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茶亭街

发布时间:2015-07-11 15:54:50 来源:《三坊七巷》杂志 编辑:刘德佺 
      笔者1937年出生于福州茶亭街,对茶亭街很多老风情还有很多记忆。世事沧桑,很多年过去,虽然物是人非,但是浓浓的福州乡味依然留存。

茶亭街名字的由来

茶亭,顾名思义它是供人喝茶,避雨、歇凉的亭子。早先出南门就是一片坑坑洼洼的田野水浦之地,但它却是城区通往台江、十八洋路(浦东、浦西、斗池……)的必经之路。夏日酷暑难当,鼓山的僧家作为施菩之举,用艰辛化缘所得,选在田间通道的中心点搭盖一个亭子供应茶水。后来摊点民居逐渐增多,使其成为一条街市,便取亭名为街名——茶亭街。清时,里人何元培立有“乐菩好施”牌坊,咸丰年间,建茶亭庵,内有戏台等。著名举人杨浚(字雪沧)曾为戏台撰题两联:“南北两途往来凭解渴,古今一样善恶看收场”、“甲歌丁舞且下十石酒,南来北往迨中一杯茶”、“山好好,水好好,开门一笑无烦恼;来匆匆,去匆匆,饮茶几杯各西东”。现在茶亭小学的校门用的就是当年茶亭庵的原构件,两边的原石柱上刻有一幅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对联:“养浩然之气配义与道,人圣者之域绝伦超群”。遗憾的是这次茶亭街改造,没及时恢复茶亭。茶亭街东边还有祭祀闽越王无诸的祖庙。

百业汇聚茶亭街

茶事街汇集手工业为主。福州乡亲靠三把刀闯荡江湖,漂洋过海谋生而名闻天下:厨师增金利“掌挑牌”厨刀;裁缝师,正谢太剪刀;理发师,永字号剃刀。

除了这三把刀,茶亭街还有其他行业汇聚。铁器店有利一斩锯、祥康镰刀、李和记犁剪、五彩桶刀.文具店有刘振春笔店、詹斗山墨店、翰墨林砚店,生活用品店有知者来粉店、万春牙刷、彩章丝线,艺术类店有陈锟木画、求真雕塑,茶摊书场有一团轩、第一亭、茗一春等。除日常生活行业外,还有宗教民俗庙:河上救生堂(道教)、茶亭真神堂(东南亚地区首座,建于1856年)、安淡将军庙(六将厅)……总之,日常生活所需的这里都有,茶亭街的确是一个日常生活百货的汇聚地。

名扬千里的角梳三杰

IMG_20150711_131935

20世纪初80年代改革开放初的茶亭街

IMG_20150711_131956

1929年福州街道 

角梳三杰是:邹振杰(飞鹰商标)、润光厚(童牛商标)、李厚记(航海商标)。他们三家都曾多次获得国际博览会的大奖。

笔者家就在周振记隔壁,所以对其了解更多些:它是前边店铺,后边工场。工场里老板高薪聘请几位手艺一流的师傅制作梳子。邹振记角梳庄,是当时整条茶亭街唯一一家用高档彩色花瓷砖铺贴人行道、整座店铺楼面的。铺面的立柱上有瓷砖拼接的各种式样角梳的图样。朝街的二楼墙体正中有立体雕塑“飞鹰”,三楼平顶4个西式阳台;店里两边是玻璃砖大壁厨,当中有四个红木玻璃砖大橱柜,可谓气派十足。进店的多是达官贵人,海外华侨……奇怪的是老板邹宗惠几乎不接待来客,出面的都是漂亮的老板娘。我们都叫她“五家婶”(因为宗惠在兄弟中排行第五)。她能说会道,只是她那“半咸淡的国语(以前不叫普通话)”常常逗的我们几个小孩暗中发笑!据说当年胡文虎曾想用半斤黄金购买两把博览会获金奖的彩丝白牛角梳。邹振记还创下福州角梳业的两个先例:一个是在1935年,老板邹元华研制成功第一台电动锯角机,并使用自己研制的机器生产角梳。笔者小时候在他店铺后的工场里,亲眼看到好几台弃用的机器;二是在邹宗惠老板手上,还派他的亲弟弟依轩(小名)在上海城隍开设“福州邹振记角梳庄”分号,这是全国唯一的开在外地的福州角梳铺。只是到了上世纪50年代,由于塑料梳子(俗称“玻璃梳”)的大量入侵,角梳行业无奈主走了下坡路。

纸褙茶亭街

IMG_20150711_132049

福州茶亭附近吉祥山旧影

说福州城是纸褙的,茶亭街莫过如此。因为这条街中间那一段绝大多数是两层的木房子,有些房子还东倒西歪,是用木柱子硬撑着的。它地势低洼,且街的西边茶亭河贯穿,再加上街两边池塘、小浦密布。因此,每年春夏之间的暴雨,引起山洪暴发,猛兽似的洪水都向茶

亭街倾泻。洪水一般要两三天,甚至五六天才退。每次洪水都会冲倒一些旧木房,甚至淹死

几个人。最惨的是1948年6月(老年人说那是关老爷磨刀的日子),把茶亭街最有名的最大的“一团轩”茶摊整座冲走,漂向安淡村。最后是被安淡村的一座寺庙——“六将厅”前的好几棵大榕树挡住。洪水退后,有人特地去找:一层大厅,竹躺椅横七竖八,茶摊的老板等人惨死在二层的房里。

乡亲们在长期与水灾的较量中,设计出壁板上下做凹槽——“榻板槽”的办法。洪水到来时,就把没有钉的一块块壁板脱下,搬到楼上捆绑起来。剩下重压着砖头、瓦片的空屋架,让泛滥的洪水穿房而过,避免店屋被冲走。这时最多留一人照看房屋,其他的只好四处投亲威找朋友暂住几天。故以前茶亭街店铺的学徒每天早晚都要做一件事——开、串店门(就是把店面的一块块木板从榻板槽里卸下、装上)。由于“榻板槽”的板壁有很多缝隙,冬天为抵御寒风人室,就用旧报纸裱糊,有的是糊了一层有一层;只有那家办喜事才用“白粉纸”认真裱糊,让房间亮堂光鲜!

热心乡梓的市木义茂

林义茂(莆田人)在洋头口开了一家苏广(百货)批发店。他店面的宽度是别家店面的两倍多,招牌为“复茂祥”。店铺就在我家正对面,发家致富后的林义茂乐善好施,确实做了许多好事:每年夏天均在店门口设茶水站(一个遮雨的小亭里放着两个大陶缸和7—8个竹水瓢),免费供应的是用芦根、荷叶煮的凉茶;每当发洪水时,他就雇人撑船,为茶亭、安淡、洋中等地被洪水所困的邻里施粥;瘟疫流行时,还为穷人施棺;茶亭街几乎都是木头房,人们最怕水、火两灾,林义茂出资赞助购买一辆救火车,还领头组织茶亭救火会并亲任会长。会址设在茶亭庵。谁家有特殊困难求助时,他也乐于解囊。难怪大家称之“慈善家”。

童年艰辛生活琐事

笔者还记得自己小时候生活中常见的小事,但也真实反映了当时的艰辛社会现实。

一是物价飞涨。1949年初米价一天多次涨。那时我家经济特困难,所以米缸寄在米店里(家无隔餐粮)。有一天,母亲叫我去买一升米(旧时容量单位,不用称,用四角形小斗量)。我拿了钱和小袋子就往离家不远的“依德”米店走。到了米店,老板说:“钱不够”。我只好回家讨,心想:这次能买到米了吧!谁知米价牌倒了——米价又涨了(米价牌倒了,说明米价在狂涨。老板也懒得写牌子)。于是我用来回跑步的办法拿了钱买了米,一家人才有稀饭喝。

另一个是抢柴、劫米。干这事的不是平民百姓,而是当时国民党游兵散勇。运货板车从吉祥山下坡往城里跑,快到岗亭时,2-3个兵痞上前拖住车把,有的士兵跳起来抢放在上边的“柴把”(用竹篾捆着的木柴);若是运米,则用尖刀一捅,—伙人用袋子接漏出的米,干完,用破布塞了漏洞就跑。真是苦了这些拉板车的苦力。

【关于福建茶叶网】 
福建茶叶网(fjtea.cn)是国内一家以福建茶叶市场为核心的B2B电子商务门户网。平台致力于推广茶文化、茶品牌,捕捉分享市场动态。敬告茶友:喝福建茶,用心体验下“红梦茶”。
新浪、腾讯微博:@福建茶叶网
网易云阅读:福建茶叶网
搜狐新闻:福建茶叶网
今日头条:福建茶叶网
微信:fjtea100、fjtea520
来往:fj_tea
易信:fjtea520
我来评鉴
评分
0分
评价
200 / 200 (评价多于10个字)
在线留言
扫一扫
扫描二维码,进入茶叶网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茶叶网微博

扫一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