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东老宅的今日生活
发布时间:2011-04-17 15:20:23
来源:福建茶叶网
编辑:福建茶叶网
孙科夫人故居“朱颜已改”
从陈氏宗祠往里走,就能看见一栋栋老屋高高伸出屋面的山墙,在外形雷同的新建楼房中,格外醒目。正值下午,宗祠前怒放的木棉花守护着这座寂静安宁的古村,惟有不时传出的狗吠给慵懒的午后添了些生气。我们沿着小巷,每走几步都能看见一栋老屋,有些仍然住有人家,却被改建;有些已经丢空,杂草丛生。有几栋老屋前挂着中山历史建筑的牌子,让我们忍不住想多看两眼。不过,十有八九,无人应门。
来到村落中间,我们看到一栋通体黄色的建筑,不算宏伟,却格外突兀,在灰白之中。这就是陈淑英故居。门口同样贴着中山历史建筑的牌子,但若不是村长指点,大概我们根本不知道,这个老屋还曾经有过这样一位主人。1970年10月7日,孙科夫妇共度80寿辰,照片上的陈淑英身穿条纹旗袍,仍然仪态万方。
史料记载,陈淑英,孙科夫人,1893年8月19日出生于檀香山。其父陈棣棠是旅檀香山华侨的老同盟会会员,早年热心支持、赞助、参与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与孙中山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陈淑英本人在美国接受教育,后加入同盟会。1912年7月22日,与孙科在檀香山结婚。
这位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的知识女性曾携带两个儿子返回翠亨村侍奉家姑,使其得享颐养孙之乐,同时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影响一方。
1917年,中国四大百货公司创始人之一马应彪大胆尝试,举办女模特儿表演为先施公司推销商品宣传,并邀请“密丝弗陀”化妆品厂派女化妆师到香港为顾客化妆。身在香港的陈淑英率先登报表示接受化妆,立即在省、港、澳中引起了哄动,带动了不少妇女到先施公司购物、化妆,使先施公司生意日益兴隆。20年后,陈淑英回中山县参选国大女代表。当时,参加竞选的还有苏仲英、唐逸卿等,苏仲英与她是侄媳妇关系,但互相竞逐,各不相让,结果陈淑英以选票多而获选。1947年春,陈淑英曾担任“中山县育幼院”董事长,向社会人士募捐,在石岐郊区杯石建起育幼院新址。
然而,关于陈淑英在茶东村居住的更多故事,我们没能找到相关的史料。面对着一扇关闭着的铁门,我们抱着侥幸的心理敲了敲门。先是一阵狗吠声,片刻,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太太透过门缝询问“你们找谁?”得知记者的来意后,她把门打开。这间朝南的房间不算大,从外面看只有两开间,两层楼。老太太告诉我们,这栋房子据说是和孙中山故居一同建起来的,和故居建筑的风格一样,红墙绿瓦。她的丈夫和陈淑英是亲戚,1962年,经孙家后人同意,他们搬到这里来住。由于年久失修,墙面脱落,去年,花了十多万重新粉刷,虽然格局未变,但是建筑的整个外观发生改变,不仅红墙变成了黄墙,屋内的青砖墙面也被刷成白色,唯有厅屋的吊顶仍保留了原来的花饰,一副趟陇门还能咿咿呀呀地滑动。
有关陈淑英更多的故事,老太太并不知道,她拒绝我们想上二楼看看的要求,老太太的儿子也对我们下了逐客令,我探头从一楼大门往里张望,看见侧厢房一个狭窄的扶手楼梯消失在黑暗中,而我们对陈淑英足迹的寻访也就这样断了线。
画室隐身小村老宅
离开陈淑英故居,我们随意漫步在村中,一栋三开间的大屋,门窗都已失窃;一栋玲珑小屋院内杂草丛生;一栋外面包着瓷砖的新房,原来是旧屋改建……这些房屋的主人或者已经移民外国,或者搬入新居,只留下老屋独守在故乡的天空下。
正感叹年华老去的老屋凋敝凄凉,无人光顾之时,一栋老屋门前的布置吸引了我们:红黄蓝三色涂抹的方块随意地画在院子的铁门上,上面不太工整地写着“画室”二字;院子里的龙眼树正在开花,其他植物也修整干净,一看就是有人打理;老屋前挂着一张大幅海报:第二届创意画展现正征稿。
画室?画展?在这个游客稀少的小村落,什么人会来这里办画展?是本地村民吗?还是外地画家?这些破旧的老屋是一个怎样的画室?
门是锁着的,所幸海报上有一个电话。我们贸然拨通电话,女主人不巧在城区,约定次日再来。
次日一早我们再度来到茶东村,急迫地想看看这栋隐身老宅的画室。门是开着的。走过花园,院门前一副对联上书“皓月凌波映伊人,清风玉树逢君子”,横批“满园春色”。院中,一张和乒乓桌一般大的画桌摆放在当中,院子的墙上,挂着几个色彩丰富的陶瓷碟。屋前对联曰:“秒笔生花齐奏五洲神韵,文心雕龙共书四海华章”。
跨进门槛,眼前的一切让我们忍不住惊叹:客厅的一侧墙壁上,挂着几幅素描,长凳上摆放着几个石膏几何体;另一侧的墙壁上则被十几幅色彩丰富的儿童画覆盖;厅里的摆设力图还原依照过去的布置,但是却透着艺术的新生命。
厢房中走出一位女子,一件黑色上衣,一袭花裙,一双桃红色平地皮鞋,她就是女主人黄如新,一位广州美术学院毕业的室内设计师。
她告诉我们,由于酷爱老建筑,她无意中发现风景优美的南朗村落,一直以来希望能够离开大都市的梦想又蠢蠢欲动。在一番张罗下,他们先在茶西村找了一个老宅,重新布置,成为广州小洲村画家的创作基地,勉力维持数月,不得不关门。后来,她又在茶东村找到了这间屋,好说歹说才让屋主同意租给他们。
“刚来的时候,院子里芳草萋萋,草高过人,还有蛇,我们一点点整理,成了今天的模样。”黄如新爱惜这些老宅的一砖一瓦。在茶西村时,“我叫工人来修,他们在门楣上钉钉子,破坏了雕花,被我制止,他们很纳闷地说,这又不是你家,又是老房子,怕什么。”工人打下的花雕,黄如新想办法镶,但是镶不回去,离开茶西老宅时,她把掉下来的那块雕花包起来还给屋主。
黄如新带着我们参观老宅,一一给我们讲解。厨房外有一口水井,水依然清澈,厨房一角放着一个做炒米饼的工具;老宅的地砖不返潮,即便是回南天,仍然干爽;屋顶和墙壁上有灰雕、书法和绘画,内容是中西结合,色彩是欧洲的,还有点伊斯兰教的风格;客厅里摆放的是老宅旧窗搭成的酒吧,还有屋主奶奶出嫁时的架子床和一张蹋;房东用来插秧的簸箕成了床上的点缀;还有原来的坛坛罐罐,犁头锄耙都被新主人巧妙地用作装饰。黄如新摸着外墙说,“外面的楼盘倒了,这个房子不会倒,因为当年这些墙壁是用糯米灰沙混合而砌成,现在打钉子几乎钉不进去。”楼上楼下,随处可见的画作更是让整个房子充满了艺术气息。衬托在老宅原有的雕花、字画之中,别有韵味。
黄如新和丈夫黄葵一有空便在附近的村落里转悠,他们的镜头里纪录了崖口、茶东、茶西、左步、龙穴的风土人情,有些成为黄如新创作的灵感。她说,来这里后,她自己能够静下心搞创作,她想把这些老建筑都画下来。
很多画家来茶东创作,惊讶于这里的美景,流连忘返,可是画好的画没地方展出,他们只好一车车拖回小洲村;房东的孩子在这里学画画,惊讶地问她“你怎么把我的房子搞得这么漂亮?你早来就好了,我就不会被人偷了”;村里的孩子在这里学画,不让父母丢弃老家具,“你不要就给老师。”黄如新说,这些老宅“有人住才有活力,没有人住就没有活力。”
院子里的龙眼和黄皮都开花了,临走时,黄如新热情地招呼我们,“5月份过来吃黄皮吧”。这“满园春色”有人分享,当是更为快乐的。
上周,在南朗镇茶东村陈氏宗祠采访时,我们发现,村里还有很多老房子,那些灰色的大屋矗立在白色的新房之中,显得老态龙钟,却又充满韵味。村长陈锦铭不无骄傲地告诉我们,孙科的夫人陈淑英也是茶东村的,村里还有一栋她曾经住过的旧屋。”前日,我们再次来到茶东村,寻访老建筑。
更多资讯来源于福建茶叶网www.fjtea.cn
从陈氏宗祠往里走,就能看见一栋栋老屋高高伸出屋面的山墙,在外形雷同的新建楼房中,格外醒目。正值下午,宗祠前怒放的木棉花守护着这座寂静安宁的古村,惟有不时传出的狗吠给慵懒的午后添了些生气。我们沿着小巷,每走几步都能看见一栋老屋,有些仍然住有人家,却被改建;有些已经丢空,杂草丛生。有几栋老屋前挂着中山历史建筑的牌子,让我们忍不住想多看两眼。不过,十有八九,无人应门。
来到村落中间,我们看到一栋通体黄色的建筑,不算宏伟,却格外突兀,在灰白之中。这就是陈淑英故居。门口同样贴着中山历史建筑的牌子,但若不是村长指点,大概我们根本不知道,这个老屋还曾经有过这样一位主人。1970年10月7日,孙科夫妇共度80寿辰,照片上的陈淑英身穿条纹旗袍,仍然仪态万方。
史料记载,陈淑英,孙科夫人,1893年8月19日出生于檀香山。其父陈棣棠是旅檀香山华侨的老同盟会会员,早年热心支持、赞助、参与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与孙中山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陈淑英本人在美国接受教育,后加入同盟会。1912年7月22日,与孙科在檀香山结婚。
这位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的知识女性曾携带两个儿子返回翠亨村侍奉家姑,使其得享颐养孙之乐,同时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影响一方。
1917年,中国四大百货公司创始人之一马应彪大胆尝试,举办女模特儿表演为先施公司推销商品宣传,并邀请“密丝弗陀”化妆品厂派女化妆师到香港为顾客化妆。身在香港的陈淑英率先登报表示接受化妆,立即在省、港、澳中引起了哄动,带动了不少妇女到先施公司购物、化妆,使先施公司生意日益兴隆。20年后,陈淑英回中山县参选国大女代表。当时,参加竞选的还有苏仲英、唐逸卿等,苏仲英与她是侄媳妇关系,但互相竞逐,各不相让,结果陈淑英以选票多而获选。1947年春,陈淑英曾担任“中山县育幼院”董事长,向社会人士募捐,在石岐郊区杯石建起育幼院新址。
然而,关于陈淑英在茶东村居住的更多故事,我们没能找到相关的史料。面对着一扇关闭着的铁门,我们抱着侥幸的心理敲了敲门。先是一阵狗吠声,片刻,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太太透过门缝询问“你们找谁?”得知记者的来意后,她把门打开。这间朝南的房间不算大,从外面看只有两开间,两层楼。老太太告诉我们,这栋房子据说是和孙中山故居一同建起来的,和故居建筑的风格一样,红墙绿瓦。她的丈夫和陈淑英是亲戚,1962年,经孙家后人同意,他们搬到这里来住。由于年久失修,墙面脱落,去年,花了十多万重新粉刷,虽然格局未变,但是建筑的整个外观发生改变,不仅红墙变成了黄墙,屋内的青砖墙面也被刷成白色,唯有厅屋的吊顶仍保留了原来的花饰,一副趟陇门还能咿咿呀呀地滑动。
有关陈淑英更多的故事,老太太并不知道,她拒绝我们想上二楼看看的要求,老太太的儿子也对我们下了逐客令,我探头从一楼大门往里张望,看见侧厢房一个狭窄的扶手楼梯消失在黑暗中,而我们对陈淑英足迹的寻访也就这样断了线。
画室隐身小村老宅
离开陈淑英故居,我们随意漫步在村中,一栋三开间的大屋,门窗都已失窃;一栋玲珑小屋院内杂草丛生;一栋外面包着瓷砖的新房,原来是旧屋改建……这些房屋的主人或者已经移民外国,或者搬入新居,只留下老屋独守在故乡的天空下。
正感叹年华老去的老屋凋敝凄凉,无人光顾之时,一栋老屋门前的布置吸引了我们:红黄蓝三色涂抹的方块随意地画在院子的铁门上,上面不太工整地写着“画室”二字;院子里的龙眼树正在开花,其他植物也修整干净,一看就是有人打理;老屋前挂着一张大幅海报:第二届创意画展现正征稿。
画室?画展?在这个游客稀少的小村落,什么人会来这里办画展?是本地村民吗?还是外地画家?这些破旧的老屋是一个怎样的画室?
门是锁着的,所幸海报上有一个电话。我们贸然拨通电话,女主人不巧在城区,约定次日再来。
次日一早我们再度来到茶东村,急迫地想看看这栋隐身老宅的画室。门是开着的。走过花园,院门前一副对联上书“皓月凌波映伊人,清风玉树逢君子”,横批“满园春色”。院中,一张和乒乓桌一般大的画桌摆放在当中,院子的墙上,挂着几个色彩丰富的陶瓷碟。屋前对联曰:“秒笔生花齐奏五洲神韵,文心雕龙共书四海华章”。
跨进门槛,眼前的一切让我们忍不住惊叹:客厅的一侧墙壁上,挂着几幅素描,长凳上摆放着几个石膏几何体;另一侧的墙壁上则被十几幅色彩丰富的儿童画覆盖;厅里的摆设力图还原依照过去的布置,但是却透着艺术的新生命。
厢房中走出一位女子,一件黑色上衣,一袭花裙,一双桃红色平地皮鞋,她就是女主人黄如新,一位广州美术学院毕业的室内设计师。
她告诉我们,由于酷爱老建筑,她无意中发现风景优美的南朗村落,一直以来希望能够离开大都市的梦想又蠢蠢欲动。在一番张罗下,他们先在茶西村找了一个老宅,重新布置,成为广州小洲村画家的创作基地,勉力维持数月,不得不关门。后来,她又在茶东村找到了这间屋,好说歹说才让屋主同意租给他们。
“刚来的时候,院子里芳草萋萋,草高过人,还有蛇,我们一点点整理,成了今天的模样。”黄如新爱惜这些老宅的一砖一瓦。在茶西村时,“我叫工人来修,他们在门楣上钉钉子,破坏了雕花,被我制止,他们很纳闷地说,这又不是你家,又是老房子,怕什么。”工人打下的花雕,黄如新想办法镶,但是镶不回去,离开茶西老宅时,她把掉下来的那块雕花包起来还给屋主。
黄如新带着我们参观老宅,一一给我们讲解。厨房外有一口水井,水依然清澈,厨房一角放着一个做炒米饼的工具;老宅的地砖不返潮,即便是回南天,仍然干爽;屋顶和墙壁上有灰雕、书法和绘画,内容是中西结合,色彩是欧洲的,还有点伊斯兰教的风格;客厅里摆放的是老宅旧窗搭成的酒吧,还有屋主奶奶出嫁时的架子床和一张蹋;房东用来插秧的簸箕成了床上的点缀;还有原来的坛坛罐罐,犁头锄耙都被新主人巧妙地用作装饰。黄如新摸着外墙说,“外面的楼盘倒了,这个房子不会倒,因为当年这些墙壁是用糯米灰沙混合而砌成,现在打钉子几乎钉不进去。”楼上楼下,随处可见的画作更是让整个房子充满了艺术气息。衬托在老宅原有的雕花、字画之中,别有韵味。
黄如新和丈夫黄葵一有空便在附近的村落里转悠,他们的镜头里纪录了崖口、茶东、茶西、左步、龙穴的风土人情,有些成为黄如新创作的灵感。她说,来这里后,她自己能够静下心搞创作,她想把这些老建筑都画下来。
很多画家来茶东创作,惊讶于这里的美景,流连忘返,可是画好的画没地方展出,他们只好一车车拖回小洲村;房东的孩子在这里学画画,惊讶地问她“你怎么把我的房子搞得这么漂亮?你早来就好了,我就不会被人偷了”;村里的孩子在这里学画,不让父母丢弃老家具,“你不要就给老师。”黄如新说,这些老宅“有人住才有活力,没有人住就没有活力。”
院子里的龙眼和黄皮都开花了,临走时,黄如新热情地招呼我们,“5月份过来吃黄皮吧”。这“满园春色”有人分享,当是更为快乐的。
上周,在南朗镇茶东村陈氏宗祠采访时,我们发现,村里还有很多老房子,那些灰色的大屋矗立在白色的新房之中,显得老态龙钟,却又充满韵味。村长陈锦铭不无骄傲地告诉我们,孙科的夫人陈淑英也是茶东村的,村里还有一栋她曾经住过的旧屋。”前日,我们再次来到茶东村,寻访老建筑。
更多资讯来源于福建茶叶网www.fjtea.cn
我来评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