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动脉:从丝绸之路到万里茶道

制图/职文胜 刘岩
百年前,外国人拍摄的汉口码头装卸茶叶的繁荣景象 王炎生供图
福建茶叶网8月18日讯:“起点为湖北汉口横跨亚欧大陆的‘中俄茶叶之路’,是继丝绸之路之后又一条横跨欧亚大陆的国际商贸通道”。这是百度百科对“万里茶道”的定义。
这既是一条全新于古代丝绸之路的新型商路,又是一条依托传统交通路线,创造现代奇迹的资本与商品高度融合之路。今天,当我们重新梳理万里茶道的缘起与兴衰,它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及它的文化遗产保护价值愈显独特与珍贵。
丝绸之路淡出,万里茶道崛起
中国茶叶向世界的传僠其实早在始于西汉的丝绸之路上就出现了,到了唐代和宋代,茶叶均为中国向南洋诸国输出的主要商品之一。明清时,欧美诸国经大西洋、绕非洲好望角、过印度洋、马六甲海峡至广州的“黄金水道”,非常繁忙。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前,它一直是中国茶叶输往欧洲、北美的主要海上通道。
“海上茶路”一度使英国成为中国最大的茶叶市场。然而,随着万里茶道的兴隆,俄国取代英国成为中国茶叶“最大的买家”。
1689年签订的《尼布楚条约》,标志着中俄长期贸易的开始。中俄贸易素有“彼以皮来,我以茶往”之说,自此,由张家口经蒙古、西伯利亚至俄国,贩运茶、丝为主商品的俄国商队日趋活跃起来,茶叶输出量不断增加,从此二三百头骆驼组成的商队满载着用来交换茶叶的毛皮,艰难跋涉于厄斯克·卡亚克塔边境线。返回莫斯科时,由于每头骆驼须装载4箱茶叶(大约270千克),因而行程非常缓慢——茶叶从中国南方产茶区种植者到达俄罗斯消费者手中,需要16-18个月。
湖北省社科院《中俄茶叶之路》课题组专家刘晓航认为,漫长的运输过程决定了最早输入俄国的茶叶是砖茶。晒干的碎茶叶经过蒸压,形成体积更小、且不易受潮的茶砖。饮用时,需要用茶刀将茶砖切开冲泡。
武汉早在明代就成为茶市兴旺之地。市社科院研究员张笃勤认为,从《明实录》“楚府征税,茶商重困”的记载反映出,茶叶成为明代武昌楚王府征税的重要商货之一,当时武汉就有不少以贩运经销茶叶为生的商人。
“清朝康熙皇帝亲征葛尔丹后,废除政府所设经管内地茶叶与西北游牧民族马匹交换的茶马司,开放内地与蒙古等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之间的贸易,促进了茶叶向西北地区运销的活跃,地处江汉交汇的武汉于是成为南茶北运的孔道”。张笃勤说。
17世纪18世纪,海路不畅通,丝绸之路淡出,俄国对华贸易却因新辟的茶路有了保障。1727年,中俄《恰克图条约》签定,为两国茶叶贸易发展奠定了基础。俄国对茶叶的巨量需求,催生了多条自中国南方茶叶产地至俄内陆腹地的茶叶贸易线路,其中就包括我们今天所说的“万里茶道”。
机器成为万里茶道新标签
根据本报重走中俄万里茶道采访团近日对福建武夷山、湖南安化及湖北羊楼洞等中国南方茶叶原产地探访发现,万里茶道最古老的两个茶叶来源,一是福建武夷山下梅村,精明的山西商人收购茶叶后制成砖茶,沿西北方向穿江西、至湖北,在汉口集聚后,走汉江商路至襄阳,再北上纵贯河南、山西、河北张家口,穿越蒙古沙漠戈壁,经乌兰巴托到达中俄边境口岸恰克图;另一个,从湖南安化起,沿资江过洞庭湖,穿越两湖地区在汉口集聚,再北上至恰克图。中俄两国茶商在恰克图进行交易后,继续在俄罗斯境内延伸,经乌兰乌德、贝加尔湖、伊尔库茨克、新西伯利亚、喀山、莫斯科等地,到达终点圣彼得堡及欧洲腹地。
与丝绸之路相比,万里茶道已不仅仅是一条东西商贸和文化交融之路,它在向欧洲输出中国农业文明时,也将西方的工业文明也带入中国腹地,加快了这个东方文明古国进入现代化工业时代的进程。全球化的最初元素之一——机器成为万里茶道上的新标志。
1861年汉口开埠后,汉口国际贸易地位日益凸显,南方各产区茶叶经长江、汉水汇集于汉口。汉口成为中国最大的茶叶集散地。一批批俄国茶商看准这一商机纷至沓来,直接深入湖北采购茶叶,在茶叶产区羊楼洞建立砖茶厂,又很快将砖茶厂搬至汉口,将蒸汽机首次引进武汉,砖茶制作告别手工,变成机器生产,产量大增。
这期间,汉口输出的茶叶占对俄输出茶叶达95%。这一历史数据,印证了当年汉口汇聚南方各省茶叶,沿万里茶道向俄罗斯及世界远销的事实。一幅载于1899年3月4日《伦敦新闻画报》的汉口江边脚夫将茶叶箱子扛运上船的照片,展示了当年汉口作为世界茶贸易之都的繁华。
俄罗斯“伟大的茶叶之路”研究会会长尼古拉·费里申认为,普通俄国人饮茶习惯的养成,源自汉口开埠后,大量俄商在汉设茶厂,砖茶源源不断输入俄国。
百年前,汉口被称为“东方茶港”、世界茶叶贸易的中心。中国人所称的“万里茶道”,在俄罗斯人历史中,称为“伟大的茶叶之路”。从目前已经发现的诸多俄罗斯史料、历史地图可以看到,俄罗斯“伟大的茶叶之路”开端,无一例外,都标注为汉口。
1905年,随着西伯利亚大铁路建成通车,由汉口输俄茶叶线路发生改变,这条热闹了两个多世纪的万里茶道日渐衰落,至俄国十月革命爆发,成为历史陈迹。今天,它重新成为人们探寻的热点。
全新于丝绸之路的国际新商路
今天,万里茶道虽已沉寂了一个世纪,当代美国最有影响的汉学家之一、美国学者罗威廉却在他的《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与社会(1796—1889)》一文中断言:茶叶出口是中国和西方在汉口接触的开始,它标志着茶叶中的商业资本已从简单的流通领域开始走向工业资本主义。
这正是以汉口为起点和标志的中俄万里茶道的价值显现。《恰克图条约》的签订为万里茶路增添了川流不息、人潮涌动的繁荣贸易景象。肩挑车推,江河木舟,骡马驼队,虽然万里茶道沿用的是传统的交通方式和线路,它却是一条全新于丝绸之路的新型国际商路。
万里茶道兴起之初,中国没有独立的资本主义大茶园和大茶厂,茶叶加工制造的承担者一头是以经营农业为主的小茶户,一头是以经营商业为主的茶栈茶行。有学者认为,以1861年“汉口开埠”为标志,大型茶庄及以机器生产为标志的现代茶厂在中国腹地的出现,还有洋行、银行的纷纷涌现,体现了商业资本的直接参与。
万里茶道沿线的茶叶贸易也刺激了中国商人集团的发展和商业资本的膨胀,使市场竞争呈现出多元化态势。我们在“万里茶道”上可以看到,近代世界市场体系日趋成熟之时,中国在清朝时期就已经形成了极具规模、先进合理的资本主义模式商业集团,共动用数亿两白银,间接影响大半个中国的几十万人口。万里茶道的存在,使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世界东西方构成了两个中心,有人甚至断言,那时的世界经济文化中心在东方。以至来访的俄国皇太子称万里茶道的起点汉口为“伟大的东方苶港”。
有学者指出,万里茶道具有东方农业文明西输和西方工业文明东输的普遍价值,是东西方文明互为转型的典范,这在世界上是极为独特和重要的。万里茶道向世界输出中国传统农业文明的同时,欧洲国家也借助万里茶道向中国输入现代工业文明,不仅是机器生产,还包括金融制度、城市规划、市政建设现代城市文明的诸多方面。20世纪初,随着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建成通车,从汉口到圣彼得堡的万里茶道的交通方式从传统迈向现代。
作为一条历史上的商道,万里茶道虽已经不复昔日的辉煌。但那些以茶叶贸易为主线所伴生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在沿途留下了丰富珍贵的文化遗存,这些遗产珠玉纷披,光彩夺目,兼具地域性和多元性的特点,见证了明代以后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同一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入。对于研究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乃至世界交通运输史、国际贸易史都具有重要价值,是全人类共同的珍存。
武汉大学教授、俄罗斯乌克兰研究中心主任刘再起博士认为,作为横跨亚欧大陆的“中俄茶叶之路”,万里茶道被喻为联通中俄的“世纪动脉”。虽无丝绸之路的悠久,却有丝绸之路所不具的近现代和当代意义。在历史脉动的血管里,它还活跃着,还散播着能量。(记者蒋太旭 万建辉)
链接:汉口输俄茶叶还有多条海陆联运线路
一百多年前,中国南方茶叶由汉口输往俄国的茶叶之路,除今天重走的万里茶道外,其实还有几条商路尚没引起人们的关注,其中包括一条穿越黑海,直抵俄境内敖得萨港的江海联运航线。市社科院研究员张笃勤对此作过专门研究与调查,昨日,他向记者披露这些线路的历史线路,这些线路与万里茶道或同头并起,或此消彼长,它们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一个个退出历史舞台,成为人们追寻的记忆。
汉口——长江——大运河——通州——买卖城
由于鸦片战争后中国对外贸易中心逐渐由广州移至上海,加上长江轮船运输的兴起及一批沿江城市相继开放,长江流域各省向国外出口的农副土特产品大多沿长江东下,在此背景下,汉口茶运销俄国的路线也开始发生变化。
客居鄂南的山西茶商在继续利用汉江商路的同时,也走长江一路,其帆船东下镇江后北转大运河,抵通州起旱,用畜力驮运张家口,及俄边境买卖城。
汉口——长江——海参崴
汉口俄国茶商虽然起初因轮船运力不足而利用汉江商路,但同时开辟江海联运路线,利用轮船东出上海,然后直接海运海参崴,再转输俄国内地。
汉口——天津——通州——张家口——恰克图
或先运天津海港,除一部分运往海参崴外,大部分装帆船溯白河运至通州,然后经张家口前往俄国边贸集镇恰克图。
汉口——天津——恰克图
从汉口将茶运至天津港后,运茶驼队直接从天津出发,陆路前往恰克图。1860一1880年间,天津至恰克图陆路“中俄贸易达到最兴盛之时期”,商队首尾相望,络绎道路,驼铃叮咚,昼夜不息。
汉口——黑海——敖得萨港
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俄国开始对通过汉江转陆路进入俄国中亚地区的红茶征收沉重的关税,此外由于长途跋涉,运茶商队风餐露宿,往往要花费两年的功夫才能到达俄国中亚地区,运输成本昂贵,于是进入十九世纪80年代,俄国开辟了汉口与黑海敖得萨港之间的定期航班,高峰时期有由汉口运茶到敖得萨的轮船达8艘,到1902年,运茶达到126,889担,价值银1,942,588两。
汉口——上海——海参崴——西伯利亚大铁路——俄国全境
1905年,西伯利亚大铁路通车,来自汉口的茶叶,经长江黄金水道运至上海;再由上海通过定期海轮运至海参崴;然后,通过西伯利亚大铁路送到俄国全境。(记者 蒋太旭)
背景>>>
丝绸之路
向西,经新疆传至中亚。
始于西汉,从甘肃、新疆经中亚、西亚,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丝绸之路,应该有茶叶传播。中唐以后,中原饮茶习惯向吐蕃和回纥少数民族聚集的边疆地区传播。这一时期,中亚西亚人应对茶叶有了解。
到元代,蒙古人创建了横跨欧亚的大帝国,茶叶开始在中亚饮用,并在阿拉伯半岛和印度传播开来。明清之际,丝绸之路形成一条“茶之路”,由商队翻越帕米尔高原,将中国茶叶输往中亚多国。
海上茶路
向东,再向西经海洋传东亚、东南亚、中东、东非、欧美。
唐代于公元714年设“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著名茶学家陈椽在《中国茶叶外销史话》中说,唐时印度尼西亚遣使到中国,从明州(宁波)登陆贸易,中国主要的输出品为丝织品、茶叶、瓷器等。宋代广州、泉州通南洋诸国,茶叶为主要输出物品之一。
明清时,欧美诸国经大西洋、绕非洲好望角、过印度洋、马六甲海峡至广州的“黄金水道”,非常繁忙。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前,它一直是中国茶叶输往欧洲、北美的主要海上通道。
“海上茶路”一度使英国成为中国最大的茶叶市场,后因万里茶道兴隆,“中国茶叶最大买家”地位被俄国取代。(记者 禹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