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位寻茶人,熬两次夜,爬四次山,留无数汗,只为寻找岩茶的答案

发布时间:2016-07-14 14:13:40 来源:茶语网 编辑:何如卿 
    福建茶叶网7月14日讯:不管怎么说,当昨日凌晨时分,葡萄牙足球队举起欧洲杯冠军奖杯时。甭管真球迷伪球迷,内心都是亢奋的:有人着迷于(欧洲杯)12年一次的黑马奇迹,有人为法国主场折戟而悲叹,还有人在计算买球后上天台是否需要排队,以及,有的人全场紧盯C罗的发型与腹肌……即便他们关注的点不一样,但他们都为了同一件事情而感受到震撼与收获。

   对于茶来说,又何尝不是一样。在前几日进行的孝文家茶“跟非遗大师一起制茶”活动中,6位来自全国不同地域、不同行业的茶人们,带着不同的关注与疑问来到武夷山。他们共同经历了120小时的寻茶制茶之旅,熬了两次夜,爬了四次山,流了无数汗,为的都是寻找到自己对于茶的答案。

   那么,他们都找到了什么?

   这篇文章,记录下了每一位参与者对于自己在活动中对其触动最深的点。他们贡献出了在这个点内自己私藏的照片,每一张,都寄托着自己对岩茶最真挚的表达。

茶艺培训师:孙晓群

   作为茶艺培训师,茶对于孙老师来说是不可缺少的。或许可以说,她平日接触最多的,就是茶。

   这一次的武夷山之行,对她而言是必须要完成的一个重要的制茶“仪式”。因为在这之前,她对于岩茶的制作,也仅是片段式的参与过。这一次,她把这些片段用孝文家茶这根线串连了起来。

   对她而言,此行印象最为深刻的场景分别是山场的认知与制茶摇青。

   孙晓群:“最喜欢这张照片的美景有山有水,独特的丹霞地貌碧水丹山。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有诗云:‘武夷高处是蓬莱’,如此仙境般的山场中,怎能不出好茶呢?好的山场是一款好茶的先天条件。”

孙晓群:“摇青那苛刻而复杂要求、打焙那火光四溢的震撼,外山与正岩茶场那寸土寸金之差,都是让我意外而又感受深刻的。其中摇青更是让人不能忘却,因为它不但是个体力活更是个技术活。摇青是乌龙茶最关键的一步,也是六大茶类中乌龙茶独有的一步,乌龙茶的色香味的形成中最耗时的一步,摇青是最考验制茶师傅水平的一步,也是玄机最多的一步,好茶还需遵循天时地利人和。”

咖啡师:蔡廸男

   因为他出生在台湾,从小喝台湾茶长大。在他的印象中,台湾茶与岩茶是有共通的。因此这一次来到武夷山,除了在制茶中寻找到与制作咖啡的共鸣,更重要的是想要了解从小喝过的茶之源头。

   同时,对于咖啡师的身份来说,他最为关注的场景,或许就在于不可复制的手艺与得天独厚的原料环境。

   蔡廸男:“我以前的认识是,机械化是一个大的趋势。我也曾经想过,制茶中传统的手艺仍然有不可复制的地方,然而一次震撼的打焙就让我直接认识到,它有着如此不可替代意义。这次的整个制茶过程,它改变了我对一棵植物变为饮品最为深层的理解——用手去感知植物,与它亲密接触而带来的品感,完全是现代的机械数据化不能触及的,无论是岩茶,还是咖啡。”

   蔡廸男:“牛肉带给我的感受,无疑是美好的。我一直在思索‘为什么牛肉是岩茶中的领军者之一’这个问题,我想到了巴拿马的瑰夏咖啡,独特的地域、环绕的海风使得它成为咖啡中的极品。而直到亲自走了一趟牛栏坑,我才更加肯定,环境对一棵植物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正是这微型的气候,造就了牛栏坑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从而产出了如此高香的肉桂。”

茶学研究生:许慧婧

   作为一个学院派代表,许慧婧此行就是一个学习与拓展的过程——在乌龙茶的源头里做茶,究竟能不能得到在学院里学习之外的东西?

   或许在她心中已然有了答案,而她最为感触的,是老茶人的‘实践派’讲解,以及与各行茶人品茶时彼此的分享。

   许慧婧:“加深、拓展、纠正,这三个词是我对这次制茶之行的总结。有老茶人墩水叔的亲身解说和经验传授,是难得的机遇。这使得我对岩茶有了更深的体会,特别是岩茶品种区别感受,应该是此行最大的收获,同时也是留给我今后不得不解的疑惑——那更多的小品种各自有着什么样的韵味?”

   许慧婧:“好的岩茶是富于变化的,香气的变化、滋味的变化、汤色的变化,茶的变化必然带给我们品茶者感受上的不同,所以,人的感受也在变。这些变化越是细微,越需要我们用心来体会和觉察,专注于这一刻。即所谓好茶,需要专注。同时,岩茶也应该是包容的。不同的人品饮同一款茶,感受不尽相同,通过分享、交流,我们可以在同一杯茶中看见不同的山水,聆听不同的美好。彼此互相开拓眼界和认知,互为师长,相互助益。即所谓,好茶,需要分享。

长嘴壶茶艺师:云宝

   作为一名茶行业的人员,云宝喝遍无数好茶,同时也期盼自己对茶有更多的了解。而岩茶的制作工艺,之前的他早已知道得滚瓜烂熟,但是却没有亲自动过一次手,所以这一次,他还是得动手见真知。

   谈起印象最深的场景,云宝似乎有些“拆分不了”,因为他觉得每一个场景都是莫大的收获。

   云宝:“这次我理解到一个事情,喝茶不仅喝手艺,还得喝感情。孝文家茶之所有让我觉得好喝,离不开孝文家所有的小伙伴们,无论做茶师傅还是工作人员都很棒,每一个人都很用心,不管是墩水叔,还是孝文哥,孝文家每一个人对茶、对人都很好,也许,在这次活动中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善待每一泡茶,因为这里面凝结了许多的感情。”

   云宝:“还不知道岩茶之前就知道大红袍这个名字,很容易把人绕晕的名字,通过这次活动有了全新的理解。能够零距离接触制作一泡牛肉,这是要多么大的福报才有的机会。而其中给我体会最深的便是摇青步骤。我认为这是武夷岩茶的关键,大红袍能体现武夷山,摇青体现岩茶!”

企业家:刘小娟

   这是一位爱茶之人,愿意为茶深入实地。

   实际上在六大茶类中,对于岩茶,她并不是最“感冒”的,因为了解太少。通过这次制茶之旅,她期待能看到岩茶的美,以完成自己心中未补全的岩茶美。

   在亲身体会制茶,以及一场场的茶会后,在刘小娟的心中,岩茶之美已默默绽放。

   刘晓娟:“不得不说,我重新认识了岩茶,这个人工智慧与天韵结合的动人之物。那一晚,我们对冲盲品孝文家茶小品种水金龟和白鸡冠,优秀而迷人的香气,汤感,喉韵,让人感到一种莫名的敬畏之感。它除去了生活中的浮躁,而且在孝文家茶层次变化的不断的冲击中,我也看到了孝文家茶对制茶的认真,每一个品种每一步都扎扎实实,不省约。这一点,对我以后的工作管理和生活中也有着莫大的启示。”

室内设计师:苏国强

   做设计的人总都有一股文气,而他来到武夷山,正是因为茶文化与他有着“文”上的共鸣。

   同时,他也期待制茶的过程中,那充满泥土气息而实实在在的工夫能感染到他,来一次“文武双全”的寻觅之程。

   最终,作为设计师的苏国强还是把眼光落在了一个“美”字之上,无论品茶还是生活。

   苏国强:“审美,是作为设计师必备的技能吧。而品茶,则需要去感知更大更宽阔的美。活动中,我们不仅提前审品了自己制作的茶,而且孝文家还慷慨的拿出多个稀有品种让我们来品鉴,岩茶之美内敛而又磅礴,给予了我许多创作的灵感,这才是此行最大的收获。”

   以上照片都来自每一位参与者自己的相册。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是一篇武夷岩茶的科普文。然而它却记录下了在某方面比知识科普更为重要的信息——在与一片茶叶的深度接触中,一位爱茶之人,究竟能从中得到什么样的感情。

   就像有着“移动的发胶”称号的C罗捧起欧洲杯时,所有的关注点,早已从发胶聚焦到了奖杯上,因为这才是对熬夜一个月看球最终的敬畏。

   或许,对一个茶山,一款茶每一个细节的真挚喜爱,才是对这泡茶最好的回报。

撰文/何如卿

摄影/活动参与者、赵科佳

来源:茶语网
○更多有趣有料的文章,请关注福建茶叶网微信(fjtea520、fjtea100)和福建茶叶网微博(@福建茶叶网)
我来评鉴
评分
0分
评价
200 / 200 (评价多于10个字)
在线留言
扫一扫
扫描二维码,进入茶叶网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茶叶网微博

扫一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