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茶陈化辨识及囤茶技巧
发布时间:2018-04-29 17:03:20
来源:福建茶叶网
编辑:福建茶叶网
白茶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
在品饮白茶时,茶客反映:同款茶,隔段时间喝的时候,味道怎么不一样?是什么造成了这个变化?
白茶存放时间越长,其药用价值越高,这一点是被广泛认可的。加之白茶在干燥、避光、无异味的条件下可长期保存,近年来,老白茶收藏市场在不断升温。
收藏白茶,一是要看品质。白茶可以存放较久的时间,二三十年乃至更久,但这也是对于质量较好的白茶才有意义的,关键是要挑选好的茶料,这样才能“越陈越香”,才具备价值。
二是要看储存是否得当,储存方法是除了原料、制作工艺之外老白茶品质好坏的决定因素之一。好的老白茶,在储存得当的情况下,品质会越来越好。随着白茶文化的普及,许多人开始关注白茶。
现在说说白茶囤茶技巧:
这些存茶不良习惯,您有吗?
拆封存放
不少茶友在购买茶叶后,出于对白茶的喜爱,存放前忍不住要先尝个“鲜”,有些粗心的茶友拆封之后,忘记再行密封存放,直接将茶叶暴露在外,这对白茶的储存十分不利,室内的异味或潮湿的空气,都将破坏一份好茶。因此喝完茶,记得密封哦!
露天放置
买到好的白茶,自然让人高兴,不过有些茶友急于分享好茶,或者纯粹因为书架或客厅放上一个茶饼,能为室内增色不少,但这种把白茶直接暴露在光线中的展示方式,对白茶的伤害不小。如果只是为了装饰,这样做无可厚非,但想要藏出一份好茶,还是老老实实避光存放吧!
新老混放
大多茶友在了解到白茶的存放条件后,也很乐于将白茶装箱封存,这样的处理方式并没有错,只是个别图方便的茶友,将老白茶和新白茶集中封存,但新老白茶年份差异过大的话,香气有较大不同,导致串味。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看来即使白茶也不能完全免俗!
白茶是工艺形态最接近自然的茶,白茶存储,要的是价值,从这个方面考虑收藏白茶,时间考验的不仅是茶叶本身,还有藏茶者。因为,只要做到避光、干燥、无异味,通风,收藏好白茶一点都不难!可是粗心、图方便,想收藏好白茶就真的很难了!
白茶陈化
白茶的神奇之处就是,经过一段时间存储之后,茶味越加醇厚香浓,茶性渐而温和。因为长时间的存放之后,白茶内质缓慢发生变化,其多酚类物质不断氧化,转化成更高含量的黄酮、茶氨酸等成分,汤色变红,滋味愈发醇厚。因此老白茶也受到众多茶友的钟爱。
在品饮白茶时,茶客反映:同款茶,隔段时间喝的时候,味道怎么不一样?是什么造成了这个变化?
以下是对白茶“变味”的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是正常陈化?
买同一批茶却喝出了不同的味道?大家先不要担心,这第一个可能性是你的白茶正在发生转化。
“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是白茶随时间转化的真实写照。
【一年茶】:因白茶属于微发酵茶,所以刚制作出来的头年白茶,滋味相对单薄,品饮起来口感稍欠丰富。
【三年药】:白茶很奇妙,要是把她好好珍藏两三年,在存放过程中,茶叶内部成分缓慢地发生变化,香气转陈,汤色逐渐由浅杏黄转化成杏黄色或者再深些。品饮时香气醇和,滋味渐柔。可消炎避暑,降火清热,养肝护肝,养心提神。
【七年宝】:白茶存放至五六年就算老白茶了。随着时间的陈放,白茶特有的毫香也变得越来越醇厚。滋味香浓,汤色呈琥珀色,红亮透明。到达这个年份的白茶,防癌、抗癌、防暑、解毒、防过敏的功效更加明显,每日喝上几杯热腾腾的老白茶,会感觉整个人都很放松。
二是保管不当?
买同一批却喝出了不同的味道?第二个可能性就是茶叶存放不当,导致茶叶变质了。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喝茶的时候注意观察是否有异味,这里所说的异味是指:青臭味、豆豉味、霉味等,这些味道如果出现,都有可能代表你的茶叶正在变质。存储白茶,我们先要确定具体生产年份和储存年份,可以对白茶的基本情况有个定性的了解。此外储存方法也非常重要,好的白茶,在储存得当的情况下,品质会越来越好。
防潮:茶叶吸湿性强,很容易吸附空气中的水分。尤其是在南方梅雨季节,尤其容易受潮,可能的话在室内开空调或者除湿机,保持茶叶的干燥。
防异味:保存环境要求无异味和刺激性气味,也尽可能与其他茶类分开存放。
常温、避光:高温条件下,茶叶内含成分变化加快,使品质陈化加速,失去原有风格。
存茶建议:一是保留厂家的出厂包装。因为厂家在包装茶叶的时候,会考虑到白茶的储存情况。环境相对比较密封,并且略微有一点透气,更适宜茶叶的长期存放。二是储存的量是越多越好的,这样在存储的时候也不留空隙,更利于长期保存。三是不同批次和不同品种做的白茶,应该区分开来存放。
三是泡饮不对?
同一批却喝出了不同的味道?排除了茶叶变质的问题,那么第三个可能性就是冲泡茶的水和量出现了问题。
水质要求:平常在家冲泡茶叶,建议茶友们用矿泉水或纯净水冲泡,不建议茶友们使用自来水。因为自来水硬度较高,水中杂质较多,用来泡茶很有可能会导致茶汤出现苦涩感,香气寡淡,从而影响喝茶体验。
茶量要求:投茶量过少,易造成茶汤寡淡,从而出现水味过重的口感。投茶量过多,易造成茶汤过浓,从而出现苦涩、麻口等口感。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图文摘自于网络,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更多信息。我们精选的每一篇文章都尽可能的注明作者和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原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感谢原作者提供素材,如有素材请联系邮箱:info@fjtea.cn。
我来评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