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小渔村见证海上丝路发展
西望洋山。
福建茶叶网4月20日讯:澳门古时只是一处小渔村,不足为港。葡萄牙人在1553年获得在澳泊船特权,1557年以年纳地租五百两白银的代价居留澳门后,澳门港渐兴,中国的丝货、瓷器等物品从广州通过澳门运往世界各地,开始形成以澳门为中心的国际贸易航路。往日,商船、渔船从东海岸驶进澳门,或从十字门水道进入内港,都会看见西望洋山。在澳门人眼中,西望洋山见证了澳门从一个小渔村演变成海上丝路重要据点的历程。
西望洋山见证海上丝路在澳门的发展
西望洋山位于澳门半岛的西南部,与东望洋山对望。澳门口述历史学会会长林发钦告诉记者,西望洋山是昔日葡萄牙人生活的核心区。虽然历经数百年,西望洋山的建筑依然保留着较完整的欧陆风情,该山也是澳门历史城区的核心区。西望洋山北端有一处亚婆井,其葡文意思是“山泉”,以前是澳门的主要水源。“喝了亚婆井水,忘不掉澳门。要么在澳门成家,要么远别重来。”这首澳门葡人有关亚婆井的民谣,体现了葡人对澳门的感情。
自从嘉靖三十二年(1553)葡萄牙人进入和租居澳门后,他们就利用明清政府允准开放广东对外贸易的特殊政策,以澳门为基地开展对中国的贸易。澳门成为广州对外贸易的外港和贸易全球化的中转港。
从1578年始,葡萄牙人每年春夏两季到广州海珠岛参加为期数周的定期市(交易会)贸易,直接向中国商人购买生丝、丝织品、瓷器、茶叶等商品运往澳门,然后转运到日本、东南亚国家以至欧洲国家出售。当葡萄牙人同广东的贸易打开局面后,葡萄牙人又以明朝皇帝的子民和服从明朝官府管辖的前提下经营海上贸易,大力开展澳门与他国的贸易,先后开辟了广州—澳门—果阿—里斯本、广州—澳门—马尼拉—拉丁美洲等多条贸易航线。
教堂、寺庙林立,中西文化在此碰撞交融
漫步在西望洋山,你会发现周边教堂、寺庙林立,相处非常融洽。
“澳门的历史城区,由大炮台、东望洋灯塔及西望洋山构组而成,这三个代表军事、航海及宗教的地点均见证了澳门城市发展脉络。”林发钦告诉记者,澳门的历史城区在10年前就被联合国纳入世界遗产名录。而在澳门历史城区中,仅西望洋山一带就占据了6个点。
西望洋山山上还有一座西望洋圣堂,教堂的建造也体现了海洋文化对澳门的影响。相传葡人海上遇险,圣母显圣,船员平安回澳,依诺建西望洋圣堂。西望洋圣堂位置原有西望洋山炮台堡,以防御荷兰的入侵。因此,西望洋山也是当时澳门抵御侵略的重要位置。澳门政府斥资负责教堂的修缮,使得教堂历经近400年还保持如初。
西望洋山周边,除了西南麓有数百年历史的妈祖阁,还有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郑观应的故居郑家大屋,又有澳门三大古教堂之一的圣老楞佐教堂、培养中国和东南亚各地教会人才的圣若瑟修院、澳门首间用英语布道的圣奥斯定教堂,还有中国第一所西式剧院岗顶剧院。
遥想当年,葡人踏上澳门的土地后,首先就在西望洋山附近扎根。他们和当地澳门人虽然信仰不同,但相处融洽。西望洋山见证了葡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早期的碰撞,并由此形成了澳门独特的海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