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贤庚,武夷山茶人“老喜公”的后代

发布时间:2014-12-19 10:32:19 来源:松江报 编辑:楼耀福 
     福建茶叶网12月19日讯:早几年我写过一篇《外桐坞茶香》,写到中国美院教授王鸿在福建时,曾有四五年的时间,拜“瑞泉茶业”的老茶师黄贤义为师,潜心学茶。他所藏《瑞泉家传》便是黄贤义口传黄家世代的制茶史。

    甲午仲秋我访武夷山,无意中提起此事,陪伴我的朋友说,武夷山茶人作家黄贤庚是黄贤义的兄长,我若想拜访,他可牵线。他随即拨通电话,于是便有了两天后的一次难忘相聚。

    黄贤庚住武夷山市石雄街,是市区却因周边的田园氛围,有几分乡郊气息。一幢质朴的二层小楼,前面有院子,除了花花草草外,还种了几十株茶树“白鸡冠”。看到我们来,黄贤庚夫妇就在门口等候。他说种白鸡冠只是为了欣赏。我笑了。晨起推窗就能看见茶树碧烟葱茏,夜晚临睡还能嗅闻空气中弥漫的茶香,这是多么美妙的景境!

    与茶人相见,品茶是免不了的。黄贤庚早有所备,为我们沏了三泡茶,第一泡是三仰峰的老丛水仙,第二泡是九龙窠的水金龟,第三泡是马头岩肉桂。都是好茶,最难忘的当数第二泡。黄贤庚最得意也是这泡茶。他信心满满地说:在武夷山,“ 这泡水金龟如果不能算顶级的话,那起码也称得上一流。”

    金黄透亮的茶汤,我刚啜一口就觉不凡。入口微苦,但这苦的感觉很好,丝毫不涩,很润很滑。顷刻,这苦便化作淡淡幽香,如同梅花吐蕊时的清芬。再之后,口腔中有丝丝甘甜,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回甘。黄贤庚一直在细细地观察我表情,问我如何?我舌尖的感觉还在苦尽甘来之中,见问话忙回过神来:“当然好茶,尤其是入口时的苦味,很独特,很难忘。”

    这泡水金龟的包装上有红字标着出品单位:“武夷山圣东茶文化研究所”,特别说明由“福建省茶文化研究会理事、劳动部《国家茶艺师》题库开发小组成员黄贤庚监制”。商标很有意思,一个老人头,“老喜公”三个字。我想此位老者必与黄氏制茶世家有关。果然,黄贤庚说“老喜公”是他父亲,真名黄瑞喜,活了92岁,是武夷山茶人皆知的制茶好手,在山里的每个大茶厂都当过做茶师傅,最值骄傲是他为天心永乐禅寺做过大红袍母树茶叶。黄贤庚说,有一回他们兄弟去看他,做茶的青间门口有士兵持枪站岗。老喜公见儿子来,神情非常严肃,不让他们进青间。从那时起黄贤庚始知大红袍的神秘珍贵。1956年,老喜公被崇安县政府派往泉州永春传授乌龙茶制作技艺,茶农享此待遇在武夷茶乡似仅此一回。同去的有个搭档叫“僧悟高”,僧人,有气功,能站在锄头柄上。在南平到福州的船上,吃面条时有人告诉他面中有肉丝,他却说“没有啊”,几口就吃光,还连称好吃。民国时,老喜公还有八位把兄弟,滴血为盟,都是当年武夷山做茶好手。

    我边品茶边听黄贤庚叙说陈年往事,堪称双重享受。黄贤庚写过散文,我说这些传奇人物很值得写呵。他说,是呵,他正在写。他取出他的《武夷茶说》:“作家《岩茶手艺》两书赠我。黄贤庚是中的茶人,茶人中的作家”,多年来,在著书同时,没少参与当地茶文化活动的策划编创,武夷岩茶(大红袍)手工制作技艺在申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是编撰文本的主要人物之一。

    我也带了刚出版的随笔集《吃茶笔记》。喝着茶,他翻我的书,我翻他的书,两人惺惺相惜。我说:“你写得更深更专业。”他说:“你的面更广。他写的《吃茶笔记》,书名好,很贴切。”专业,《岩茶手艺》,有手绘插图,生动、我甚喜欢。黄贤庚说这画是他儿子黄翊的作品:“一般做茶的,不会画,会画的大多不会做茶。”言语中不无得意:

   “前几年有人聘黄翊去专业画画,一段时间,便谢绝挽留,他喜欢孵在山里做茶,如今已是掌门青师傅了。”正说着,黄翊来了,瘦瘦高高,朴实又稍有腼腆。与传统茶人不同之处是他眉目间带几分书卷气。他说他刚从叔叔黄贤义那里过来。

    这个黄贤义就是我此文开篇所说王鸿教授的师傅。央视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中,那位手艺精湛的做茶师傅就是他。

    江夏黄氏有300多年做茶积淀、12代传奇。黄翊和他的堂兄弟黄圣辉、黄圣亮已是第12代子孙,也是武夷茶新一代传人中的佼佼者。一代一代,代代相传。如今黄氏世家卖茶不用吆喝不用推销,常常是老客户先打钱来要货,他们陆续发货,钱用完了,只要说一声,就会再汇来。如果所要的茶没货了,也只要说一声:等明年吧。”“ 客户也会很通情地等待。有着好茶山,能做好茶的老喜公的后人就这么牛。

我来评鉴
评分
0分
评价
200 / 200 (评价多于10个字)
在线留言
扫一扫
扫描二维码,进入茶叶网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茶叶网微博

扫一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