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溪瑞草魁:纤嫩如雀舌 煎烹比露芽
记述鸦山茶史料很多
五代蜀毛文锡《茶谱》记载:“宣城县有丫山,其山东为朝日所烛,号曰阳坡,其茶最胜,形如小方饼,横铺茗芽其上。太守尝荐于京洛人士,题曰丫山阳坡横纹茶。”北宋梅尧臣《答宣城张主簿遗鸦山茶次其韵》诗云:“昔观唐人诗,茶韵鸦山嘉,鸦衔茶子生,遂同山名鸦,重以初枪旗,采之穿烟霞,江南虽盛产,处处无此茶,纤嫩如雀舌,煎烹比露芽,竞收青蒻焙,不重漉酒纱……”明代王象晋《群芳谱》指明:“丫山阳坡横纹茶,一名瑞草魁。”明代曹学佺《名胜志》云:“鸦山在文脊山北,产茶,充贡茶。经云:味与蕲州同。梅询有茶煮鸦山雪满瓯之句。”到了清代,记述鸦山茶的史料就更多了。
有的树龄已有50年以上
瑞草魁因其茶树品种主侧脉交角偏大,形似横向纹理,故名横纹茶。又因产于鸦山,又称鸦山茶。早在千年前就名噪全国,实属我国历史名茶中的奇葩。
鸦山茶产于该山东面阳坡郎溪境内,据近人实地考察发现,郎溪县姚村乡永丰村境内有古鸦山寺和鸦山街遗地,他们认为,鸦山寺为当时鸦山茶创制地。
清代宁国县张所勉在《鸦山辨》中写道:“按一统志,鸦山产茶旧常入贡,属建平,故辨之。”郎溪县古称建平县,始建于宋端拱元年(公元998年)。清代谈迁《枣林杂俎》和阿世坦《清会典》都记有建平县岁贡芽茶25斤,因郎溪县无其他历史名茶,这里的贡茶即指瑞草魁。又据清《宣城县志》记载:“阳坡山下,旧产佳茶,名瑞草魁,一名横纹”,“水东之东,有象山、狮山、石壁山、双峰山(古名丫山)产横纹茶。”这就把横纹茶产地,由鸦山阳坡向西扩展到水东以东的山区。据宣州市有关部门在水东镇碧山、汪村、前进等自然村调查,发现有树龄50年以上的横纹茶品种。
清明至谷雨间为开采时间
瑞草魁于清明至谷雨间开采,开始采一芽一叶,芽长于叶,制一等茶;中期采一芽二叶初展,芽叶基本等长,制二等茶;后期一芽三叶,制三等茶。
要求不采鱼叶,不采病虫为害叶,不采紫色芽叶,不采不符标准的芽叶。采茶时应轻采轻放,防止损伤芽叶。一般上午采,及时送回,摊放4-6小时即可付制。
瑞草魁的制造分杀青、理条做形、烘焙三道工序。
理条做形:锅温70-80℃,开始以抖为主,适当失水,约炒2分钟,含水量下降到40%左右,茶条不粘手时,边理边搓边抖散,三种手势交替进行。搓条手法以双手合抱茶叶向前单向搓滚,搓滚数次,随着茶条逐渐干燥,理条、搓滚用力应灵活掌握,保持茶条的完整、挺直、带扁。当茶叶含水率降到25%左右,即可出锅烘焙。
烘焙:分头烘、二烘。头烘要求一只锅配四只烘笼,全程约12-16分钟。烘到茶叶刺手,即可下烘摊凉,剔除劣异,再行二烘。二烘采用文火低温慢烘,以发展茶香,烘到足干,即可摊凉装罐。
鲜醇爽口的品质特点
唐朝贡茶瑞草魁就生长在白阳岗景区里。鸦山阳坡白阳岗海拔高度487米,古树参天,林苍竹翠,溪水叮咚,云雾缭绕,茶地黑色的砾砂土,特别适宜茶树生长,茶树为自然野生,十分独特。
瑞草魁的品质特点是,外形挺直略扁,肥硕饱满,大小匀齐,形状一致,色泽翠绿,白毫隐现,香气高长,清香持久,汤色淡黄绿,清澈明亮,滋味鲜醇爽口,回味隽厚,叶底嫩绿明亮,均匀成朵,实为名茶中精品。
延伸阅读:茶乡福地的文化兴茶
郎溪,绿水青山。“山石郎川秀,茶称瑞草魁。”自古以来,郎溪就有石佛撑云、伍牙飞翠、涛山远望峦等八大景观。随着石佛山—天子湖、高井庙森林公园、伍员山、南漪湖福寿岛等景区相继开发,众多的人文景点交相辉映。十字、梅渚镇等多地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建设丰富了郎溪县的旅游资源。
郎溪十字镇这片中国最大的绿茶生产基地,举目一望无际的茶海,郁郁葱葱,衬托着江南茶海的壮观、美丽;每年清明节前后,茶园里刚冒出绿油油的茶尖,采茶的姑娘们哼唱着动听的皖南民歌,采摘青嫩的茶叶,与茶园相连的是碧波荡漾的湖水,水天一色的景色陪衬着青山绿茶,在晚霞的照射下,透视出一幅美丽的江南山水画卷。清晨行走在充满清新空气和一片清香的茶园里,一眼望不到边的此起彼伏的茶树,尽情地享受大自然的美妙风光,沁人肺腑的茶香让人觉得精神抖擞,这块茶乡福地无不透露出这江南水乡的物华天宝和灵杰之气。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茶文化是茶产业发展的灵魂。郎溪县产茶历史悠久,茶文化源远流长。为了突出“文化兴茶”战略,促进茶业由“品质”向“品位”转变,当地政府大力实施“文化兴茶”战略,努力推进茶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深入挖掘茶文化的内涵。积极成立郎溪县茶文化研究会,推广茶道、茶礼、茶俗,挖掘出具有浓郁郎溪风情的茶道艺术,使游客在品尝郎溪茶叶的同时,体味郎溪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和高雅情韵。积极打造茶文化的展示平台。鼓励和支持安徽宏云制茶有限公司实施“中华茶博园”建设项目,强化茶园休闲观光旅游,大力发展茶文化的展示平台,开辟茶文化、茶观光、茶休闲等旅游线路。还积极举办、参与各种茶事活动,广泛宣传郎溪茶文化和“瑞草魁”系列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