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的佛茶文化—心灵茶禅道(1)

发布时间:2011-05-09 11:14:44 来源:福建茶叶网 编辑:福建茶叶网 
中华茶禅文化协会理事长、佛法山文教基金会董事长、台湾佛法山有机茶业农场创办人
摘要茶是中国的「国饮」,更是佛门的瑰宝,茶与佛法有着水乳交融的密切关系,而自古以来由实践「农禅法门」的僧家种茶、制茶,更加有一分禅韵道味。「茶禅一味」道尽茶中所蕴涵的佛法,而赵州禅师「吃茶去」的公案,更成为千古禅门佳话。品茗不只是味觉的享受,更是滋养色身、润泽心灵的甘露法药,在烦闷躁动的现代社会,「心灵茶禅道」将是新世纪的解脱道,等待有心人共同来细细品味……
关键词: 佛法茶禅
一、佛门与茶的密切关系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中,「茶」文化占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中国自古被誉为「礼仪之邦」,儒家便有「茶礼」之举,作为正序伦、明典章的方法。而自从唐朝以来,宫廷的重要仪典,如春秋大祭、殿试、大宴等都有「茶仪」、「茶礼」,以表示对典礼的尊崇,茶文化就此深深地注入中华文化里。
  有人认为中国人的性格就像「茶」,是一种「清醒」、「理智」、「平和」的感觉,饮茶易使人沈静,能够冷静平和地面对现实,这与儒家「中庸」精神极为相符,因此「茶」就成为沟通自然与心灵的媒介。正如唐代「茶圣」--陆羽所著《茶经》中所言:「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明确描述出「茶」对于完善人格的重要性,使「茶」的「清淡宁静」品味与人品节操和谐地结合起来。
  而自从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由于教义和僧侣修行功课的需要,「茶」很快就与佛教结下不解的缘分。因为佛门僧侣坐禅修行要求「过午不食」、「跏趺而坐、不动不摇」,所以需要一种既符合佛门规戒,又能消除坐禅之疲劳的营养素,「茶」叶中各种丰富的营养素及提神生津的药理功能,自然成为最佳的平和饮料。正如古德所说:「茶味冲淡平和,心悟自省,茶性与禅性相近。」即是「茶道通禅道」最佳的脚注。
  话说当年禅宗初祖菩提达摩自印度来到嵩山少林寺,面壁禅坐九年,有一回竟在冥想中睡着了,后来痛下决心避免重蹈覆辙,便用刀将自己的眼皮割下掷于地上。没想到眼皮落地之处竟生出了茶树,取其树叶融水烹煮饮用,顿时睡意全消,使达摩祖师得以履行九年禅修而不辍,此乃佛门禅宗以饮茶助道之原始传说。
  达摩是在南北朝时来到中国的,但早在晋朝时,就有出家人将茶与修行融合了。茶跟佛教的历史渊源可上溯至晋朝,《晋书?艺术传》里面提到,东晋敦煌僧人单道开,在后赵都城邺城(今河北临漳县)昭德寺,他「坐禅不畏寒暑,昼夜不卧」,「日服药数丸,时饮茶酥一二升」,「茶酥」就是时下流行的「养生茶」,这也是「古方今用」,配方是茶叶、姜、桂、枣、橘等材料合煮,因为茶属寒性,加些姜、肉桂、枣子、橘子等,属性较温和,便是最高级的饮料,富含维生素,可以说综合了各种营养,不但可以充饥止渴,还能驱除睡魔,以利修行。
  东晋高僧怀信在《释门自镜录》里也写到:「跣足清谈,袒胸谐谑,居不愁寒暑,食不择甘旨,使唤僮仆,要水要茶」。晋朝高僧怀信,与人谈道时,喜欢打赤脚,而且不畏严寒,穿得很单薄,对吃的食物也不挑精拣细,最喜欢的事还是煮茶喝水。由此可见,茶与佛教的因缘深长。
一味吃茶去 冷暖自知趣
  唐代高僧从谂禅师,住于赵州观音寺,人称「赵州古佛」,总以「吃茶去」的机锋语来接引弟子悟道,使「吃茶去」成了禅林的著名法语。在《景德传灯录?卷十二?吉州资福如宝禅师篇》中言:「问如何是和尚宗风?师曰:饭后三碗茶。」可见饮茶已成为佛寺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许多寺院还设有供僧侣潜心念佛和招待施主的「茶堂」,并设有掌管烧水煮茶的「茶头」及在寺院门前布施茶水的「施茶僧」。寺院茶也有不少名目,如供奉佛祖的「奠茶」,按照受戒年限先后啜饮的「戒腊茶」及全寺僧人共饮的「普茶」等,这些习俗一直沿袭至今未绝。
  由于佛门推崇饮茶,所以我国历史上精于茶道的高僧也不乏其人,如唐代名僧释皎然,是「茶圣」陆羽的至交好友,一生作有许多茶诗,如「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便是其名句。在我国江南有许多名寺古剎,历代都崇扬「农禅」思想,并有专门从事茶叶栽植的僧侣。唐代寺院种茶更是普遍,由于寺院多在群山环抱的幽美环境中,十分适合茶树的生长;再加上僧侣精心培育、制作,使茶叶质量更加上品,即为俗称的「寺院茶」。譬如浙江普陀山的「佛茶」、浙江余杭径山寺的「径山茶」、杭州法镜寺的「香林茶」等都是出自佛门的名茶。
  我国四大佛教名山,除五台山因地处山西东北,自然环境不适合茶树生长外,其它均产茶叶,且有名茶。如四川峨嵋山的「峨嵋峨蕊」;浙江普陀山的「普陀凤尾」;安徽九华山的「九华毛峰」。此外,江西「庐山毛峰」、浙江「天目青顶」、安徽「黄山毛峰」、「天柱剑毫」,福建「武夷岩茶」,湖南「君山银针」等,都是「名山多寺庙,名山出名茶」的最佳例证。
  根据史料记载以及民间传说,我国古今众多的名茶中,有不少最初是由寺院种植、炒制的。如四川雅安出产的「蒙山茶」,亦作「仙茶」,相传是汉代甘露寺普慧禅师亲手所植,因其质量优异,被列为向皇帝进贡的贡品。福建武夷山出产的「武夷岩茶」,前身叫「乌龙茶」,该茶以寺院采制的最为正宗,僧侣按不同时节采摘的茶叶,分别制成「寿星眉」、「莲子心」和「凤尾龙须」三种名茶。北宋时,江苏洞庭山水月院的山僧采制的「水月茶」,就是现今有名的「碧螺春茶」。明隆庆年间,僧徒大方制茶精妙,其茶名扬海内,人称「大方茶」,是现在皖南茶区所产的「屯绿茶」的前身。浙江云和县惠明寺的「惠明茶」,有色泽绿润,久饮香气不绝的特点,一九一五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一等金质奖章。此外,产于普陀山的「佛茶」、黄山的「云雾茶」、云南大理感通寺的「感通茶」、浙江天台山万年寺的「罗汉供茶」、杭州法镜寺的「香林茶」等,都是最初产于寺院中的名茶。
  中国僧人对名茶的产出贡献厥伟,因此由禅师栽种名茶的故事也多。西汉时代「甘露普慧妙济禅师」亲手所栽种的「蒙顶茶」,历史悠久,传说是中国最古老的佛寺名茶,被尊为「茶中故旧」、「名茶先驱」,自唐代以来就被列为进献朝廷的上等「贡茶」,甚至沿袭至清末,成为一千多年间历朝必须的「贡品」。这种茶的采制十分讲究,当由僧人以炭火炒制时,还必须有寺僧在旁盘坐诵经祝祷。
  又当年道济禅师无意间所栽种杭州灵隐寺佛茶,现在成为驰名江南的佛门名茶。这种茶叶是由寺院里僧尼亲自栽种、管理、采摘、炒制的。灵隐佛茶叶形扁平、光滑、翠绿、整齐,一经冲泡,汤水碧绿清爽,香气四溢,经久不散;而且具有清心寡欲、养气颐神、明目聪耳、沁人心肺之功能。这当中有许多都蕴涵僧家与茶的久远故事,脍炙人口,饮水思源,堪发饮者思古之幽情,更可证佛门与茶密切不可分的关系。(待续)

更多来源于福建茶叶网www.fjtea.cn
我来评鉴
评分
0分
评价
200 / 200 (评价多于10个字)
在线留言
扫一扫
扫描二维码,进入茶叶网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茶叶网微博

扫一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