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闽茶讯 | 武夷茶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林馥泉(二)
第一节 茶史
关于武夷茶史之考证,虽可偶见于有关书籍报章,推多系诗人墨客玩尝山色水景之余兴,偶于词令诗句之中涉及一二,不足以作茶史观。就以洋洋二十四卷之武夷山志,几全属无可稽考之仙传神话,以及六言七绝赞美山光水色之诗文,关于茶史一节仅可于卷中摘录一、二,亦未有系统之记述。今欲溯史引证,缺参考之文献,实不无困难。及至胡浩川氏武夷茶史及衷干氏之《武夷茶史》载于衷干氏所编《武夷游览指南》先后发表后,笔者读之至,再对武夷茶史演变始得一概念,今将所见于山志、县志以及其他有关诗赋文词之节录。参照胡、衷二氏之见解,将武夷茶史分三个时期分述于后
1、发纫期
南唐时建安茶业始盛,其后建茶衰,武夷茶乃兴起继之。是故,后人考据茶史咸谓武夷茶之种制起始,当在建安茶之后,然据考事实,建安茶实出自武夷也,胡浩川武夷茶史有如下引证:
胡浩川
“郑谷之徐夤腊面茶诗云:武夷春暖日初圆,采摘新芽献地仙,飞鵲印成香腊片,啼猿溪走水木兰船,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碗轻涵翠缕烟。分赠恩深知最异,晚铛宜煮北山泉。”郑谷乃唐广启(885—886)进士,浩川所得武夷茶之文献此为最古,郑谷此诗词,做年不详,但诗僧皎然与郑谷及陆羽均有诗什因缘,陆羽卒于贞元之末(七八五 八零四),下距光启八十余年,郑谷盖寿人登第且甚迟,此诗如作于早年,尚非唐末。……诗中有“飞鵲印成”“香腊沉香”诸字,可见宋之北焙茶制为龙凤形,并承南唐和以龙脑辈香料,渊源有自。”
“武夷茶虽郑谷诗可以证明唐季以前的制造,但不得认彼为创始也,试以腊面茶宋人之说有二:
(一)王陶《谈苑》云:‘建州茶陆羽茶经未知云……但言福建等十二州未详;往往得之,其味极佳,江左近日方有蜡面之号,李氏别 ... 苕溪渔隐曰:“ 建安北苑茶,始于太宗朝,太平兴国二年,遣使造之,取像于龙凤,以别庶饮,由此入贡。……江左近日始有腊面之号……江左乃有研膏供御’
(二)熊蕃 宣和北苑贡茶录:‘南唐采茶,北苑初制研膏,继则腊面,既有制其佳者,曰京挺’。
江左即指南唐(937—975)其灭。王闽为946年,依此则王陶,熊蕃所云,北焙腊面实为946年至975年间始有……惟郑谷所得腊面是否即此。按郑士中晚年成进士时,下距南唐天王闽六十年,相距即久,郑谷所得之腊面,必为唐物。王廷称闽帝在930年,即认闽物亦已不可,更何南唐。此所以郑谷诗称武夷乃地举其实,南唐于北焙制腊面,盖用武夷旧法。此外熊蕃宜和北苑贡茶云:‘陆羽茶经裴文茶述……不第(按品第也)建品……毛锡文作茶谱言建有紫筍,而腊乃产于福’毛锡文年辈差后郑谷, 生于今河北,官于四川,其说腊面产于福,以年代言,当认为武夷制法传至福州所属。”
“研膏之制,在王陶以为后于腊面,熊蕃则以前于腊面,谁是谁非。但研膏创制甚早,张芸叟云:(见茶谱)有唐茶品以汤羡为上,建溪北苑未著也。贞元中常衮为建州刺史,始蒸焙而研之谓之研膏茶,张芸叟于王陶、苏轼年辈相若,于熊蕃为前辈,贞元于光启八十余年,常衮长于郑谷,当称是则研膏文献先于腊面”
据衷幹之引据谓:“孙樵送茶焦刑部书云:“甘晚候十五人,遣待斋阁,此徒皆春雷而摘拜水而和,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品,慎勿贱用之。’丹山碧水为武夷之特称,唐时,崇安未设县,武夷尚属建阳故云。然此之出于已无异议。孙樵元和人(806—820笔者注),先郑谷约七十年。武夷茶最古之文献其在斯手。”
参照二氏引证可知武夷茶之最古文献,应在郑谷之前七十年间,在九世纪初叶,上距常衮在建州创制研膏茶之贞元中约八十年至一百年间,下距南唐北焙之兴至少七十年。其时陆羽尚在人间。茶经衹云:“岭南在福州,建州”建州即今建瓯县,该岭即武夷也。未涉及武夷茶,其因或可与陆翁赴栖霞寺采茶,茶经并未品第香观。然此时期当为武夷茶之发纫时,惟尚未驰名己耳。
由郑谷之徐夤 谢尚书毁腊面茶诗可见武夷茶在九世纪中叶所制成之腊面,有飞鵲之饰,且和之以“香”,此可推断南唐以后兴起之北焙有龙脑之属,凤团之称,实承其遗习,而沾其制。其后宋时范仲淹、欧阳修、梅圣俞、苏轼、丁渭、蔡君谟、刘子犟、朱熹,诸人从而张之,武夷茶乃驰名于天下矣。
2、贡茶期
武夷茶入贡始期据明徐勃茶考云:“元大德间,浙江行省平章高兴,始采制充贡”。
据此似武夷茶之入贡系统始自元代大德间,然考苏子瞻咏茶诗云:“君不见,武夷溪边栗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加,争新买宠名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吾居所乏岂此物,致养口腹何陋耶?”
茶诗中之“前丁”系丁谓,“后蔡”即指蔡君谟。丁年无所嵇,蔡即为天启(公园1023—1031)年进士。由是可知武夷茶之充“官茶”远在1023年前。斯时谅系武夷茶名未彰。按据山志注:“王明府梓曰:‘考建安北苑设官焙自唐历宋数昌制,皆不涉武夷,以此山地隘,所产本无多也。初贡武夷茶者为平章高兴,而旧志云蔡襄始矣。忠惠改制跨式乃北苑,事在武夷修贡之前,按得指为口实,然丁谓制龙凤圆,忠惠制小龙图,欧阳文忠讥之曰:“君谟亦作此事,至今谈及,輒称丁蔡君举动可不填欤?”推据崇安县志载:“宋时贡额尚少”。谅当时因北焙正兴,夷茶或入建安茶中?
元时夷茶入贡史实,见武夷山志(董志,道光丙午重刊本卷之九第十八至十九页)御茶园之设,则载之甚详:“……元至元十六年浙江行省平章高兴过武夷,制石乳数斤入献,十九年乃令县官莅之,岁贡茶二十斤,采摘户凡八十。大德五年,兴之子久住为邵武路总管,就近至武夷督造贡茶。明年创焙局,称为御茶园。有仁风门、拜发殿(亦名第一春殿)、清神堂、思敬亭、焙芳亭、燕嘉亭、宜寂亭、浮光亭、碧云桥。又有通仙井,覆以龙亭,皆极丹艧之盛。设场官二员领其事。后岁额浸广,增户至二百五十,茶三百六十斤,制龙团五千饼。泰定五年,崇安令张端本于园之左右各建一场,匾曰:“茶场”。至顺三年,建宁总管暗都刺于通仙井畔筑台,高五尺、方一丈六尺,名曰“喊山台”。其上为“喊泉亭”,因称井为“呼来泉”。旧志云:祭毕,隶卒鸣金击鼓,同声喊曰:“茶发芽!”而井水渐满,故名。迨至正末,额凡九百九十斤。明初仍之,著为令。每岁惊蛰日,崇安令具牲醴诣茶场致祭——祭文曰:“推神!默运化机,地钟和气,物产灵芽,先春特异。石乳流香,龙团佳味;贡于天子,万年无替!资尔神功,用伸当祭。”——洪武二十四年,诏天下产茶之地,岁有定额,以建宁为上,听茶户采进,勿预有司,茶名有四:“探春”“先春”“次春”“紫笋”,不得辗揉为“大小龙团”;然而祀典贡额,犹为故也。嘉靖三十六年建宁太守钱嶪因本山茶枯,令以岁编茶夫银二百两,赍府造办解京,御茶改贡延平,自此遂罢茶场,而崇民得以少息,园寻废。……”
可知武夷正式入贡实始于大德年间,当时,设御茶园制茶入贡,民间必备受骚扰,文人咏诗多愤慨其辞。茶业之衰败,不元原因。值至嘉靖三十六年罢贡后,茶户原可获作业之自由,扩张经营,然斯时有司尚有诛求,景泰年间,茶山遂又荒芜不堪,输官之茶至购自他山,可见衰落之情形。归纳言之,武夷茶在入贡时期中,采制法曾有重大变革,由蒸制团茶,改制散茶,其品质优异愈显,其时北焙已衰,夷茶畅销国内。其后因贡额渐增,民间乃大受其累,是故曾一度由盛而衰。直至清兴乃复由衰而盛,惜盛衰情形无法以数字示之。
3、晚近期
此期始自清初,解除输销国外的禁令后,召茶商与西番易马,康熙五年,华茶由荷兰东印度公司输入欧洲,康熙十九年,欧人已以茶为日常饮料,且以武夷茶为华茶之总称,此为武夷茶之新世纪,是时商贾有利可图,竞相贩卖,产制之法,逐渐改良,愈臻完善。其时武夷茶市集崇安下梅,每日竹筏三百艘,转运不绝,经营茶口均系江西人,由江西转河南运销关外。尚有山西茶商称为西客,每家资本约二三百万元,货物往返,络绎不绝,盛极一时。值至福州通商后,西客生意逐渐衰,而下府广潮三帮继之以起。道光茶经营,为此三帮独占。茶山先为山中和尚道士据为庙产,至此乃先后转鬻而入茶客矣。茶客每家经营资本,輒百数十万元,茶业之盛,可以想见。以光绪年间为全盛时期。此时茶市由下梅而移赤石。山中之乌龙树种亦于此时期由安溪茶商詹姓由安溪移植建瓯。水仙亦于此时期植于武夷矣。迨至1913年茶产仍有增无减。其后至十一二年渐见衰退。1930年屡遭兵燹。地方不端,民不安业,山主远避,茶商亦多裹足不前,全山茶园遂至荒芜,产量乃一落千丈。抗战兵兴,省当局因为茶为外销商品,为管理外汇,实行统制,且交通不便,难以转运,现囤积于山麓赤石之茶甚巨,1937年后之存茶尚有。茶商苦无茶应市,茶农又因茶商未照来款,无法经营交响困迫,1940年山中尚有六十五家采制,1941年则仅剩五十家。就目前而论,1942年采制已不及四十家。如此以往,被称为“天产”之夷茶,其前途不堪设想。
第二节 茶名
武夷本山所产之茶称为“岩茶”,为乌龙茶中之一种。岩茶中之各类茶品与产制之法虽无不相同。但由于品种之不同,品质之差异,产地之差别,采制时期之先后,以及制造上之处理关系,则又分门别类。成茶之分类至为严格,其茶名就品种不同分有菜茶、水仙、乌龙(尚有高脚乌龙及矮脚乌龙)、铁观音、奇兰、桃仁、梅占、雪梨、肉桂、黄龙等;就产茶地分正岩茶、半岩茶、洲茶等;就采摘时期不同分有首春茶、二春茶、洗山茶。就品类上分除菜茶外,其余各品种成茶均冠原茶树品种名称,如水仙树种所制成之茶称为水仙,由乌龙树种所制成者称为乌龙,余可类推。至于菜茶一种虽然同品种,但在制造分类上,至为繁杂,采自正岩(即山中有名之岩)茶树者,制成之茶,分为奇种,顶上奇种。来自半岩或山麓沙洲上者,或雨天所采之半岩茶箐,其制成之茶,称为名种。名种为岩茶中品质较次者,间虽尚有此各种更下之小种,但一般茶农均因包价关系,不愿分出。奇种之上,复分有单丛奇种,及名丛奇种。所谓单丛奇种,即就正岩中茶园间选拔较优秀之茶树三五株或数十株,采时不与普通茶菁混杂,分别制造者,名丛奇种。即就前项所选较优良茶树中复选出最优秀者一二株,或品质特佳或因所植地位奇特,或茶树形状巧妙,或鲜叶颜色不同等等,随心所欲,巧立名称,随有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半天妖、白瑞香、素心兰等等之茶名。成茶中最为下者为焙茶(亦称种末,种米)此为各类茶制造中筛簸出来之片、断。由各类茶拣剔出来之黄片茶梗称为种片,兹为明瞭起见,爱将岩茶近期分类列表于后:
注:“御茶园”设于九曲溪四曲处,后为下府帮茶庄杨文圃购买,后典由福建示范茶厂采制,今又转属茶业研究所。
武夷茶名,历代均有变迁,吾人读唐徐夤谢尚书惠腊面茶诗中有:“武陵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芽献地仙,飞鹊印成新腊片……”句,因知唐时岩茶系“腊面”。读苏轼咏茶诗有:“武夷溪边栗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加……”句即知宋时有“栗粒”之称,元时有“石乳”之称,明有“先春”“次春”之称,清有“雀舌”“漳芽”之称,兹参考文献及实地调查所得将岩茶历代名称(偏重名丛)列表说明如下:
关于武夷茶历代名称及近代各岩较著名丛,已列如上表,岩主茶工每因欲提高茶叶价值,多巧立名目,是以每一岩厂均有名丛数十株至数百株,其茶名实不胜枚举。至于单丛奇种中,多于茶叶包装时,各包加以名称,俗称花名,以眩惑顾客,其名称之多,以数千计,更难一一列举,仅慧苑一岩,调查所得即有八百余个茶之花名。
第三节 产量
武夷岩茶,历代之产量自来无一正确之调查统计。有关文籍史料所载,均系不确之概数,其数字出入甚大,难以为据。今欲籍数字以表示岩茶之盛衰,实不可得。兹仅就各方搜集材料,爱述武夷,岩茶产量今昔之梗概。
岩茶在初入贡时期,产量谅必无多,由崇安县志载:“宋时贡额尚少”可知,且元时期平章高兴制石乳入贡,籍史载也仅数斤。后因茶之品质独异,贡额渐增,其后三年间,岁贡增至二十斤,推理斯岩茶产量必不成数。值“御茶园”(元大德六年)设立后,贡额增至三百六十斤。制龙图五千饼,此时岩茶必较大量消于官家及富商巨贾之间。之至正末,贡额更增至九百九十斤。由于岁贡之增加,知岩茶产量必已成宗,其产量措无可嵇。至明季见徐勃茶考载:“环九曲之内,不下数百家,皆以种茶为业,岁所产数十万斤,水浮陆转,?之四方。……”岩茶于此期广播天下,然“数十万斤”犹不足取为斯市产量之依据。至清光绪年间,据调查所得为岩茶全盛时期,产量达三十万斤以上。至民初福建红茶商因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红茶销路阻滞,遂弃红茶专制青茶。其时岩茶产量有增无减。茶客多携黄金亲自入岩订货。至一九二一年—一九二九年期间,因受世界不景气象影响,产量遂减至十万余斤。迨至一九三零年后,崇安地方义乱屡遭兵燹,民不安业,茶客均未北来,岩茶产量随之一落千丈。据省政府统计室调查,全山产茶仅三万五千斤,十一之比犹不逮。其后地方渐靖,荒芜不堪之茶园,乃逐渐开发,惟茶已远不如昔。据吴心有调查,一九三七年岩茶产量为四万一千余斤。此由于世界不景气象之影响,遂一蹶不振。近年岩茶产量笔者有较正确之调查,一九四零年全岩产量为四万九千七百六十八斤,一九四一年为三万四千二百八十二斤,一九四二年仅二万八千九百余斤,就数字观之,可知产量复趋低降,其受外茶之竞争交通之不便,物价之暴涨,战事之影响,景象不佳,是其最大原因。
岩茶产量中,如欲明了各种不同茶类之产量必较,可括福建示范茶厂武夷制茶所,一九四一年度佛国、庆云、竹窠、清源、碧石、弥陀、龙峯、桃花、桂林、马头等十岩茶厂所制成茶数量统计为准,列比较表于后,以示一般。
武夷制茶所一九四一年度佛国等十岩茶厂产茶茶种产量必较表如图
文/林馥泉 (原载《武夷茶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
○更多有趣有料的文章,请关注福建茶叶网微信(fjtea520、fjtea100)和福建茶叶网微博(@福建茶叶网)
○购买“红梦茶”,点击“阅读原文”,谢谢品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