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茶巷子,茶香戏浓留余韵
说起来,再雅,也是从生活需要开始的,所以一直留在生活中。
据岳阳史学专家邓建龙介绍,茶巷子原名猪市巷,明《隆庆岳州府志》即有记载。清《嘉庆巴陵县志》载:“茶巷,在南门外,又名猪市巷,通观音阁。”《光绪巴陵县志》载:“茶巷,西通上正街,东通观音阁,长二百六十步。”街为青石板路面,两边为平房。民国后,一些在此经商的商人将平房改为两层楼房,用以经商与居住。猪市,顾名思义就是生猪交易市场。当时,生猪交易主要在巷东与汴河园与交汇处进行,猪市巷因此而得名。
当时,洞庭湖区各县及湖北的商人运来大批生猪进入汴河,在此交易。随着来此交易的人越来越多,许多人或推或抬,往往弄得汗流浃背,口干舌燥,需喝茶饮水,以解饥渴。住在此处的市民顺应需求,遂开起了茶馆。于是,在观音阁街便出现了许多贩卖茶叶的店铺,一些饭铺、伙铺与客栈也随之兴起。猪本是污秽动物,开猪市交易场所,难免污染环境卫生。且猪市与猪屎、猪死谐音,既不吉利,又不文雅。而茶叶则显得清淡文雅洁净,人所喜爱。于是,居住在此巷的人们便将猪市巷改为茶巷子。
所以,这就解释了为何雅致的茶巷子就位于鱼巷子对面了。
猪市一脏人们再喜欢吃,也将它推出了市井,茶市再贵也一步步壮大。从明朝开始,茶巷子逐步形成,以茶经营为主,后名气越来越大,至今已有几百年历史。可见人的喜爱不只是建立在物质的需求,对于精神的享乐始终是更高一筹,并且舍得投资的。
说到茶,岳阳自古便是产茶重地。岳阳人喜饮茶,概因地理环境及气候所致。夏季暑热需饮茶,冬季寒冷,喜食辣椒驱寒,饭后亦需饮茶。岳阳三田一洞的人,喜欢喝椒子茶,汨罗湘阴喜爱喝芝麻豆子茶,平江人喜欢喝熏茶,各具特色。加之商人的外销,由此,茶叶需求量日趋增多,茶叶种植面积越来越大,至清代已达30余万亩。当然也出了数不清的名茶。到清代岳州茶叶生产进入鼎盛时期,光绪年间,年产量即达20多万担。
茶巷子不只是卖茶,它的先祖是从小茶馆起步的。看过老电影的都知道,非常简陋生活化。方便才是根本。从最初街边摆几个位子到后来的店面摆几张八仙桌子,放几条凳子,泡几壶凉热清茶水,再加点花生糖果之类的副食。随着产业化,花样也多起来,茶的花色品种增多。有芝麻豆子茶、菊花茶、姜盐茶、糖茶、红茶、绿茶、黑茶等,有本地的,也有外地的。茶馆里摆设了躺椅,顾客可坐可躺,可整天泡在里面。这就又诞生了一个副产业:说书。那些说书人口才极好,说的又都是人们最津津乐道的三国、水浒、西游记之类的英雄故事。后来,巴陵戏院进驻,更是成了名巷。总之,茶客在此,吞云吐雾海阔天空地尽情交谈,侃人生艰难。世态炎凉,时局变幻,男女风情,趣闻异事,还可听听戏,茶馆成为很多人休闲消遣的好去处。
后来的后来,这便是一切城市必走之路。老城区开始衰退,城市建设以不可逆转的速度冲破了山山水水,将它丢在了后面。茶巷子还是在买茶,只是已经破烂不堪。买的茶叶低眉顺眼,没有新城区富后的嚣张天价。记者在寻访老居民时,他们提起当年还是一脸的自豪。巷子小了,巷子旧了,巷子身份也落了。但茶巷子的生意还是很好,连接着观音阁,连接着南正街,连接着鱼巷子,连接着岳阳人的生活,连接着岳阳的历史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