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茶榜、韶州茶与禅茶起源

发布时间:2014-11-13 12:17:42 来源:增城日报 编辑:广州珠江职业技术学院 宋会群 
    一、茶的起源

   唐.陆羽《茶经》卷上云:“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可知茶树原为中国南方的嘉木,茶叶是古代中国南方人民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巨大贡献。

  茶的历史非常悠久,陆羽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这种说法显然根据不足,不可为信。

    至西周初,茶叶似乎已作为贡品: “武王既克殷,封其宗姬于巴,爵之以子……铜、铁、丹、漆、茶、蜜……皆纳贡之。”此说出自晋常璩,是较晚文献,且有铁字,也有悖考古发现,也不可据信。

   较可信的记载最早见于《晏子春秋》:“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卯,茗菜而已。”此文虽未见今本《晏子春秋》,但宋张淏撰《云谷杂纪》卷二考证曰:“原注:读《晏子春秋》者多疑此文阙误。予后见《太平御览》茗事中亦载此,其文正同,初非阙误也。”果若如此,“茗菜”是目前所见较早的关于茶的文献记录。另一条较早记录见于西汉王褒撰的《僮约》:“舍中有客,提壶行酤,汲水作餔,涤杯整按,园中拔,斲苏切脯,筑肉臛羊,脍鱼炰鳖,烹茶尽具……牵犬贩鹅,武阳买茶。”此文撰于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正月十五日,与成书于汉代的《晏子春秋》相印证,可以确定我国西汉时已有茶了。以后,饮茶之风逐渐兴起,特别是唐宋,茶业昌盛,茶叶成为“人家不可一日无”的饮品,出现了茶馆、茶宴、茶会、茶寮、茶铺等专门经营茶的店铺或聚会,提倡客来敬茶。至宋代,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

   二、禅茶的盛行

   禅茶主要指禅宗寺院僧人种植、采制并在茶汤礼、茶汤会中饮用的茶。寺院产茶、用茶,主要原因是:

   (一)中国禅法规定:每日于佛前、祖前、灵前要供茶汤,形成惯例。如《敕修百丈清规》卷第二:“佛降诞……四月八日。恭遇本师释迦如来大和尚降诞令辰。率比丘众。严备香花灯烛茶果珍羞。以伸供养。”又如“百丈忌……当晚讽经,正日散忌,特为茶汤,拈香宣疏。”即使是寺外檀越,也要“为建寺檀越升座,集众诣祠堂,炷香、点茶汤,上供。”

   (二)寺院若有新主持上任,必有先点茶叶,后郑重写出“茶汤榜”,再行“茶汤礼”的制度。如《敕修百丈清规》卷第二:

   “请新住持,发专使,凡十方寺院住持虚席。必闻于所司。伺公命下。库司会两序勤旧茶。议发专使修书制疏。茶汤榜(专使署名)请书记为之。如缺书记。择能文字者分为之,用绢素写榜。山门管待专使一行人从。至起程日。诣诸寮相别。鸣僧堂钟集众门送。三门下钉挂帐设,向里设位,讲茶汤礼。请两序勤旧光伴。如上首知事去,则下首知事行礼;如头首勤旧去,则上首知事行礼。揖坐、烧香、揖香、归位,相伴吃茶。再起,烧香、揖香、归位。相伴吃汤收盏。专使起谢上轿。”

   可见,请新主持上任定要“发专使”,库司勤杂等人要备好茶,最要紧的是书记要撰写由专使签发的“茶汤榜”和出行时必行的“茶汤礼”。茶汤榜在这里的作用是以献茶汤为名,既是对新主持的邀请函,又是对其新身份的证明。据《敕修百丈清规》卷第二记载,专使到新主持所在寺和迎入本寺后,都要把“茶汤榜预张僧堂前上下间”和“茶汤榜张于堂外两侧”,并“禀请挂煎点牌报众”,让所有僧众都知道,目的在于宣示新主持的任命。茶汤榜(或茶榜)在禅林中经常使用,故有固定的格式:如“方丈四节特为首座大众茶”的茶榜格式为(后详论茶榜):

   “榜堂头和尚 今晨斋退 就云堂点茶一中  特为首座大众聊旌某节之仪 仍请诸知事同垂 光降
    式 今月 日侍司 某敬白”

    除茶汤榜、茶榜外,在新主持的迎送、辞别、升座等各个环节,都要行“茶汤礼”。此礼要“请头首、上首知事”主持,“如上首知事去。则下首知事行礼。如头首勤旧去。则上首知事行礼”。主要内容为“揖坐、烧香、揖香、归位;相伴吃茶。再起,烧香、揖香、归位。相伴吃汤收盏。”此礼分问询(包括接入问询、揖座问询)、揖香、揖茶三个环节。如《新刻清拙大鉴禅清规》记载:“凡茶汤之礼。两手掌相合(此名合掌),合掌低头,捐(此名问讯)坐具取。开始须从近身内取,不可从外边取,非礼。两班耆旧皆至门外立。侍香一问讯,便少退叉手立,不可人人接(此名接入问讯)。一众入席,立定。侍者中立,问讯众坐(此名揖座问讯)。众坐定,侍者小问讯,进炉前烧香,退;中立问讯(此名揖香)。众皆吃茶汤,瓶皆出,侍者进一步问讯(此名揖茶)。行者收茶器,时侍者退外侧立,礼毕。”

    茶汤礼是南禅宗最重要的礼仪之一,“丛林以茶汤为盛礼”,并非虚言。此礼中有种种仪轨,相当严格,不能轻慢,要及早做好相应准备赴会。病患者要及时请假,来不及请假者也要托人告知。主持办的茶汤会不能请假,轻慢不敬者要被赶出寮房(僧房):

   “赴茶汤:凡住持、两序特为茶汤,礼数勤重,不宜慢易。既受请已,依时候赴。先看照牌明记位次。免致临时仓遑。如有病患内迫不及赴者。托同赴人白知。惟住持茶汤不可免。慢不赴者不可共住。”

    茶汤礼还用专门法器“版”:

   “法器,版…点茶汤时长击之。内版挂搭,归寮时三下,茶汤行盏二下。收盏一下,退座三下。”

    茶汤礼几乎用在禅林僧众的一切佛事和生活中。首先是为观音、诸佛诞、忌之日的仪典上,必有“茶汤日”“茶汤礼”的活动,届时参加者根据缘分还有特别收获。另据禅林清规记载,用茶汤的地方很多,如“方丈四节特为首座大众茶”、“库司四节特为首座大众茶”、“山门特为新命茶汤”、“前堂四节特为后堂大众茶”,又有“旦望巡堂茶”、“方丈点行堂茶”、“库司头首典行堂茶”、“两序交代茶”、“入寮出寮茶”、“头首就僧堂点茶”等等,名目繁多,时时处处有茶汤之礼进入各种大小佛教事务中。

    如遇僧众圆寂,在“迁化”、“佛事”、“入龛”、“移龛”、“锁龛”、“起龛”、“法堂挂真”、“山门首真亭挂真”、“举哀”、“撒土”、“对灵小参”等等各个环节,都要“奠茶汤”,如撒土:“如衣钵丰厚。每日奠茶汤”;“对灵小参奠茶汤,念诵致祭”;“出丧挂真奠茶汤”;“全身入塔……每日三时上茶汤,集众讽经,俟迎牌位入祖堂则止”等等。种茶、吃茶、茶汤、茶汤礼、茶汤榜、茶榜等成了南禅宗佛事、坐禅及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因此,中国禅院都要产茶或备茶,以适应上述需求。在这里,“佛”与“茶”结缘,已融为一家,有人称作“佛茶一家”;“禅”与“茶”同味,被称作“禅茶一味”。

   三、禅茶的起源与韶关南华寺

   这种寺院禅茶之风,至少起于唐代。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记》有这样的记载:

   “茶,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太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起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色额甚多。”

   禅法讲究戒、定、慧,学禅的要务在于专心致志,夜不能寐,夕不能食,进入一种禅定状态。但对那么多少睡少食的学禅人,茶的提神功能能使他们集中脑力,专注精神,尽快禅定。因此茶成了帮助禅定的最好工具,学禅人到处煮茶,遂在唐中期形成了禅茶之风。

   封氏所记着重在于民间的茶馆店铺兴起的缘由,对禅宗寺院清规戒律所倡导的茶榜、茶汤榜、茶汤会只字未提;从逻辑上讲,禅茶结合当首先源于寺院,源于禅宗。是否这样,值得探究。

    我们认为,茶汤礼作为一种制度在禅林中早就存在,《新刻清拙大鉴禅清规叙》说“支那丛规。橐钥于马祖”,马祖后的怀海禅师,肇始《百丈清规》,也是唐中晚期的事。《义堂和尚语录》也记载了禅林禅茶之事:

   “昔日马祖升堂百丈卷席,今日大众点茶寮元化席……说一偈供养大众云:百丈当初曾卷席,赵州一味只行茶;丛林礼乐从兹盛,遍界香飘薝卜华。”

   此偈表明,昔日马祖升堂、百丈卷席、赵州行茶都是在制定清规,且清规中有茶汤礼之事,因此“丛林礼乐从兹盛”。

   再看封氏所说:“茶,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色额甚多”,说明茶风是从南方传到北方,而禅茶之风也当在南方禅林中首先兴起,这种种迹象显示禅茶的起源与南禅宗的南华寺有莫大关系。其理由如下:

   1.中华禅宗虽发源于北方少林寺,但五祖弘忍时始南传至湖北黄梅,至六祖慧能时禅宗才在南方兴起,并建立南禅宗。因茶“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所以禅、茶结合在北方首先起源可能性不大。

   2.马祖、怀海都是南禅宗慧能门下弟子,南禅宗的清规自可追溯到六祖慧能的南华寺。而清规种诸多的茶汤榜、茶榜、茶汤会记载证明了南禅宗已把茶作为禅定的重要手段。

   3.南禅宗祖庭南华寺,位于韶关市曲江区,其地产茶的历史被最早记录在陆羽《茶经》中。

   4.目前发现的最早的“茶榜”中,有“南华茶榜”。

   5.现在盛行的禅茶茶道仪式中,与南华寺、曹溪有很大的亲缘关系。理由1、2证已见前,下面对3、4、5条理由一一辩证。

   (一)闻名千年的韶州茶

   韶州的茶,千年以前就闻名于世。这为南华寺最早把禅、茶结合在一起创造了基础条件。唐陆羽《茶经》:“茶之出:岭南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福州生闽方山之阴县也)……往往得之,其味极佳。”郝玉麟《广东通志》卷五十二引陆羽《茶经》也说:“岭南茶出韶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可见,在今天的岭南区域,韶州茶是第一个闻名于世的。至于茶的品种,唐陆羽《茶经》虽然未载,《韶州府志》《曲江县志》等地方文献则有传。至少有下列四种:

   1.乐昌白毛尖

    唐代陆羽著《茶经》时,可能到过韶州。《乐昌县志》(民国20年版)卷五:

   “白毛茶:叶有白毛,故名。味清而香,为红茶、绿茶所不及。以瑶山所产者为最,邑人烹以祭祀。其茶辄变潮水色,相传神享其色变,不享其色不变,历验不爽,亦奇事也。”

   通过调查,现在韶关乐昌大瑶山中还流传着茶神陆羽的故事,可与此段记载相印证:

   唐代时,韶州乐昌的大瑶山里,有一对年过半百的老夫妇老年得子,十分高兴,溺爱倍加。一日,孩子上吐下冒,眼看难活,忽见一白面书生来到眼前,自称陆羽,对他们讲房后山坡上有种特殊茶树,其叶面有细白毛,烹煮后喝了即痊愈。说罢不见。老翁迅疾上山,即采摘烹煮,让孩子喝下。不久就痊愈了。从此,乐昌百姓把陆羽敬为“茶神”,每年新茶收获,必以祭祀神灵和祖先,形成了“以茶祭祀”的风俗。祭祀敬献陆羽时,杯中的白毛尖茶水会翻滚变色,像潮水一般,此时,神会享用毛尖茶,所恳请之事,必能如愿;如果是心术不正的献祭者,茶水平静,色泽不变。这即是“神享其色变,不享其色不变。”《县志》称其“历验不爽”,大概实际勘验过。

   由于此事怪诞,被文献频频记载,如《韶州府志》卷十一说:“毛茶出西山(指瑶山),有白毫,苦涩大寒,消暑解热,去积滞。”陈廷灿撰《续茶经》卷下之四《王草堂杂録》也说:“乐昌有毛茶。” 《乐昌县志》卷五:“茶:茶即茗,饮料也。郭璞曰:‘早采为茶,晚采为茗’。邑有白毛茶、古老茶、果子茶。白毛茶产于大山中,叶面有细白毛,性凉,其味胜于水仙。古老茶次之,果子茶又次之。”上述文献可说明两点,一是韶州乐昌产白毛尖历史悠久,至被文献屡屡记载;二是当地俗神,实际上为唐陆羽,百姓“恳请之事,必能如愿”,推测此俗由来已久,当是韶州茶的代表品种之一,也是岭南最早的优质茶品种。如今,白毛尖仍采于韶关乐昌境内的大瑶山、九峰山等云雾山中茶树顶尖部位,属原枝茶芽,嫩叶毫毛银白如雪;但冲泡后,绿丛族拥、茸毛游动、汤色由白变绿亮、香气清雅;入口爽滑甘甜;饮后回味香甜、韵味犹存。

   2.昌茶(茉莉花茶)

   《乐昌县志》卷五记载:“昌茶:与白毛茶不同。常绿,灌木高五、六尺,秋月开白花,实三角形。其叶可烹为饮料。邑人摘其嫩叶,以茉莉花烘之,味香而美。”这是韶关出花茶的最早记录。

   3.罗坑茶

   历史上罗坑茶也非常著名。《曲江乡土志》:“茶叶树,其类甚多。其叶可煮茶,以南华、罗坑味甜香浓,红宿不变者为美。” 《韶州府志》卷十一:“茶产罗坑、大铺、乌泥坑者,色红味醇,经宿不变”,《曲江县志》卷十二:“罗坑茶:色红味醇,经宿不变味,功专消署。”《英德县志》记载“茶产罗坑、大埔、乌泥坑者, 香古味醇, 如朴茂之士, 真性自然殊俗。”罗坑、南华现同属曲江区,相隔仅十余里,说明南华寺本身及其周边,很早就是茶的故乡。

   现代的罗坑茶是由瑶族人生产的,为条形茶,外形色泽红褐,带烟火味陈香,汤色红浓明亮,滋味浓醇回甘,泡饮后存放2—3天也不会产生异味或馊酸味。罗坑茶是广东最早的熟茶。

    4.曹溪茶、南华制茶、六祖茶

    韶州曲江南华寺处在茶文化的发源地区,故不少茶品种为史籍所载。除了上述以“茶叶树”叶子做的“味甜香浓,红宿不变者为美”的“南华”茶外,寺院还产有曹溪茶:

    陈廷灿撰《续茶经》卷下之四:“广东通志:韶州府曲江县曹溪茶,岁可三四采,其味清甘。”曹溪茶味清爽甘甜,名声远播,故被记录于《广东通志》。特别是南华寺历史上还产有专门供养佛祖的禅茶,古称“南华制茶”,《曲江县志》载:

    “制茶:产南华寺,味甘而清,以供佛祖。”

   《韶州府志》载:“南华制茶,味甘香浓,以少为佳。”

    所谓“制茶”,即南禅宗丛林中专供佛祖而用的特殊茶。我们认为,此种制茶,在“丛林以茶汤为盛礼”的情况下,是随着南禅清规的实施而形成的定制,其原料、工艺、工序固定成制,显示了禅林统一的、对佛祖的特别崇敬,只有南华寺这种“南禅祖庭”才有资格对“茶汤礼”的茶的质量做出统一规定。因此制茶礼仪当始自六祖时期,在南华寺已传承了千余年,到近代“制茶”名称未变。

    如今南华寺继承传统,制成“六祖茶”。系南华寺僧人以壳斗科植物——多穗石柯嫩叶制成。此茶用纯天然野生的嫩叶,直接采摘晒干,无任何污染、添加剂。其茶色橙红,气味芳香,以甜味浓重区别于一般青茶,成为南华寺特产。再以南华寺卓锡泉泉水冲泡,其味甘香,是一种香甜茶,与“味甘香浓”的南华制茶相似,只是名称改作“六祖茶”。现在佛教界称之为禅茶,属清凉甜茶。

   (二)南华茶榜

   茶榜的格式已见前,不赘述。茶榜的用途多种多样,或是请柬,或是身份证明,或是设斋,或是开堂,都要用茶榜宣示。如“古之开堂朝命下。或差官敦请。或部使者。或郡县遣币礼请就某寺。或本寺官给钱料设斋开堂。各官自有请疏及茶汤等榜。见诸名公文集。”

    茶榜的内容是什么。南宋惟勉禅师在《丛林校定清规总要》中称:

   “住持归方丈。都寺诣方丈请,斋退特为茶。茶榜,择人叙德,书于绢素,其礼至矣。如无榜,须具状请。”由上可知,茶榜要“择人叙德,书于绢素”,这是禅林中必须的礼仪之一。

   既然书于绢素,就很可能流传下来,成为今天研究禅茶的宝贵资料。如今保存下来的“茶榜”文并不多,据万里先生《禅门丛林“茶榜”考论》统计,只有31篇。“其中宋代24篇,金代1篇,元代4篇,明代1篇,清代l篇;僧人撰写的有l0篇,文人撰写的有21篇。撰写数量最多的个人是北宋惠洪觉范禅师(1071-1128),他撰写了5篇;其次为北涧居简禅师(1164-1246),他撰写了3篇。其他人1—2篇。”

   北宋惠洪觉范禅师不仅撰写的茶榜遗留最多,而且是目前所见最早的茶榜。其中的“云老送南华茶榜”,全文如下:

   “一衲生涯而名闻天子,万夫阡陌而位继祖师。是必于曹溪有大因缘,不然乗般若昔所愿力,时节既至,毫髪弗差;岂特増宗门之光,抑亦为法乳之庆。未忘世礼,少展舆情。恭惟某人,恩踰父母。故言所不能形容道绝功勲,故意所不能测度云无限碍。宁分岭外湘中,月有照临,岂择曲江楚水,暂驻随轩之法侣。愿陈荐钵之溪,苹想蒙哀怜特,有肯诺。”

   茶榜大多为延请某位禅师入锡某寺院担任住持而作。“云老送南华茶榜”是北宋惠洪觉范禅师为“云老”送南华所撰。此茶榜盛赞南华寺主持之“德”,说其不但名闻天下,得到天子的赏识;而且说其自“楚水”来到曲江南华寺,建立了卓著功勋,故此邀请其参加茶汤会。

    不知“云老”何人。惠洪觉范禅师本名德洪,江西筠州新昌人,为北宋著名禅僧和禅史家,并以诗僧和诗评家享誉于世。先入新昌三峰山匏禅师为童子,后入洞山,从禅宗大德真净克文禅师学,为其嗣法弟子。先后在湘中、湘北、湘南诸寺院游历、参访和驻锡共十余年。于宋高宗建元二年(1128 ) 夏五月示寂于福建同安,享年58岁。上述茶榜为其在潭州(长沙)寓居时所撰。

    现在发现的茶榜中,以惠洪觉范禅师所撰的为最早。在“择人叙德”中,值得注意的是:一部分茶榜推崇的是南禅六祖之德、曹溪法乳之水。如《请珏老茶榜》中有:“更试曹溪一滴水,共尽卢仝七椀茶。”

   四、现代的禅茶茶道与南华寺亲缘关系

    在以南禅清规为首的禅宗茶汤礼、茶汤会等习惯的影响下,近代以来形成了“禅茶茶道”。茶道,追求的是制茶、喝茶、品茶的终极理论和规律;禅茶茶道在 “茶禅一味“的基础上,追寻禅茶中的禅机,它的每道程序都源自佛教典故,用以启迪佛性,昭示佛理。在这些基本程序中,不少典故源自南华、曹溪,既反映了对南华禅茶悠久传统的认知,也映射出对禅宗、南禅宗祖庭的崇敬。其禅茶茶道程序如下:

   1.礼佛──焚香合掌;2.调息──达摩面壁;3.煮水──丹霞烧佛;4.候汤──法海听潮;5.洗杯──法轮常转;6.烫壶──香汤浴佛;7.赏茶──佛祖拈花;8.投茶──菩萨如狱;9.冲水──漫天法雨;10.洗茶──万流归宗;11.泡茶──涵盖乾坤;12.分茶──偃流水声;13.敬茶──普渡众生;14.闻香──五气朝元;15.观色──曹溪观水;16.品茶──随波逐浪;17.回味──圆通妙觉;18.谢茶──再吃茶去。

   这十八道程序提到地名的只有“丹霞”“曹溪”,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禅茶可能最初形成于粤北韶关,发端于南华寺。“丹霞”,指丹霞山;“烧佛”,指在调息静坐的过程中,开始生火烧水。烧佛典故出于《祖堂集》卷四,据记载:丹霞别传寺的祖师天然大和尚于惠林寺遇到天寒,就把佛像劈了烧火取暖。寺中主人讥讽他,禅师说:“我焚佛尸寻求舍利子(即佛骨)。”“主人说:“这是木头的,哪有什么舍利子。”禅师说:“既然是这样,我烧的是木头,为什么还要责怪我呢?”于是寺主无言以对。“丹霞烧佛”时要注意观察火相,从燃烧的火焰中去感悟人生的短促以及生命的辉煌。“曹溪”指韶关曲江县双峰山下流经南华寺的一条溪流,公元676年(唐仪凤二年),六祖慧能住持曹溪宝林寺,此后宝林道场被历代禅者视为禅宗祖庭,曹溪水被视为六祖法乳,“曹溪一滴,源深流长。”观赏茶汤色泽称之为“曹溪观水”,暗喻要从深层次去看是色是空,体会有宗、空宗、事理、明暗之间的深邃佛理。现在认为,六祖禅茶的基本精神是“正、清、和、雅”。

   “正”就是八正道,是修学佛法之佛弟子皆应完成的生活方式和修行态度,它通过德行(戒)、理性(慧)与精神净化(禅定)而走向体证世间及实相的路径。有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精进、正命、正念、正定为八正道。

   “清”就是清净心,即无垢无染、无贪无嗔、无痴无恼、无怨无忧、无系无缚的空灵自在、湛寂明澈、圆融无住的纯净妙心。品茶就是需要清净心,禅茶首先要“静”然后再进入“净”;“静”者歇却狂心,“净”者一尘不染。

   “和”就是六和敬,包括: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

   “雅”就是脱俗。茶之意境在于雅,茶承禅意,禅存茶中,把茶的内在精神体验用语言和艺术表现出来就是“雅”,而“雅”所蕴涵的茶的无限“真谛”是需要“无自性”才能体验的。而作为“禅茶一味”的禅茶必须是传统的茶之雅与对佛法“四大皆空”的领悟的有机结合。

   五、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南禅祖庭的南华寺,坐落在唐代以来就以产茶出名的韶州,具备了雄厚的发明禅茶的物质和环境基础;在唐代“茶,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的情形下,禅茶源于北方禅院的可能性不大;而南禅宗丛林清规又“以茶汤为盛礼”,其最早可追溯到马祖、怀海;南华茶榜又为传世茶榜中最早的一种;如今盛行的禅茶茶道又与禅宗六祖、曹溪法乳有内在亲缘关系。以上种种迹象表明,身为南禅祖庭的南华寺及其附近寺院,是中国禅茶礼俗的起源地之一。

我来评鉴
评分
0分
评价
200 / 200 (评价多于10个字)
在线留言
扫一扫
扫描二维码,进入茶叶网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茶叶网微博

扫一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