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琴鱼入茶
泱泱中华,地广人多,各地区物产具有很大差异性。人们日常饮食生活多受物产的影响,饮茶也不例外,群众往往因地制宜,取当地常见的植物入茶,制作成独具风味的茶饮,也有将其他食物放入茶饮中的,安徽的琴鱼入茶便是一例。
安徽泾县喜欢引用琴鱼入茶。琴鱼是当地特产,该鱼长不盈寸,虎头凤尾,无鳞片,晒后酷似炒青绿茶。相传秦代有隐士琴高公,在泾县境内一山上炼丹,药渣倒入琴溪河中,化为琴鱼。琴鱼宽嘴,龙须,细尾,眼如菜子,身呈银色。北宋诗人梅尧臣曾写有《琴鱼》诗以赞家乡特产:“大鱼人骑上天去,留得小鱼来按觞;吾物吾乡不须念,大官常馔有差别。”欧阳修有《和梅公议琴鱼》诗咏其事:“琴高一去不复见,神仙虽有亦何为。溪鳞佳味自可爱,何必虚名务好奇。”可见,琴鱼虽鲜有人知,却早有佳言传世,其味美为古代文人赞不绝口。由于其产量极为有限,所以能品到鱼茶的人确实不多。过去,琴鱼作为“贡品”,只有皇帝及其左右之人可以享用,于是,鱼茶便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琴鱼捕捞及制作成茶的工艺很特别,每年农历三月三前后,嗜好饮茶的当地人用特制的三角密网,从深涧中将其捕捞出来,趁鲜将琴鱼放入锅内,加适量的盐、茶叶、茴香和食糖,用温火焙熟,再用木炭文火烘干,制成青黑色鱼干。这种鱼干茶叶放在特制的锡罐中,可长期保存,不易变质、走味。以泾县名茶“泳溪炒青”与琴鱼一起冲泡,清澈的茶汤中,琴鱼干上下翻动,似摆尾游弋,栩栩如生,十分有趣,品尝鱼茶是既过茶福又饱眼福。值得一提的是,鱼茶绝无腥腻味,这是制茶的香料汤汁把鱼的腥腻味冲掉或压住了,琴鱼茶汤清香醇厚,鲜美无比,饮之令人回味悠长。
实际上,琴鱼茶也是远古时代先民将茶叶和其他食物(包括鱼、虾、蚌、螺、蛤等水产品)一起煮食烹饪的遗俗,只是因为时代的进步而演变为精致的沏泡方式。在人类还不知道火为何物的年代里,人类的渔猎技术还十分低下,以作充饥的食物基本上是树叶、野菜、野果之类,其中也有茶叶。最初的茶其实并不是由茶叶所制成的。今天的茶叶是从多种植物中,经过很长时期的筛选才确定下来的。在我国许多地区,还保留有饮用非茶之茶的习俗。这种非茶之茶又称作“祖茶”,多用当地常见的植物所制成,人们利用这些植物的自然属性,在饮茶的同时也达到了防病治病的保健目的。民间如琴鱼入茶这般的粗茶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体现了劳动群众勤俭持家的伟大精神。
更多资讯来源于福建茶叶网www.fjte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