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闽茶讯 | 复兴莆田茶,别忘了三张特色牌

发布时间:2017-03-04 12:20:33 来源:福建日报  编辑:佚名 
   编者按

近期,本报《经济观察》栏目策划推出聚焦农村老产业系列报道,希望为我省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新思路。对于全省各地浩瀚的农村老产业宝库来说,可以关注和思考的内容还有很多。今日,我们再次编发记者来稿,关注享誉逾千年而又拐入沉寂的莆田茶产业。

新春时节,莆田市茶业商会举办了一次茶产业论坛,300多位会员和多名营销、科研专家共同探讨莆田茶产业的发展之路。让人意外的是,茶商们讨论最多的话题并不是业界行情,而是莆田茶的复兴。

如今寂寂无名的莆田茶其实已享誉上千年,在历史上直到二三十年前都是颇为辉煌的存在。据记载,早在唐、宋年间,产自仙游的郑宅茶就以贡茶的身份闻名京都。因此,莆田历史名人蔡襄在陆羽著的《茶经》后创作了《茶录》。直到1985年,莆田地区的茶叶种植面积仍达7万多亩。

然而,就在安溪、武夷山等茶叶重镇加速崛起的时候,莆田茶产业却走上了下坡路,不仅种植面积萎缩、产量锐减,而且在国内市场越来越销声匿迹。与此形成巨大反差的,是遍布莆田街头的茶叶店和当地每年巨大的茶叶消费量,且消费的茶叶绝大多数来自外地。曾有莆田茶企就此进行过调查,在走访100家本地茶叶店后,其发现只有5家销售莆田茶。不少商家满脸疑惑地反问:“莆田有茶吗?什么茶?”更有一些商家以莆田茶冒充安溪茶销售。尽管两者品质不相上下,但是,商家们抱着“莆田茶没名气,说出去掉身价”的心态不愿亮出真招牌。

在各种各样的茶王赛中,莆田茶与外地名茶曾多次PK,多次捧回了“茶王”的奖杯。此外,莆田茶的出口生意也做得风生水起。这些都充分证明其品质之优。然而,品牌缺乏、知名度低是当下莆田茶的硬伤。笔者认为,要复兴莆田茶,必须将其产品、渠道、情感等方面的特色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产品优是莆田茶的优势之一,亮出绿色、有机、健康等特色招牌,是复兴莆田茶的第一步。虽然莆田茶的产地谱系不多,却各具特色。去年,传承逾千年的昔日贡茶——仙游郑宅茶获得中国地理标志商标认定。在仙游县龙华镇金溪村,当地农民一直保持着种茶的习惯,这里的茶叶由于品质好、绿色无添加,长期出口欧盟、日本等国际高端市场。该村茶企金溪茶业在本地并不起眼,却是我省将茶叶出口到欧盟的最大企业。莆田市城厢区华亭镇三紫茶博园则以有机茶为主打产品,打出了名气……由此可见,莆田茶绿色、有机、品质好等特点是公认的。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在消费升级的市场趋势下,茶叶消费也在逐渐从看产地向看品质、看绿色转变,而这正是莆田茶的翻身良机。

营销渠道的特色——电商,也要紧紧抓住。莆田是电商名城,拥有网商大军30万人,积累了丰富的网络营销经验。值得业界关注和思考的是,电商正渐渐成为茶叶销售的重要渠道。在网下市场默默无闻的莆田茶,应该大力借助网商,定制化生产适合电商销售的茶叶产品,打造互联网品牌。如何牵线搭桥、引导双方对接?这就需要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多下一番功夫。

莆商这一特色商帮,也是一大可利用的优势。对于“没有知名度”这块最难啃的硬骨头,不妨依靠闯荡大江南北的莆商进行社群营销,利用他们的乡愁乡情帮助莆田茶逆袭。移动互联网时代,充分利用微信群、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其中的个人分享往往能起到口口相传的口碑效应。有70万莆田人在全国各地经商,喝一杯家乡茶、晒一晒思乡情,既能为莆田茶开辟销售渠道,又能打响知名度。

目前,茶叶整体消费市场仍供大于求,要想在这片“红海”中闯出路子,没有特色路径非常困难。踌躇满志谋划复兴的莆田茶产业,眼下最迫切要实施的举措就是在特色优势上精准发力,进而突出重围。值得欣喜的是,莆田茶产业已涌现出“茶易购”等电商平台,当地政商界的有识之士正号召茶商们抱团打造向仙游红木、莆田南日鲍看齐的莆田茶区域品牌,还向在外莆商发出“莆商喝莆茶”的倡议,步伐扎实而稳健。(本报记者 卞军凯)

来源:福建日报
○更多有趣有料的文章,请关注福建茶叶网微信(fjtea520、fjtea100)和福建茶叶网微博(@福建茶叶网)
我来评鉴
评分
0分
评价
200 / 200 (评价多于10个字)
在线留言
扫一扫
扫描二维码,进入茶叶网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茶叶网微博

扫一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