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福厝:讲述“白毛猴”茶百年传奇
福建茶叶网1月24日讯:在福建安溪金谷镇金山村矗立着一座百年古厝,叫“长福厝”。它不仅处处体现着闽南建筑的特有风格,还为我们讲述着古厝的建造者谢冰,从一个生产“白毛猴”茶的普通茶农,到成为家财万贯的大茶商传奇故事。
百年古厝写就一段辉煌
长福厝是一座三落双护厝“皇宫式”大厝,红砖灰瓦石壁脚,穿斗式梁架,硬山式屋顶,主厝屋顶霄脊凌空,如春燕剪尾;大厝左右各有一列护龙,屋顶圆脊流畅,似马背金鞍。虽谈不上富丽堂皇,但其雕刻多且精细,绘画瓷贴极具匠工。徜徉在巷道中,可见麒麟鸾凤在照壁献瑞,马鹿喜鹊在檐角呈祥,牡丹海棠在门牖芬芳,吉龙瑞兽在础石展威,还有那块镌刻着仙鹤及花草图案、穿凿方形石孔的旗杆石(现已作为踏脚石),古厝恢弘大气的派头犹存,见证着房屋主人昔日的辉煌。
长福厝的后裔还珍藏着清光绪年间的“大夫第”、“选魁”等牌匾及“铁观音”、“仁记芳圃”、“登科书”的清代印鉴。据房屋主人谢冰的六世孙谢海滨、谢长流介绍,一百多年前,谢冰逝世时遗留下多枚印章,还包括“白毛猴”、“乌龙茶”等,遗憾的是,这两枚已流失。这些印章见证了谢冰在事业上的辉煌,“仁记芳圃”、“登科书”是他拥有的两家商行,“白毛猴”(茶)和“铁观音”等则是其当年在台湾经营的货品。而有关“白毛猴”茶的传说在老少中广为流传。
石竹白猴成就一代茶商
站在“长福厝”门前,面对着苍翠的石竹山,树林浓郁。“当年谢冰开垦的‘白毛猴’茶园就在这座山上。”据70多岁的退休教师谢金安介绍,白毛猴是一种优良茶种,因茶叶条索粗壮卷曲、披覆白毫,形似毛猴而得名。时隔百余年,当地茶农几乎都不再做“白毛猴”,但山上还有七、八棵有碗口粗的老茶树。
据谢氏族谱记载,谢冰有兄弟三人,由于父亲早逝,日子艰难,母亲周氏带他们到厦门谋生,哥哥谢驾到富人家当奴仆,谢冰进入一家由南安人叶先生开的茶行当杂役,老三谢奇年幼,给他人割草喂马。
谢冰聪明好学,在掌握了茶叶品评与包装、保管、销售等知识后,认为身为茶乡人,他们也可以靠茶叶发家致富。于是就与母亲兄长返回家乡,谢驾负责生产茶叶,由谢冰贩运到台南销售。
“他们在山上建了一座茶寮,山下建了一座钟楼,设有西洋自鸣钟。”谢金安介绍,当时,兄弟俩住在山下的祖厝里,雇人在山上开垦茶园、采茶和制茶,精心培植良种“白毛猴”,一旦达到某个时辰,或者某个制茶环节,就通过自鸣钟发号施令。
由于石竹山独特的地理和土壤环境,以及谢氏兄弟的精心制作、管理,他们所生产的“白毛猴”韵味独特,品质别具一格,年产百余担,运往台南后,外商抢购,连茶末也销售一空。谢氏兄弟也因此如愿发家致富,三人各建了一幢大房子,分别为“长福厝”、“长禄厝”、“长寿厝”。其中,谢冰居住的“长福厝”现仍保存较好。
赈灾义举铸就一世美名
此后,谢氏兄弟又对“白毛猴”的独特茶性进行深加工,通过发酵窨制,使之成为一种既保健又能治病的特殊药茶。据说,此类药茶可治疗各种疾病,常喝也可防病,在东南亚、日本及欧美等国颇受客商喜欢,被誉为“安溪药茶”。
谢氏兄弟的“白毛猴”生意因此越做越红火,最终成就万贯家资。“谢家当时在台南十字街有很多店铺,除了茶叶,还有米店、药店、糖、布店、百货等,都是靠药茶打下的天下。”谢金安说。
光绪四年(1878年)八月,山东大旱,蝗虫遮天蔽日,庄稼颗粒无收,饿殍遍野。清廷出皇榜诏告天下赈灾,并许愿封官。当时,谢冰到日本卖茶回国,得知山东大荒,遂停船烟台,揭了皇榜,回台南后禀告母亲。周氏十分同情穷苦人,即令三兄弟从台湾运载18船的大米、布匹、药材到山东放赈。同时出告示,承诺资助弁平县全县红白喜事三天三夜,此番义举救活了许多人。
同年九月,因赈灾有功,谢冰受命晋京,诰授奉政大夫,赏戴花翎,候选广州知府、五品衔,赐匾“选魁”、“大夫第”,兄弟及父母俱加封赏。由于谢冰在台南生意广,影响力大,被清政府委办台南税厘洋药局务。如今,在金山村金谷供电所旁边的茶园里,仍保存有谢冰的墓碑,碑呈半月形,完好无缺,上书“清诰授奉政大夫赏戴花翎心妙谢公墓”楷书二行字。谢金安说,解放后不久,一位弁平县籍贯的安溪领导得知谢冰原来是金谷人后,就找上门来告知,为感其恩德,山东弁平县百姓还建立“谢公祠”以作永久性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