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旅游、文化拉动黄山龙门乡快速发展
福建茶叶网10月26日讯:今年以来,茶叶、旅游、文化“三驾马车”拉动了黄山区龙门乡的快速发展,该乡党委、政府借助省道322省道改建和龙门岭隧道以及接线工程实施的战略机遇,打好茶叶、旅游、文化发展三张牌,主动作为,奋力崛起,全乡面貌焕然一新,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对外知名度大幅提高。2011年全乡财政收入突破650万元,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544元。今年全乡财政收入预计超过1000万元,龙门这个昔日小乡镇快速跃进黄山市经济发展的“大龙门”。
龙门乡是环太平湖的一个小乡镇,只有5000多人口,当地农民主要依靠茶叶和渔业为生活来源,以前进出县城,山高路窄,交通不便,农产品销售较为困难,所以发展较为缓慢。但2009年,为打通我省芜湖至黄山和太平湖交通瓶颈,S322省道泾县桃花潭至黄山区甘棠段改线工程实施。而原从龙门乡政府至甘棠段境内的公路属乡等级,无法适应省级公路使用。为使龙门至甘棠段达到省级标准,省公路管理局决定对龙门岭隧道及接线进行改造升级。此工程是安徽“861”重点工程之一,主要任务是开通龙门岭主隧道1119米,龙门隧道275米,这项工程计划2013年底完工。全线建成通车后,龙门到甘棠城区只有8.6公里,比原来缩短5.4公里。交通为大,龙门岭隧道的打通对龙门乡至关重要。因此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领导组和办事机构,党政领导靠前指挥;通过在沿线悬挂横幅、张帖标语和致征地拆迁户的一封信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氛围;以人为本,登门入户,细致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争取拆迁户的理解与支持;做到无情拆迁,有情安置,确保茶季前拆迁户有房住、有地方制茶。目前该乡已完成拆迁房屋评估工作,被拆迁50户,面积1200余平方,征地和拆迁户的安置点已顺利完成。同时,该乡借助龙门岭隧道建设的战略机遇,将重点村镇环境风貌整治工作和拆迁安置工作放在一起来抓,对俞家新村实施绿化、亮化,一期工程已于日前全面完工,利用危房改造资金对龙源村所有危房进行整体改造,全乡2012年非徽整治工作任务96幢,目前已全部完成。“一路山水一路景”初步形成。
龙门乡是太平猴魁的核心产区之一,拥有很好的茶叶资源,但以前由于名气不响,品牌不多,所以农民增收步伐不快。近两年来,乡党委、政府决心将茶业作为龙门乡的三大主导产业来抓,通过招商引资引进黄山谢裕大茶叶公司等多家企业来龙门兴建基地和企业;推进农民对老茶园进行技术改造,对连片3亩以上的进行补助;推出“醉王”、“猴坑”、“猴王”等一系列高端品牌;加大对名优茶制作的技术培训,改变农民制茶观念,鼓励走精深制作的路子;同时培育培养一批制茶能人。多措并举,有效改变了当地农民的观念,提升了茶叶制作水平,现在猴魁核心产区茶叶均价是1600元一公斤,户均15万元。龙门乡也成为黄山区收入倍增实现最好的地方之一。
龙门乡所辖的几个村分布在环太平湖边沿,为配合太平湖的开发建设,提升对外形象,龙门乡提出了“打造乡村旅游最强乡,构建和谐富裕新龙门”的发展口号,一个方面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对位于龙门的太平湖码头进行了改建升级,加快环湖公路建设,对秀湖景区进行重新改造。通过招商引资先后建起了“竹棵山庄”、“梅家水上餐厅”、“人翠阁”、“渔家乐”等一批旅游项目。另一个方面打响文化牌。编制了《黄山区龙门乡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把历史名人和红色旅游、水乡民俗文化游作为重点工程来抓。建设“名人故里体验区”,得到了国家文化部、中国文物学会等的重视与支持。同时,着力推进水乡民俗风情游活动。开辟了河畔休闲、农事体验、渔家食宿、茶乡风味、品味、山歌演唱、舞龙灯、赛龙舟、抬花轿等民俗风情项目。并开展了“魅力山水,多彩龙门“采风摄影大赛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