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河畔话茶业 贵阳大力助推“黔茶出山”
“黔茶出山”,贵阳市担负了重要的平台责任。与此同时,贵阳市也在加强练“内功”——不断推动该市的茶产业发展。
在贵阳市看来,茶产业属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附加值相对较高,产业链较长,产业的快速发展,对带动农村农民增收,消除绝对贫困,促进贵阳市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具有重要意义,是纵深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需要。
基地规模不断扩大 品质不断提高
2007年以前,贵阳市有茶园面积约5万亩,投产茶园面积为3.3万亩,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8000余亩,品种以福鼎大白、本地绿茶为主。
2007年以来,在省市政策的大力扶持下,贵阳市加快茶产业建设,主要品种以福鼎大白、龙井43为主,同时引进栽培安吉白茶、乌牛早等新品种。
目前,全市茶园面积15万余亩,投产茶园面积8.5万亩,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约10万亩。建成集中连片的万亩茶园乡镇6个,5000亩以上的茶叶乡镇7个。突出打造精品生态茶园6个,茶叶标准园10个。贵州青蓝紫富硒茶业有限公司打造的精品生态茶园“5000亩世外硒茶园——云山茶海”已被列为开阳县“十里画廊”的重要景点之一,是发展生态旅游的一个示范点。
古茶树资源开发有序推进
位于贵阳市南部的久安乡的久安古茶树园已经成了当地茶农的“摇钱树”。
“我们古茶制出的春茶在市场上最高一斤要卖到3万6。”8月中旬,花溪久安当地人自豪地告诉记者。今年3月底,记者看到久安乡男女老少都围着自家的古茶树采摘。
久安乡拥有5.4万株古茶。2011年,全国古茶树保护专家团认证这些古茶为目前国内发现的最古老最大的栽培型灌木中小叶种茶树,也是目前最大的灌木型古茶树居群,经济保护和开发价值约2.6亿元。古树每年茶青最高产量仅七八百斤。
政府登记造册并卫星定位古茶进行有效保护,引进了贵茶有限公司投入资金引导村民一起参与到茶产业发展中。为了更好地发展久安古茶树,2009年以来,贵阳市农委先后安排资金近400多万元,建设久安古茶树园和万亩优质无性系茶园,完善了古茶树园区的道路、保护设施、标识等,使之成为2011中国·贵州国际绿茶博览会的现场参观点,受到广泛赞誉。依靠古茶园,今年年初,久安乡获得省级农业高效农业示范园区。
茶叶产量产值增长明显 质量安全不断加强
2007年以前,贵阳市茶叶加工落后,茶叶产量低,平均亩产不足30公斤,年总产量仅为1000吨左右,年产值2000万元。
随着茶产业的发展,贵阳市投产茶园面积逐年增大,到2012年底,贵阳市茶叶(干茶)产量达到3100吨,产值5亿元以上。预计2013年,贵阳市茶叶(干茶)产量将达到4000吨,产值7亿元以上。
在茶产业发展过程中,贵阳市将茶产品质量安全放到第一位,注重无公害生产,提高茶叶产品质量,积极打造有机茶产品。全市有机茶园认证由2007年的300亩发展到2012年的4000亩,获得有机认证公司由1家发展到贵州青蓝紫富硒茶业有限公司、清镇红枫山韵茶场有限公司、贵阳金阳高寨茶场、贵州省红枫湖畜禽水产公司和贵州开阳蓝芝茶叶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等5家茶叶企业;无公害茶园认定由零发展到15家企业的2万余亩。
品牌发展迅速 流通蓬勃发展
2007年前,贵阳市仅有“羊艾毛峰”等少数几个较为出名茶叶品牌。目前,全市已形成“共宇”雀舌(毛峰)、绿宝石、南方采仙翠芽、清和翠芽、百花碧芽、百花湖白茶、久安红和久安绿等名优绿茶产品。其中,“共宇”毛峰获“中茶杯”一等奖,南方采仙翠芽两次在日本荣获世界绿茶大赛金奖,绿宝石、清和翠芽、百花碧芽、百花湖白茶等茶叶产品多次在国内及省内茶事活动中获奖,极大地提升了贵阳市茶叶品牌的知名度。
贵阳市贵州花果园太升茶叶市场和贵州茶城两家大型茶叶交易市场年交易成品茶在0.6万吨以上,年销售总额在4亿元以上,使贵阳市做到“买全省,卖全国”,为“黔茶出山”发挥了巨大作用。
贵阳市200余家各类茶庄、茶楼热闹非凡,云集了全省各地的茶产品。贵阳市依靠活动为载体,吸引大量国内外知名茶商及专业买家参加,做大做强贵阳市作为全省茶叶流通的重要平台。
茶产业发展展望
贵阳市规划到2015年建设50万亩特色精品生态茶园,建成省级茶产业重点县2个,万亩乡镇6个,茶精品生态观光园100个,扶持省级以上龙头企业5—10家,打造国内知名品牌3—5个。
贵阳市农委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茶产业规划建设“七个一流”。一流的精品茶园、培育一流加工企业、创建一流茶叶品牌、兴建一流茶产品交易中心、举办一流国际绿茶博览盛会、打造一流茶馆文化街和绿化一流茶景观通道。贵阳市将使茶产业成为生态产业、绿色产业、富民产业,成为全省绿茶产业示范窗口,为推进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作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