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日常用语中的茶叶“元素”
你看,一谈,“意思”两个字就冒出来了。华佗是东汉末三国时代人,并且与那个“先是奸雄后是英雄”的曹操同乡,他在《食论》中就这样说:“苦荼(茶)久食,益意思,”“意思”的原意应是意念、思维、思想。华佗的原意是经常饮茶,能开启思路,活跃情绪、思想,对头脑有利。在潮汕的日常用语中,“意思”有多种用法,如继续作名词用,有想法、含义、意味等说法,如:你的意思是……你这话是什么意思?此外,还有“真无意思”、“不好意思”等用法。
作为计量单位的“角”,在潮语中,除了人民币“一角钱二角钱”读成角,很多地方被读成“甲”音,如“角力”读成“甲力”、“一角碗”读成“一甲碗”(10个)。其实,“角”,原是一种青铜酒器,其它一项析义为古代的量器,《管子·七法》中有“斗,斛也;角,量也”。后用为酒的计量单位,也作为对一定量的酒提(不是漏斗)的称呼。《水浒传》中,有招呼酒家“打几角酒来”即指此。还有“一角文书”之说,那就等同于“封”了。“角”是多少,只知比升小,并不知其具体定量。
那么“甲”又有何说法呢?查遍此字涵义,没有一甲等于多少的定量。汉时课士分甲、乙、丙三科,甲科四十人,甲是分类不是量词。宋将进士分为三甲,后又分五等。明清时代,通称进士为甲科。特别是明代,殿试名次也分三甲,但一甲只有前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二、三甲却有若干人,分别赐以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就像现代的学位),但“甲”无论如何不是一个量词。
“以一当十”的“角”,倒能从茶语中找到根由。唐时已把一定数量的茶称“X角茶”。至叶梦得的《石林燕语》卷八中谈到“密云龙”(茶名),以二十饼为一斤装成两袋,谓之“双角团茶”。很明显,这个角不是指袋,而同样指数量,“二角”就是十饼了。故而,潮语中代表“十”的“甲”,应是原先“角”的转音,这里它又变成一个数词。
最有趣的用语应数“研夫”了。
原来宋代“官焙”,仍以茶饼为正宗,加之宋人尚斗茶,对茶饼的制作就更考究了。当时的茶饼制作,一般分采、择、蒸、榨、研、造、过黄七道工序。榨后要研,约相当于唐代的捣和研。“研茶之具,以柯为杵,以瓦为盆,分团勺水,亦皆有数。”(赵汝砺语)很显然是以柯木作杵,在陶盆中研了。直要研到“荡之欲其匀,操之欲其腻”才合乎要求,可见要有一定的技术和劳作。研茶的人宋代就称“研夫”。潮语中,不用于指人,而是将此名词作动词使用,指将其物研磨成细末的过程为“研夫”,去掉了对体力劳动者带贬义的称呼,就像外地称煮食的人为厨夫、伙夫一样,潮州人称草木灰为“灰夫”,真个文雅得多。
潮人尚茶,故对茶叶语言有深刻的领会和吸收,“活学活用”到日常生活的其它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