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解福建邵武观音坑御茶园之谜
2012年8月,时任邵武市机关干部的张贵美到留仙峰游览茶山,无意中发现了一块立于康熙五十八年,题为“龙桥记”的碑石,碑文中出现的“观音坑御茶园助银二十两”的字样,引起了张贵美的浓厚兴趣。
张贵美发现碑石的茶山,现属于沁园春茶叶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总经理杨勇介绍,龙桥就在坪上村,而在村民口口相传的村落历史中,“观音坑御茶园”建成于元代,是古代朝廷贡茶的重要源地。一位96岁高龄的老人告诉记者,自己家族祖上曾在御茶园制茶,并听说过很多有关御茶园的故事。
“古代的山区,交通极为不便,‘龙桥记’碑文说明‘观音坑御茶园’应该就在附近。”杨勇说。
据《闽北茶业志》记载:“大德五年(1301年)诏令邵武总管高久住监制武夷贡茶,次年,选定九曲溪第四曲希贺堂旧址,创皇家焙局,不久,改称御茶园。”史料中所载御茶园,目前多认为分布在现武夷山市和建阳市境内,那么坪上村的“观音坑御茶园”在历史上是否真的存在过?
史料中提到的高久,曾是元朝邵武路总管,兼任武夷山御茶园监制长官。在交通极为不便的坪上村崇瑞坪组,保存完好的总管庙香火旺盛。负责打理总管庙的席凤金老人表示,这座庙原是高总管府邸所在,后人为纪念高总管在此基础上建庙,每年高总管生日那天,都有上千人前来上香。
“总管庙位于邵武西南方向,从地理位置上看,与武夷山、建阳的御茶园距离较远,把住址选在这里,增加了御茶园存在于附近的可能性。”张贵美说。
而在坪上村,与观音坑类似的地名非常常见。杨勇指着远处的毛竹山说:“山上最大的凹陷点,当地村民称之为‘观音帽’,再往下的暗色区域,被称为‘观音肚’”。碑文里提到的观音坑,就在山的顶端,当地村民也称其为“雕字坑”。
张贵美于今年4月到海拔超过1000米的观音坑实地探访。她介绍,在观音坑周围,仍有清晰可见的堆砌整齐的墙基、遗留的断壁残垣,而成百上千亩的野茶树和在当地并不常见的几棵芭蕉树,透露出几百年前人类活动的繁华景象。
“野茶在闽北山区并不稀奇,但如此大面积的野茶连片集中非常少见”。邵武市农业局局长严跃华也曾到过观音坑,他认为观音坑的位置可能不仅在和平镇坪上村,而是更大范围的区域。
邵武在历史上重要的交通位置,也为御茶园的存在增加了筹码。据史料记载,古代通闽有三道,一条为海上的涧道,一条为从浙江经浦城的险道,再有就是从江西经过坪上村的官道,其中最为安全、最为重要的就是官道,站在高处俯瞰,这条官道仍然依稀可见。“观音坑所在位置通往官道非常方便,足以保证贡茶的安全运输。”杨勇说。
尽管有多项证据支持“观音坑御茶园”曾经存在,邵武市农业局茶业站站长厉黎明却持谨慎态度。“根据民国学者翁绍耳所著《邵武茶业调查》,邵武是正宗‘小种’红茶产地,并且曾是武夷山脉地区茶叶生产、加工贸易的中心”,厉黎明说:“但目前尚未在史料中发现明确记载。”严跃华虽然也对“观音坑御茶园”的存在深信不疑,但同样表示“需要更专业的论证”。
2014年1月6日,身为邵武市政协委员的张贵美提交了《关于挖掘、保护和平镇坪上村古文化遗址的提议》,市博物馆派出专业人员现场考证后,将龙桥列入邵武市级保护文物,而对“观音坑御茶园”的调查还在继续。
目前,对“观音坑御茶园”的探索尚无定论,坪上村村委会主任邓荣青介绍,目前很多村民仍以采茶为生,特别是沁园春合作社入驻五年来,大大缓解了坪上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难题。
2014年5月13日,第十七届海峡论坛期间,邵武市观音坑御茶园生态旅游观光园建设项目正式签约,投资规模达6000万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