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庐茶
发布时间:2011-05-06 19:46:24
来源:福建茶叶网
编辑:福建茶叶网
要准确写出桐庐茶,不是我这样的茶外人士所能为,我只能凭着对桐庐茶的感觉试着发掘一些曾经的记忆。
读小学和初中时,闹革命闹得其他课都不太正常,劳动课倒是很有规律。现在想来主要原因是,学校地处农村,我们又都是农村孩子,劳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既锻炼人,还可以为学校增加一点小收入。而且,只有劳动课,生机才会显现,同学们回归自然,生龙活虎,互相竞赛,摘茶叶就是一个能比出水平的活。清明前后,茶树经过一年的酝酿,纷纷吐出青蕊。半山上,沾着露水的叶片嫩得都能掐得出水来。然而,时间和阳光往往是春茶的杀手,如果不及时采摘,那些嫩叶很快就会变老。所以,采茶是体力活也是技术活。但对我们农村孩子来说,手生的很少,尤其那些女同学,背上吊着小背篓,或者小腰上别着布袋,两手翻飞,不一会,战果就很丰厚。每当采茶时节,各村的茶厂都漏夜加班、晒、烘、焙,红茶还要磨,机声隆隆。
采茶季节里,总是见到许多村妇,往往单枪匹马上山。她们在山上钻来钻去,努力发现一棵棵长在悬崖上的野茶,那些茶的品质极好,只是可惜,她们往往把这些上品的青叶当作一般的给卖了,或者说是茶商故意压价。我曾经和某领导说过我的想法,桐庐茶里应该有一种野生茶的,专门收购,专门制作,不求产量,只求质量,一定会胜过所有的茶。后来,百江出了一种叫“五云曲毫”的桐庐茶,从品相上看,犹如一条条细长的白眉毛,我特别喜欢,这种喜欢当然带着强烈的感情成分。在白云缭绕的高山上,在清澈长流的山涧边,那些自由生长的野茶,虽然很粗犷,但韵味很足。夏日里,一壶凉茶,沁人心脾。只是可惜,这个品牌的桐庐茶,现在好像很式微了。与“五云曲毫”相同命运的,还有一种,它是产自天尊岩的“天尊贡芽”,一叶一芽,拣芽、摊放、簸片、杀青、理条、簸末、轻揉、初焙、提毫、复焙,数十道工序,极为严格,得过好多奖,很火过一阵子。
桐庐茶经历过阵痛,终于迎来它的黄金时代。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和县领导一起到北京推广桐庐,带去一种叫“雪水云绿”的桐庐茶,虽然出场有些羞涩,但她却是惊艳亮相,就如《山楂树》里那个没见过什么世面却很纯真的小姑娘一样,很让人怜爱。有志于桐庐茶叶研究的高级农艺师卢心寄,一个很朴实且有些不善言辞的老人,承接历史,经年研制,终于炮制出这壶叫“雪水云绿”的好茶。而这个谷芽茶的前身,其实品质极其优秀,曾经在巴拿马万国商品博览会获过金质奖。
“雪水云绿”在桐庐茶里一枝独秀,也仍然离不开她的产地新合雪水岭,地理位置决定了茶叶的品质。以前我们去新合的时候,一定要翻过这座叫雪水岭的大山,山高险峻,坡高路陡。有次,车盘旋到山顶,我们下车,俯瞰四野,颇有一览众山小之气势。有人说,要是能修一座隧道就好了,把大山穿空,行如平地。若干年前,这个梦终于成真了。但,雪水岭、卢心寄,这些词应该载入桐庐茶的历史。
桐庐注定要出好茶和名茶的,我始终认为。我的判断源自于简单的两个方面。
一个是桐庐深厚的人文底蕴。原先我在桐庐县委宣传部工作的时候,有个叫申屠丹荣的老同事,很让我敬佩:他穷毕生之精力,编著了好几本《桐庐诗文集》、《富春江钓台文集》。里面有大量的历代文人墨客造访桐庐时留下的吟咏。在严子陵钓台,有一个长长的碑林,碑林丛中还有几十尊历代著名文人的雕塑,谢灵运、孟浩然、李白、孟郊、白居易、杜牧、司马光、王安石、苏东坡、黄庭坚、李清照、柳永、杨万里、陆游、范成大、刘基……他们只是代表,有太多的文人雅士来过桐庐。古代交通又不方便,如果不是桐庐的山好水好,这些名人跑来干啥呢?他们就是看中桐庐有好茶啊,自古文人离不了茶嘛!
范仲淹做睦州知州的时候,居然写了《潇洒桐庐郡十绝》。写一首看来已经不稀奇了,桐庐的美景让心情不怎么好的范知州感觉特好,接连写下十首。“潇洒桐庐郡,江山景物妍”,这个“物”里难道不包括桐庐茶吗?他能离得了桐庐茶?不可能的。果然,“潇洒桐庐郡,春山半是茶。轻雷何好事,惊起雨前芽。”看来,在北宋时代,桐庐茶已经很有名了,“宋时以充贡”,看看,宋朝皇帝也喝桐庐茶呢。可以肯定的是,桐庐茶当时已经有相当的交易规模了,否则不会“春山半是茶”。就茶的品质来说,人们都比较偏爱明前茶、雨前茶,这同样也说明,饮茶之风已盛,大家喝茶都比较讲究品质了。
我们可以模拟这样一个场景:暮春三月,一个细雨绵绵之日,范知州带着几位同僚,从梅城解舟而下,在严子陵钓台边系舟登岸后,直奔严光寺。拜谒完严先生像后,就在江边草棚里坐着,侍童熟练地操作着一整套的饮茶程序:水,一定要陆羽“天下十九泉”井里打出来的,旁边就是井,方便极了;茶叶,一定是富春山上采来的,户户农家都有。雾气和着江水,壶里卷着碧绿,观景、思贤、品茶,诗性不禁大发,潇洒桐庐郡,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一咏再咏。
去年金秋,我和桐庐传媒信息中心的樟全、相国先生一起陪著名作家瓜田先生到钓台。下得西台,我们一路玩笑,福建人谢皋羽哭文天祥为什么要跑到钓台的山上来?估计是顺路吧,而且这里“孤绝千丈,时天凉风急”,正好符合他的心境。那么,他哭完后跑下山去会干什么?有几个结果:一是悲伤过度,什么也没干,被人抬回家去了;一是痛哭一场后,悲伤的心情有了释放,想起早饭没吃就来哭了,这时肚皮还真有点饿了,那就坐着喝酒(查宋濂文,有“翱挟酒以登”,但我相信这个酒是用来祭奠文天祥的!);一是毕竟是来哭文天祥,不好搞得太夸张,酒就不喝了,还是饮茶吧,桐庐茶不错,品质好,哭了一上午,嗓子也哑了,好好饮几杯桐庐茶,清清火。玩笑归玩笑,现在看来,谢皋羽下西台后最有可能做的,估计还是饮桐庐茶。饮桐庐茶应当是文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吧。
桐庐出好茶,自然也离不开富春江和桐溪(分水江)的涵养。这是桐庐茶的另一个生命之源。
前两天我看到一则消息,说是桐庐刚刚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森林生态县,浙江省唯一。这是个很高的荣誉,而荣誉恰恰来自于桐庐良好的生态保护。富春江和桐溪几千年来养育了世世代代的桐庐人。如果仅从地理环境讲,两江将桐庐整个县都串了起来,再加上两江的许多支流,这就使得桐庐就像是被水养育成长的。桐君老人结庐于桐,山下就是两江口,他老人家选的位置很让人羡慕。
山水是相连的,水哺育了山,山同样也反哺着水。暴雨后的洗礼,那些被良好的植被浸漫过的水,就会很欢快地跑到山涧,汇入支流,融入两江。那些良好的植被自然包括大量的桐庐茶树。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桐君山上,叶浅予先生的住所,我采访过浅予先生。现在还记忆深刻的是,我们坐在他家门口闲聊,远处的富春江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帆影点点,叶老指着山下平静流淌的富春江说,这一江水多清澈啊,富春江水不能白流,她是我们桐庐人的宝贝!是的,富春江电厂、分水江枢纽工程都已经充分发挥效益了。
富春江奔涌向前,一直将绿色牵引。钱塘江、西湖、龙井茶,严格说来,桐庐茶和龙井茶应该是一脉相承的,她们都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绝美礼物。
被富春江和桐溪浸润着的桐庐,有着丰厚人文底蕴的桐庐、桐庐茶,理应盖头再掀,向世人展示她的明眸和皓齿,犹如一切纯自然的天籁。
更多资讯来源于福建茶叶网www.fjtea.cn
读小学和初中时,闹革命闹得其他课都不太正常,劳动课倒是很有规律。现在想来主要原因是,学校地处农村,我们又都是农村孩子,劳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既锻炼人,还可以为学校增加一点小收入。而且,只有劳动课,生机才会显现,同学们回归自然,生龙活虎,互相竞赛,摘茶叶就是一个能比出水平的活。清明前后,茶树经过一年的酝酿,纷纷吐出青蕊。半山上,沾着露水的叶片嫩得都能掐得出水来。然而,时间和阳光往往是春茶的杀手,如果不及时采摘,那些嫩叶很快就会变老。所以,采茶是体力活也是技术活。但对我们农村孩子来说,手生的很少,尤其那些女同学,背上吊着小背篓,或者小腰上别着布袋,两手翻飞,不一会,战果就很丰厚。每当采茶时节,各村的茶厂都漏夜加班、晒、烘、焙,红茶还要磨,机声隆隆。
采茶季节里,总是见到许多村妇,往往单枪匹马上山。她们在山上钻来钻去,努力发现一棵棵长在悬崖上的野茶,那些茶的品质极好,只是可惜,她们往往把这些上品的青叶当作一般的给卖了,或者说是茶商故意压价。我曾经和某领导说过我的想法,桐庐茶里应该有一种野生茶的,专门收购,专门制作,不求产量,只求质量,一定会胜过所有的茶。后来,百江出了一种叫“五云曲毫”的桐庐茶,从品相上看,犹如一条条细长的白眉毛,我特别喜欢,这种喜欢当然带着强烈的感情成分。在白云缭绕的高山上,在清澈长流的山涧边,那些自由生长的野茶,虽然很粗犷,但韵味很足。夏日里,一壶凉茶,沁人心脾。只是可惜,这个品牌的桐庐茶,现在好像很式微了。与“五云曲毫”相同命运的,还有一种,它是产自天尊岩的“天尊贡芽”,一叶一芽,拣芽、摊放、簸片、杀青、理条、簸末、轻揉、初焙、提毫、复焙,数十道工序,极为严格,得过好多奖,很火过一阵子。
桐庐茶经历过阵痛,终于迎来它的黄金时代。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和县领导一起到北京推广桐庐,带去一种叫“雪水云绿”的桐庐茶,虽然出场有些羞涩,但她却是惊艳亮相,就如《山楂树》里那个没见过什么世面却很纯真的小姑娘一样,很让人怜爱。有志于桐庐茶叶研究的高级农艺师卢心寄,一个很朴实且有些不善言辞的老人,承接历史,经年研制,终于炮制出这壶叫“雪水云绿”的好茶。而这个谷芽茶的前身,其实品质极其优秀,曾经在巴拿马万国商品博览会获过金质奖。
“雪水云绿”在桐庐茶里一枝独秀,也仍然离不开她的产地新合雪水岭,地理位置决定了茶叶的品质。以前我们去新合的时候,一定要翻过这座叫雪水岭的大山,山高险峻,坡高路陡。有次,车盘旋到山顶,我们下车,俯瞰四野,颇有一览众山小之气势。有人说,要是能修一座隧道就好了,把大山穿空,行如平地。若干年前,这个梦终于成真了。但,雪水岭、卢心寄,这些词应该载入桐庐茶的历史。
桐庐注定要出好茶和名茶的,我始终认为。我的判断源自于简单的两个方面。
一个是桐庐深厚的人文底蕴。原先我在桐庐县委宣传部工作的时候,有个叫申屠丹荣的老同事,很让我敬佩:他穷毕生之精力,编著了好几本《桐庐诗文集》、《富春江钓台文集》。里面有大量的历代文人墨客造访桐庐时留下的吟咏。在严子陵钓台,有一个长长的碑林,碑林丛中还有几十尊历代著名文人的雕塑,谢灵运、孟浩然、李白、孟郊、白居易、杜牧、司马光、王安石、苏东坡、黄庭坚、李清照、柳永、杨万里、陆游、范成大、刘基……他们只是代表,有太多的文人雅士来过桐庐。古代交通又不方便,如果不是桐庐的山好水好,这些名人跑来干啥呢?他们就是看中桐庐有好茶啊,自古文人离不了茶嘛!
范仲淹做睦州知州的时候,居然写了《潇洒桐庐郡十绝》。写一首看来已经不稀奇了,桐庐的美景让心情不怎么好的范知州感觉特好,接连写下十首。“潇洒桐庐郡,江山景物妍”,这个“物”里难道不包括桐庐茶吗?他能离得了桐庐茶?不可能的。果然,“潇洒桐庐郡,春山半是茶。轻雷何好事,惊起雨前芽。”看来,在北宋时代,桐庐茶已经很有名了,“宋时以充贡”,看看,宋朝皇帝也喝桐庐茶呢。可以肯定的是,桐庐茶当时已经有相当的交易规模了,否则不会“春山半是茶”。就茶的品质来说,人们都比较偏爱明前茶、雨前茶,这同样也说明,饮茶之风已盛,大家喝茶都比较讲究品质了。
我们可以模拟这样一个场景:暮春三月,一个细雨绵绵之日,范知州带着几位同僚,从梅城解舟而下,在严子陵钓台边系舟登岸后,直奔严光寺。拜谒完严先生像后,就在江边草棚里坐着,侍童熟练地操作着一整套的饮茶程序:水,一定要陆羽“天下十九泉”井里打出来的,旁边就是井,方便极了;茶叶,一定是富春山上采来的,户户农家都有。雾气和着江水,壶里卷着碧绿,观景、思贤、品茶,诗性不禁大发,潇洒桐庐郡,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一咏再咏。
去年金秋,我和桐庐传媒信息中心的樟全、相国先生一起陪著名作家瓜田先生到钓台。下得西台,我们一路玩笑,福建人谢皋羽哭文天祥为什么要跑到钓台的山上来?估计是顺路吧,而且这里“孤绝千丈,时天凉风急”,正好符合他的心境。那么,他哭完后跑下山去会干什么?有几个结果:一是悲伤过度,什么也没干,被人抬回家去了;一是痛哭一场后,悲伤的心情有了释放,想起早饭没吃就来哭了,这时肚皮还真有点饿了,那就坐着喝酒(查宋濂文,有“翱挟酒以登”,但我相信这个酒是用来祭奠文天祥的!);一是毕竟是来哭文天祥,不好搞得太夸张,酒就不喝了,还是饮茶吧,桐庐茶不错,品质好,哭了一上午,嗓子也哑了,好好饮几杯桐庐茶,清清火。玩笑归玩笑,现在看来,谢皋羽下西台后最有可能做的,估计还是饮桐庐茶。饮桐庐茶应当是文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吧。
桐庐出好茶,自然也离不开富春江和桐溪(分水江)的涵养。这是桐庐茶的另一个生命之源。
前两天我看到一则消息,说是桐庐刚刚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森林生态县,浙江省唯一。这是个很高的荣誉,而荣誉恰恰来自于桐庐良好的生态保护。富春江和桐溪几千年来养育了世世代代的桐庐人。如果仅从地理环境讲,两江将桐庐整个县都串了起来,再加上两江的许多支流,这就使得桐庐就像是被水养育成长的。桐君老人结庐于桐,山下就是两江口,他老人家选的位置很让人羡慕。
山水是相连的,水哺育了山,山同样也反哺着水。暴雨后的洗礼,那些被良好的植被浸漫过的水,就会很欢快地跑到山涧,汇入支流,融入两江。那些良好的植被自然包括大量的桐庐茶树。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桐君山上,叶浅予先生的住所,我采访过浅予先生。现在还记忆深刻的是,我们坐在他家门口闲聊,远处的富春江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帆影点点,叶老指着山下平静流淌的富春江说,这一江水多清澈啊,富春江水不能白流,她是我们桐庐人的宝贝!是的,富春江电厂、分水江枢纽工程都已经充分发挥效益了。
富春江奔涌向前,一直将绿色牵引。钱塘江、西湖、龙井茶,严格说来,桐庐茶和龙井茶应该是一脉相承的,她们都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绝美礼物。
被富春江和桐溪浸润着的桐庐,有着丰厚人文底蕴的桐庐、桐庐茶,理应盖头再掀,向世人展示她的明眸和皓齿,犹如一切纯自然的天籁。
更多资讯来源于福建茶叶网www.fjtea.cn
我来评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