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和平解放60年:茶马古道续写汉藏千年“茶缘”

发布时间:2011-05-24 12:27:58 来源:福建茶叶网 编辑:福建茶叶网 
  川西小镇新店乡青葱起伏的山峦上,一座红墙黑瓦的古屋静立在公路边,空寂的院落少有人光顾,只有大门匾额上用汉藏双语书写的“茶马司”提醒人们,1000年前这里曾热闹繁忙过。

  宋代皇帝于公元1074年建立的这个“政府机构”,管理着一项特殊交易:用蜀地茶叶交换来自西部高原的吐蕃战马,以抵御来自北部的外敌入侵。

  战马早已随着战争的结束、国家的统一而退出历史舞台,茶马司也渐遭废弃,静立成历史遗迹,但1000多年来茶叶的流通却从未中断过。

  距茶马司旧址仅5公里的公路另一侧,来自拉萨的藏族商人加央洛丹开设的朗赛茶厂机器轰鸣,周边茶农春夏之际采摘的鲜嫩叶芽在这里经过30多道工序,变成黑褐色的茶砖,包进长条形竹篾篓中。“从这里我们的产品销往我的家乡西藏和其他藏族聚住区。”39岁的加央洛丹指着门前的公路说,这条从雅安通往拉萨的318国道有个著名的别称:川藏茶马古道。

  新店乡位于终年云雾缭绕的雅安蒙顶山区。公元前53年,茶道大师吴理真在此开创了人工种茶先河,蒙顶山也因此得名“世界茶文化发源地”。而从雅安西行仅200公里,随着山地海拔急剧抬升,就进入了广阔的藏族聚住区。

  身处高寒地带的藏族人民常食酥油、牛肉等高蛋白、高热量食品,缺乏蔬菜和水果,饮食结构特别需要茶叶所含的茶素、维生素等来调节均衡身体所需。他们很早就知道来自内地的茶叶有此功效,于是世代饮用,即便今天咖啡、可乐等各种饮料花样百出,用藏茶熬制的清茶和酥油茶仍是藏族人的每日饮品。“我们藏族有句谚语叫‘宁可三日无饭,不可一日无茶’。藏族人喝茶的历史有1300多年,可以说我们的生活是和茶息息相关的。”加央洛丹说。

  89岁的甘绍郁仍清晰记得当年茶马道上人背马驮运送藏茶的热闹景象。甘绍郁住在雅安市多营镇大山脚下的公路边,六七十年前,这里正是茶马古道通往藏族聚住区的第一个歇脚点,背夫们背着两百多斤重的茶叶,手拄拐杖,吃力地翻越重重山脉,迈向茶马交易中心康定和更远的地方。西藏的大商户也派马队下来驮茶。“拉萨邦达昌的马队一出来就是上千匹。”他说。

  如今的茶道依然繁忙,只不过载重卡车替代了人畜,背夫们的身影凝固为城市雕塑。60年前,为和平解放西藏而修建的二郎山公路因为隧道的开通而不再险峻,从雅安出发仅需两小时就到达康定。

  上世纪90年代,甘绍郁的小儿子甘玉祥重振家业建立“兄弟友谊”茶厂,并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路边茶制作技艺”传承人。 “雅安每年生产8000吨以上的边茶,将近三分之一的雅安人从事与边茶相关的行业。”甘玉祥说。

  雅安茶厂提供的资料显示,当年进藏的18军曾收购了雅安的10万多包库存茶包,通过康定辗转运往藏族地区。1954年底,川藏公路通到拉萨后,雅安茶叶更是源源不断地运往西藏。在兄弟友谊茶厂,小山一般堆放着竹篾包装的“储备茶”。甘玉祥说,作为一种民族特需商品,国家十分重视对边茶供应的保障,在生产、流通、价格等方面实行专门的国家储备制度。

  历史悠久的雅安茶厂至今仍珍藏着一种“团结茶”样品。198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20周年时,中央在雅安茶厂订购40多万份“民族团结”牌的茶砖作为礼品,送给西藏每户农牧民一份,此事被传为佳话。

  加央洛丹说,现在我们开厂收购这么多本地茶农的茶叶,帮助他们提高收入。另外每年收购装茶的竹篾子,也可以给老百姓创收500多万元。

  进入21世纪,藏茶不再只限于黝黑的砖茶。在拉萨的大小超市里,都能找到朗赛茶厂和其他厂家生产的速溶酥油茶和甜茶。

  加央洛丹说:“现在藏族人生活节奏加快了,很多人难得有时间自己每天熬酥油茶,速溶产品方便了许多。到西藏的游客也喜欢购买,把藏茶带到各地。”

  有着60多年历史的雅安茶厂,一方面仍严格保留藏茶的传统制作工艺,同时也开发了更多样的茶产品。雅安茶厂有限公司董事胡进说,除了继续给藏族百姓提供优质产品,“藏茶古镇”雅安的厂商们现在十分重视开发新产品,希望把健康、醇香的藏茶推广到更多地区,让这份绵延了千年的汉藏“茶缘”一直续写下去。
更多资讯来源于福建茶叶网www.fjtea.cn
我来评鉴
评分
0分
评价
200 / 200 (评价多于10个字)
在线留言
扫一扫
扫描二维码,进入茶叶网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茶叶网微博

扫一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