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星海:宁强茶马古道发现记
那是2004年春茶飘香的时节,我再次前去陕南茶乡采风采访,有幸在宁强县发现了战国年间开凿出的以金牛道而著称于世的另一个小道—茶马古栈道蜀门遗址。这一发现,印证出了秦蜀走廊运销佳茗的辉煌历史。
宁强县道路开辟历史悠久,石牛道最为典型。石牛道是因秦王伐蜀,石牛粪金,五丁开道的故事而得名,自古为中原通往西南的孔道。元朝以来,又为蜀栈南栈必经之地,由汉中西行过褒水,经勉县入山区至金堆铺交宁强界,又经大安、烈金坝折南,过五丁关至宁强县城,再转西南,经牢固关、黄坝驿、七盘关入川界而达成都,约600公里。该县境内栈道共长85公里,多属险峻山径。《雍大记》记述五丁峡(或称金牛峡、宽川峡)云:“连云叠嶂,壁立数百仞,幽邃逼窄,仅容一人一骑;乱石嵯峨,涧水湍激,为蜀道之最险”。而金牛道另有一条线路,从烈金坝西行经代家坝、阳平关、广坪河至金山寺青岩子(界牌)入四川界,去白水(今名沙州)至昭化而与宁强县城之路合。此道较为坦缓,是南北朝以前秦蜀主要通道。
宁强原名宁羌,境内置县设治迄今已有1370余年历史,东周以前为氐羌所据。春秋战国时期,白马氐据其西境,蜀据其东境。秦并蜀,置蜀郡,全境归辖……到宋朝,改三泉县直隶京师达137年,开我国中央直辖县之先例……正因宁强地理生态环境的优势,加之又是汉水的发源地,茶叶生产历史悠久。唐朝陆羽《茶经》载:“茶树,金州(今安康)生于西城、安康二县山谷,梁州(今汉中)生于褒城、金牛(今宁强)二县山谷”……由此可知,宁强县在唐时已有种茶的习惯,到现在,“鸡鸣三省”的青木川古镇还保留有150年以上的老茶树。
巴蜀之地,也是我国茶叶与茶文化的摇篮。人们至今流传的“以茶易马”、“丝绸(茶)之路”和“茶马古道”的佳话,都与此地有关联。“秦人取蜀,始知茗饮之事。”而川茶传陕时,羌州(宁强)就是第一站。
我记得2004年4月18日上午,我与原宁强县农业局局长丁振华等人,来到了该县与四川广元交界的黄坝驿乡(宁强段)关沟村草皮山南崖,跋涉到海拔约为900米以上的山腰之间,发现有一古道遗址。我们在此停留了很长时间,不断勘察,只见山石是被人工凿开,高数10米,宽约人展开双臂之宽许,设有石门掩挡,石道上还留有破碎的石块,南崖面上的柱痕和风雨侵蚀得难以辨清的文图时隐时现……我当时推断,这可能就是金牛茶马古栈道蜀门遗址保留较好的一段落。
从交通地理来看,汉中西部是巴蜀进入长安的必经之地。秦汉至南北朝,由陕西关中入蜀都循“石牛道”。此道指今陕西眉县经斜峪关,褒谷栈道入汉中,复自勉县而出,出阳平关(古阳安关),由山道经广坪抵白水关(今四川青川县白水镇),然后沿白龙江河谷至广元老昭化(今广元西南),转南入剑阁道。另一条陈仓古道,是由勉县沿今略阳的黑河坝、大黄院、鱼洞子、略阳,越清泥岭,出甘肃两当,进凤县越秦岭到陕西关中。再三引据史料,想说明的是由于宁强必经之地的区位优势,为茶马古道的形成和茶叶的传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从金牛茶马古栈道蜀门遗址再联想到史料中记载的煎茶岭—羌氐人的饮茶习俗;从明代官府在宁强设立的“盐茶关”都可以看出,此地确实是一处重要的关隘驿站……正如明朝嘉靖工部尚书甘为霖在《黄沙驿》诗中所写:
“关塞西来日未斜,绿杨红杏映黄沙。野蔬鲜伴鸡鬃菌,活水香烹雀舌茶。云外山川殊近蜀,眼前泉石宛如家。翻思十载经尘上,何幸会逢境独佳。”
源远流长的陕南乡土茶文化,促进了一方茶叶经济的发展。以“金牛道”命名的“金牛早”茶,最早绽放茶香;随后的“宁强雀舌”、“绿笋针茗”相继进入市场,就是宁强茶叶大发展的标志。
茶香招惹茶人来。2004年5月13日至14日,陕西茶人联谊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宁强县茶叶经济研讨会在该县召开。来自全省有关的党政机关、茶叶专家、会员代表及新闻媒体上百人相聚在一起,探询汉源汉水流出大汉千古文化;观赏秦风秦月装点西秦第一雄关时,并特意参观考察了发现的宁强金牛茶马古栈道蜀门遗址,大家耳闻目睹,豪情满怀,浮想联翩……为此,陕西茶人联谊会对此遗址还进行了立碑保护,呼吁更多的考古学家、茶学专家等人论证,以求得准确,因为它毕竟是陕南茶文化中不可多得的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
我国是茶叶的原产地,凡产茶之地都会留下大小不一的茶马古道,我就是缺乏发现与考证。当宁强县金牛茶马古栈道蜀门遗址对外公布后,也打破了云南茶学界提出的独有的“茶马古道”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