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茶产业概况暨发展趋势
台湾在200余年前先人从福建武夷山引进茶种种植,目前已发展为世界有名的茶叶产区,所产制的茶叶包括红茶、绿茶、包种茶、乌龙茶及椪风茶(东方美人茶)等,尤以包种茶及乌龙茶更是驰名世界。根据农粮组织统计资料显示世界茶业市场仍不断扩大,产量或消费量都在逐步增加。随着产业环境及消费结构的改变,近二十年来台湾茶产业应加强建立优良品牌形象,提升台茶国际知名度,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之需求,才能促进茶产业永续发展。
二、台湾茶产业起源与现况
• 资料来源: 台湾行政院农业委员会茶业改良场
早期台湾的茶产业主要为制造红茶、绿茶供给外销,外销量占总量的75%—85%,产地多集中在桃竹苗等地区,造就有[北茶南糖]的产业形态,在1973年全台粗制茶生产量曾达28,000余公吨,外销达23,000余公吨,其中绿茶占78%,创台湾有史以来外销最高记录。
2009年年茶树种植面积15,322公顷,年产量16,780公吨,粗制茶产值约49亿元。主要产区种植面积依次为南投县占全台湾的49%,其次为嘉义县(14%)及台北县(12%),桃竹苗三县合计仅占14%。台湾各茶区在其天然环境及独特的烘培技术产制出各具特色的茶品,如北部的文山包种茶、木栅铁观音、三峡龙井碧螺春(绿茶)、桃竹苗膨风茶(东方美人茶)、冻顶乌龙茶、日月潭红茶、花莲鹤冈红茶及阿里山高山茶等。
随着消费结构的改变,在台湾每人每年平均饮茶量,由1982年的0.77公斤激增到2009年的1.77公斤,使得内销市场所需的包种茶与乌龙茶等部分发酵茶增长迅速。外销量则受到内销需求增加影响,从2003年2,713公吨至去年(2009)减为2,375公吨,减少12%,然而进口量却逐年增加,从2003年18,513公吨至去年(2009)增加为26,480公吨,增加30%。近年茶商纷纷到印尼、越南、泰国、中国大陆等设立生产据点,以其低廉的制造成本,取代台茶的海外市场,且回销国内,对本土茶造成严重夕冲击。
三、台湾茶产业竞争力分析
(一)优势:台湾各茶区因气候环境的不同及制茶技术的研发,逐渐发展出各地区的特色茶,产品独特、质量优良、清香且风味良好,另外台湾茗茶近年来积极推动产销履历、产地证明标章,更以卫生安全的特质,透过精美外形包装,导入茶艺、文化等软实力,建立茗茶精品的品牌形象,在华人市场被视为高贵礼品,尤其在中国大陆及日本等市场,极具拓展潜力。
(二)劣势:在岛内茶产业属小农经营型态,面对农村人力老化、劳力缺乏,工资、生产资料等制造成本上涨,台茶逐渐丧失外销竞争力。
(三)机会:台湾多元化的茶品研发制造,符合不同消费需求,有效区隔市场,创造台湾茶产业的差异化营销环境,例如包种茶之制造强调不用薫花,产生自然优雅的花香味;乌龙茶之制造则强调揉捻,外观呈半球形,具浓郁蜜香味;小叶种红茶滑顺入喉的香甜甘醇的滋味。这是台茶与其他地区发展[台式茶]最大差异,也是台茶独特的专精知识基础与优势利基。
台湾出口茶单价约进口茶的7倍,加诸近年出国观光旅游、洽办商务,常携带台茶作为赠品,可结合观光休闲或生活茶艺发展台湾茶文化,扩展茶业销售通路,提高产业产值,促进茶产业发展。
(四)威胁:进口茶成本低,进口量逐年增加,劣势进口茶充当本地茶贩售及进口茶混充本地茶销售的问题,是台湾茶产业的一大威胁。相关单位已修正完成[食品原产地之认证标准],规定有容器或包装之食品,应与个别产品之外包装标示原产地,单一容器或包装之食品须标示其原产地(国);混装之食品,则以各食品(食品原料)混装含量(重量)由多至少依序标示原产地(国)。
四、台湾茶产业之辅导政策
农委会为落实[健康、效率、永续经营]之安全农业政策的施政理念,并因应市场开放及廉价进口茶之冲击,对于台茶产业之辅导着重卫生安全管控及强化外销。此外,农委会提出[精致农业健康卓越方案],提供前瞻的农业愿景,创造新的生活价值,倡导LOHAS[乐活],重视消费健康及环境保育,台湾茶产业辅导策略如下:
(一)生产优质安全茶产品:
辅导建立优质茶专区,引导产、制、销合作经营,创造品牌特色,建构具内外销竞争力之产销体系与营运团队。推动茶叶厂农合作体制与产地标示,加强用药安全教育及茶叶农药残留检测,2010年提高抽检数量为3,000件,以生产符合安全卫生的茶叶。
(二)茶品标章与标示辅导:
为保障消费者权益,区隔进口伪劣茶品,加强辅导茶叶生产单位申请产销履历验证,截至2010年8月底累计明156个生产单位1,004公顷通过产销履历验证,产品贴有产销履历标章以利追溯。另辅导主要茶区法人、团体或政府机关向经济智慧财产局申请茶叶产地证明标章,目前嘉义县政府、鹿谷乡公所、台北县市政府、竹山镇公所及瑞穗乡农会已分别取得[阿里山高山茶]、[鹿谷冻顶乌龙茶]、[文山包种茶]、[杉林溪茶]及[瑞穗天鹤茶]产地证明标章注册,其中[阿里山高山茶]、[鹿谷冻顶乌龙茶]及[杉林溪茶]产地证明标章截至月已核发使用29万余枚,对于保障本地茶信誉及质量具有相当助益。
此外,亦配合[农产品生产及验证管理法]等相关规范,推展有机茶,加强有机认验证管理,辅导农友提升有机生产技术、建置有机生产专区,扩大有机农业生产、拓展营销通路、推动CAS有机农产品标章等措施,加速岛内有机茶业发展。
(三)积极拓展内外销市场
世界各国对于食品的安全要求越来越严格,茶叶为具外销潜力之农产品,且为高经济作物,加强辅导外销业者与茶叶厂农合作之制茶厂合作,供应优质、安全茶产品,并辅导业者自主管理,茶叶出口前先做农药残留检测,符合进口国规定才出口,另透过品牌建立及岛内外宣传促销活动等,提高台湾特色茶知名度与产品竞争力,拓展内外销市场。
(四)发展地区特色茶,形塑精品茗茶形象:
台湾因地方特色、文化背景及各种制茶技术发展出各茶区多元之特色茶,各有其利基与商机,并透过产地证明标章及产销履历标章之张贴,形成消费市场区隔与差异化营销。另经由改善精品包装,导入茶艺、茶文化及茶品故事等,形塑精品茗茶之形象,以扩大消费阶层,提高市场竞争力。
(五)选育优良品种及研发产制技术,并防止不法输出:
由于国际交往频繁,繁殖技术进步,周全保护植物品种并不容易,唯有采取不断育出更好、更特殊、更新颖的品种,让竞争对手跟不上,才能获得制胜的契机。茶业改良场选育出台茶19号、台茶20号,并取得品种权证书,即是保护本土品种最好例子。另政府对于茶树枝条、幼苗等之输出均列入管制,需取得农委会同意文件方出口,以防止不法输出。近年来台商赴东南亚投资栽培茶树,并将台湾优良品种非法大量种植。产制台式茶回销台湾,严重冲击本土茶业。因此,对于优良茶树品种应防止不法输出外,制茶技术亦应列为营养机密,避免遭窃取对台茶造成竞争。
五、结语
茶业竞争力是维系茶产业生存与发展的动力,而好的[品种、质量、品牌]更是提升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国际市场是动态式竞争,长期运用[品种、质量、品牌]等优质三品策略可维系台茶永续发展。
台茶有先天的优异地理环境,最优秀的产制技术及茶树品种,以目前多元的消费型态,建立茶叶的品牌,开辟多元运销管道将是时势所趋,也唯有创造并维护属于自己的利基优势,建立卫生安全产制机制,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才能提升消费者对本土茶品的支持与信心,并带动台茶国际知名度,开拓台茶新契机。
作者:陈文德 来源:台湾行政院农委会农粮署
○更多有趣有料的文章,请关注福建茶叶网微信(fjtea520、fjtea100)和福建茶叶网微博(@福建茶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