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早年的茶俗与茶馆(上、中)
福建茶叶网12月23日讯:茶馆,是以喝茶为内容的场所。在茶文化历史悠久的中国,自古至今,从烟雨江南到塞外北疆,饮茶之风久盛不衰。饮茶讲究的是个过程,注重一个“品”字。但是,正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因地域、气候、饮食习惯的迥异,各地饮茶方式和赋予饮茶的文化内涵也大不相同。
通辽地处内蒙古东部,100多年前,这里是蒙古人的牧场。随着清末“移民实边”政策的实施,以及后来军阀掠夺草地,大批汉人及其他民族也涌入草原,这里开始了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加之受周边辽宁、吉林风气影响,便创造出了只属于这片土地独有的茶文化现象。
在内蒙古,无论是蒙族人还是汉族人管饮茶都不叫饮茶,而叫喝茶,这不仅仅是表述不同,也是喝茶方式和喝茶目的不同,就是说喝茶更注重其实际。
蒙古人喜欢喝奶茶,奶茶要用茶砖。茶砖是经过一道工艺把茶叶压制成为方砖形状,再晾干,目的是便于携带和保存。与沏茶、泡茶不同的是,奶茶讲究“熬”,据说熬奶茶要经过七道程序。过去,蒙古妇女要在太阳出来之前就用牛粪火把茶熬开,再用瓢将茶反复扬九九八十一下,之后再放入事先炒好的小米。澄清后,把茶渣、小米滤出去,再加黄油和牛奶熬上两个开,奶茶才算熬制成功。据说,因手法不同,每个人熬出来的奶茶味道都不一样。
蒙古人更擅饮茶,尤其对红茶情有独钟。这与他们的生活方式有关。蒙古人多以游牧为生,饮食以肉食为主,但难以消化,而红茶却有助消化的功能。在历史上,明朝政府曾把茶叶当做控制蒙古人的重要武器,茶叶的销售、运输都有中央政府统一控制,动辄以断茶相威胁,既有因茶叶保持边疆稳定,也曾因茶叶引发战争。
喝茶的人都知道红茶会上瘾,但与吸食毒品上瘾不是一回事。人犯了“茶瘾”,会感到浑身不适。早年,蒙古人出远门身上总会带上几样东西:一个绣着五彩飘带的装旱烟的口袋,一支长杆旱烟袋,一个装沙枪火药和枪沙的口袋;再有,就是茶叶口袋。茶瘾大的人在途中走得饥渴难耐又没水沏茶时,就会捏一撮红茶放在嘴里嚼一嚼,以此来解渴又解茶瘾。
后来的汉人受蒙古人影响,也开始喝红茶。有钱人喝高档的,穷人喝茶粉、茶末。家里来了亲戚,先递烟笸箩、旱烟袋,然后赶紧烧水沏茶,这是绝不能少的规矩,否则就被认为不热情。可是,过去不比现在,那时要用明火烧水。夏天热,看到大家都懒得烧水,有头脑好使的就在胡同里支起个茶炉,这也是初始的茶馆。不过,这种茶馆只卖“走水”,不设茶座。等到了冬季,家家烧火取暖,不再出去打水,胡同的茶馆自然暂时歇业,等明年春暖花开才再重新开张。
当然,也有真正的茶馆,但都在主要商业大街或居民密集的商业区。如明仁大街、北市场、南市场这些热闹的地方。茶馆的标志是在门前电线杆上或树上,挑着一只破洋铁壶,壶底上拴着一根红布条,权当幌子。茶馆门面一般都不大,通常只有一间房,一进门的墙角立着一个大水壶,有一根一寸粗的管子从水壶顶上通往窗外。铁管子里有簧片,水开了,蒸汽吹动簧片发出“吱儿吱儿”的响声,代替了吆喝。
屋里白灰刷墙,屋顶多糊着“窝纸”——一种印着单色图案的糊棚纸。沿着两侧的墙壁摆着两溜桌子、长条板凳。本色无漆,因为常和水打交道,倒也干净。
茶馆大都是夫妻店,没有店小二、茶博士之类。来了客人,掌柜上前打招呼,同时,按人头把茶碗放在客人面前,茶碗不大,粗瓷,杯口有两道蓝边。掌柜问:“带叶子没有?”
“叶子”,就是茶叶。如果自带茶叶,掌柜接过去冲好水送过来。如果没带,掌柜问“要好的,还是茶末?”
沏茶用的是瓷茶壶,喝一碗倒一碗。水喝得差不多,喊一声“续水!”掌柜的就过来把水续满。
到茶馆喝水叫“下茶馆”,跟下饭馆相提并论。下茶馆的有各色人等,进城办事或购物的农牧民,少不得要下茶馆。颠簸了一路,走渴了,就会走进茶馆沏上一碗茶,有的带着干粮进城的,到茶馆要一壶茶,边吃边喝。城里人也有一部分喜欢下茶馆,图的是那里的氛围。大家本不相识,几句话唠得投机就成了朋友,天南海北,云山雾罩。也有约朋友下馆子出来再进茶馆的,早头的饭馆是只能吃饭不管水,不像现在的饭馆,一落座服务员就沏上茶送过来,直到吃完饭,茶水保证供应。所以,几个朋友下完馆子,想喝水就得上茶馆。
在很多地方的茶馆里都有小吃,朱自清在《说扬州》里就写过扬州茶馆里的小吃:“小笼点心,肉馅儿的,蟹肉馅儿的,笋肉馅儿的且不用说,最可口的是菜包子菜烧麦,还有干菜包子。菜选那最嫩的,剁成泥,加一点儿糖一点油,蒸得白生生的,热腾腾的,到口轻松地化去,留下一丝儿余味。”文中还写道:老包头的茶馆里专门卖烧麦,有的也写成烧美、烧梅,生意人早起到茶馆一边就着茶水吃烧卖,一边交换着商业信息,可谓一举两得。不过,通辽的茶馆没有小吃,想吃东西,要么自带,要么由掌柜去代买。通辽茶馆里最常见的食品,是一种叫炉果的糕点。炉果是白面做的,长不到两寸,端面五六分见方,经烤制,酥脆且别具风味。喝茶水,吃炉果,是老通辽一景,不论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大都喜欢这一口。
茶馆聚集的人多,自然是各种消息的发布中心。闲来没事,聊一聊小道消息,奇闻轶事,从物价涨落,到土匪扰民;从县衙贪贿,到小偷落网,无所不谈。有了这样的便利条件,茶馆就有了一种不为外人所知的功能——给警察局当密探。有了什么消息线索,都要报告给警察。
不过,在日伪统治时期,茶馆里天南地北地侃大山便戛然而止。那个时期不用说人们食不果腹,肚子里没油水,就是那些有头有脸吃喝不愁的,下茶馆也得小心翼翼,生怕哪句话说走了嘴,就立即被当成危险份子、政治犯抓走。谁愿意因为两句闲嗑儿去喝辣椒水,坐老虎凳,甚至掉脑袋呢!而且还会让掌柜的也受连累。所以,这个时期没有几个人再有闲情逸致下茶馆闲聊了。就是到了国民党统治时期也没消停,墙上、柱子上总会有白纸黑字提醒你“莫谈国事”。偶尔有人说话沾惹到敏感话题,茶馆掌柜马上会过来附耳告诉你:“两位爷别说了,我这一家子还指着这个吃饭呢!”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