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硒为贵”的恩施玉露茶

发布时间:2014-03-06 11:20:43 来源:江南时报 编辑:琥珀 
     福建茶叶网3月6日讯:1965年,恩施玉露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茶”,2009年被评为“湖北省第一历史名茶”。恩施玉露产于世界硒都——湖北省恩施市,是中国保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一种蒸青绿茶,其制作工艺及所用工具相当古老,与陆羽《茶经》所载十分相似。日本自唐代从我国传入茶种及制茶方法后,至今仍主要采用蒸青方法制作绿茶,其玉露茶制法与恩施玉露大同小异,品质各有特色。

  早在3世纪已有一定规模

  恩施玉露是我国传统名茶,发源于现恩施市芭蕉乡一带,自唐朝起便有“施南方茶”的记载。明代黄一正《事物绀珠》载:“茶类今茶名……崇阳茶、蒲圻茶、圻茶、荆州茶、施州茶、南木茶(出江陵)。” 因恩施古时曾称施州,故根据历史资料的显示,早在3世纪,恩施茶叶生产、加工和技术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

  据传清康熙年间,恩施芭蕉黄连溪有一兰姓茶商,垒灶研茶,所制茶叶,外形紧圆坚挺,叶色翠绿,毫白如玉,称之为“玉绿”。到晚清至民国初期,为茶叶发展兴盛时期,1936年湖北省民生公司管茶官杨润之,改锅炒杀青为蒸青,其茶不但茶之汤色、叶底绿亮,鲜香味爽,而且外形色泽油润翠绿,毫白如玉,格外显露,故改名为“玉露”。因其品质优异,很快获得了发展,先后运销恩施、襄樊、光化、豫西等地,1945年外销日本,从此“恩施玉露”名扬于世,并逐步赢得海外市场。

  产地含硒量适中

  恩施市东郊清江河畔的五峰山和南部的芭蕉乡,正是一代名茶恩施玉露的产地所在。

  五峰山,朝夕云雾缭绕,因五座山峰如珠相连而得名,古代亦称五珠山。正如古诗所描摹的:“连珠东望与天齐,佛塔孤高出小溪。四面烟云空依傍,一层楼廓认高低。”在五峰山的龙首山顶,有清代道光年间建成的连珠塔,塔顶由七颗大锡珠重叠而成。清江盘旋而过的五峰山土壤呈砂质。山上所栽茶树代谢旺盛,内含叶绿素、蛋白质、氨基酸和芳香物质特别丰富,是制作玉露茶的上好原料。

  芭蕉侗族乡,地处清江流域中上游,清江干流沿该乡北侧通过,被誉为“湖北省无性系良种茶第一乡”、“中国西部茶叶第一乡”,是湖北省农业厅命名的“湖北茶叶十大名乡名镇”之一。恩施市“以硒为贵”的茶叶中,尤以芭蕉侗族乡出产的富硒茶最为出名,是其重点产区和主产地。芭蕉茶叶品质优良,含硒量适中。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测试,芭蕉茶叶含硒3.47毫克/千克,茶汤含硒0.01-0.52毫克/千克。

  多道工序造就一代名茶

  蒸青、水干、毛火、搓条、精揉、烘干等多道工序造就一代名茶恩施玉露。

  恩施玉露是我国罕有的传统蒸青绿茶。该茶选用叶色浓绿的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鲜叶,经蒸汽杀青制作而成。恩施玉露对采制的要求很严格,芽叶须细嫩、匀齐,成茶条索紧细,色泽鲜绿,匀齐挺直,状如松针;茶汤清澈明亮,香气清鲜,滋味甘醇,叶底色绿如玉。“三绿”(茶绿、汤绿、叶底绿)为其显著特点。

  其中,高级玉露采用一芽一叶、大小均匀、节短叶密、芽长叶小、色泽浓绿的鲜叶为原料。制作中通过蒸青杀青,复杂的整形上光工序使玉露茶光滑、油润、挺直。

  蒸青温度100℃,时间40-50秒,蒸青后立即用风扇急剧冷却,扇去水汽,称为“水干”,摊凉后,即在浅盘内加热整形,蒸发水分,初步卷紧条索,称曰“铲毛火”。其后进行搓条和精揉,使其外形光滑,紧细挺直。整形主要用悬手搓条方式,搂、搓、端、扎等动作使茶条紧细圆直,至九成干时减轻搓力。继之用焙笼烘干,拣去黄片、碎末、粗条、老梗及其他杂物,用桑皮纸包好,封藏于灰缸中。

  如今做工更为精巧

  现今恩施玉露的制作,除杀青方法仍然沿用蒸汽杀青外,做工较前更为精巧。

  以“整形上光”为例。此工序又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悬手搓条,把0.8-1千克的炒二毛火叶,放在50-80℃的焙炉上,两手心相对,拇指朝上,四指微曲,捧起茶条,右手向前,左手往后朝一个方向搓揉,并不断抛散茶团,使茶条成为细长圆形,约七成干时,转入第二阶段。此阶段采用“搂、搓、端、扎”四种手法交替使用,继续整形上光,直到干燥适度为止。整个整形上光过程,约需70-80分钟,是制成玉露茶光滑油润、挺直细紧、汤色清澈明亮、香高味醇的重要工序。

我来评鉴
评分
0分
评价
200 / 200 (评价多于10个字)
在线留言
扫一扫
扫描二维码,进入茶叶网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茶叶网微博

扫一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