作的动力。这样,困扰农业产业化的土地问题,就得到一定程度解决。

    值得一提的是,茶园赋予村集体5%的股份,为壮大村集体收入进行了制度化探索。近年来,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国家逐年加大了对农村和农业的投入,但是,相比广袤的农村,国家的投入,落实到村一级层面,是远远不够的。而且,依靠国家和政府层面的投入,是一种输血式发展模式,难以持久。从长期看,农村要获得可持续性发展,必须尽快壮大村集体收入,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东坑村的做法,从壮大村集体收入切入,可谓精准。

    此外,我们看到,茶农在村里茶园就业,月薪4500元,年薪超过5万元。对于偏远乡村的农民来说,这样的收入并不低。有了收入保障,农民就能扎根乡村。乡村要振兴,最终要归结到“人”,让农民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大量农民能扎根农村,找到属于自己的工作和事业,农业产业化就有了劳动力保障。

    因此,放在解决三农问题的宏观视野下,东坑村的创新做法和模式,值得关注、借鉴和研究。

          刘益清


版权及免责: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疑问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感谢原作者提供素材,如有素材请联系邮箱:info@fjtea.cn。

我来评鉴
评分
0分
评价
200 / 200 (评价多于10个字)
在线留言
扫一扫
扫描二维码,进入茶叶网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茶叶网微博

扫一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