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城墙外的“茶马古道”(图)
顺城街是老昆明南城外古老的街道,始建于元朝。上世纪初,来省城经商做生意的商人、小贩和马帮都喜欢在此投宿。图为老顺城街街景。 廖可夫/摄
福建茶叶网7月7日讯:昆明顺城街始建于元朝,东起三市街,西至五一路,中与沿河路、崇仁街、南通街相通,全长约564米。
明代,因是府城外一条沿南城墙通往小西门的石板小路,得名顺城街。清代,东段名打带巷、中段名顺城街、西段名烧珠桥,后统称顺城街。明清,这里有南方丝绸之路上最大的马帮客栈;清末,云南最早开放时期的外商办事处设立于此;新中国成立前,这里见证了大道生、张鸿记等多家百年老字号的兴盛;改革开放后,不少老昆明商人从顺城街起家,昆明第一个个体户兰香小吃诞生于此;近年来,经拆迁改造,顺城一带已成为繁荣的宜居宜商的中央商务区。
“昏黄的夕阳下,铓锣发出叮叮当当的声响,伴随着节奏整齐的马蹄声从远处缓缓传来,未见人影,先闻铃声,这是马锅头带着天南地北的货物来了。身着白色牛皮褂、头裹黑色布巾、腰间挂着小烟袋的赶马人经顺城街进城,在这里歇脚、喂马、生火煮饭。中原的丝绸、缅甸的玉石、印度的香料、普洱的茶叶,各色货物随着不同的马帮汇集到这条街上,有的就地兜售,有的待价而沽,商贾纷至沓来……”在老辈人的讲述中,我们仿佛也置身其中。
马帮传奇
“那时,马帮是云南的主要运输工具。”在1910年滇越铁路通车和1935年滇缅公路通车以前,云南境内并没有大的交通干线,所有货物的长短途运输全靠人背马驮。而顺城街的地理优势,使其成为明、清两代昆明外通驿道、内达商业区的交通要冲,南坝、西坝、得胜桥、金马碧鸡坊等众多城外城内重要交通干道都直接与顺城街相连。就连《昆明历史资料汇辑》里也有这样的记载:“顺城街马帮时时阻碍交通。”从小西门(威远门)进来,以顺城街为核心,形成了热闹的城埂脚集市。据说,1638年徐霞客来昆,也曾选择居住在顺城街。
听老辈人介绍,在明清时期,城墙内的昆明区域实质是官住的政治区,其本身商业经济并不发达,顺城、祥云、宝善这一片区域才是最繁荣的商业区。因为早晚开关城门,非常不利商业活动,因此众多百姓和来往生意人都不愿进城内居住、经营,形成了特殊的城外繁荣景象。在这样的条件下,顺城街逐渐发展成为南城墙外的一条“茶马古道”,来来去去的马帮为顺城街写就了一段段独特的传奇故事,也把马帮那吃苦耐劳、不畏艰险的精神带了回来。
“空气中弥漫着新鲜马粪味,在店小二带着乡土味的招客声中,大大小小的马店里人头攒动。”据昆明老摄影家廖可夫介绍,那时顺城街上云集了几十家马店和客栈,生意一直很火爆,晚一些进城的马帮都只能在街边过夜。
“在我就近的眼皮底下,便是顺城街上络绎不绝你来我往的人流:来回踱步大声吆喝的,是扛草捶卖冰糖山林果和挎木筐卖盐饼子西洋糕的小贩,专程前来小玉溪街买裹脚布的老太太艰难地迈动着三寸金莲,背栗炭烧柴的村夫与穿长衫挂怀表的小老板擦肩而过,戴大盖帽穿蓝制服的警察手提一只白铁皮的喇叭来回巡视,拉客的黄包车夫小跑着像鱼一样在人流中穿梭,一队驮着麻绳或是皮货的马帮,往顺城街西边而去寻找廉价的马店歇脚……” 昆明人老楷在《老昆明·风情篇》中写到。
清晨,马帮要上路了,马蹄声远去,院中路上只留下一堆堆马粪。这可是宝贵的肥料,店主人吆喝着店小二将院子里、街上的马粪扫拢起来,挑去自己的田里压田。
马帮,成了老昆明顺城街一道独特的风景。
美食一条街
“牛肉摊前,经常见到一只个头挺大的狼狗,口中叼着提篮,冲着摊主‘呜呜’几声,相当于通报‘我来了’。摊主闻声见状便走过来取下狼狗口中的提篮,从中取出一卷用橡皮筋扎住的钞票,点数之后立即称几斤上好牛肉放进提篮,交给一旁静候的狼狗叼住。那狼狗摇着尾巴‘呜呜’几声,似乎在说‘那我走了’,转身钻进人群,一溜烟小跑着往顺城街西边而去。据周围的人说,那条狼狗是小西门一家牛肉馆老板的‘采购员’,每天独来独往,从不失误。”
老楷在书中写到。
昆明人杨强国回忆,顺城街几乎可以称作是清真饮食一条街,“街道两旁有许多饭馆,一家挨着一家,不太多的几家商店,也多是卖腌干的牛肉和清真食品的,当街还有卖羊肉的排档。走进顺城街,街道两旁林立的以绿白两色为主色调的阿文招牌,来来往往的穆斯林,以及夜幕降临后直扑而来的烤肉香味,都别有一番风情。”
过去,顺城街街道狭窄,两旁的房屋非常破旧、简陋。“这是一条古老的街,两旁的民房都有相当长的历史了,大多是典型的‘一颗印’建筑,三间挂两耳,不过后来因为临街的房屋都改做了商铺,大多被重新装潢过,在形形色色的招牌之下,不大看得出原来的模样。”杨强国说。
从孚佑宫到布新小学
2006年,在对顺城街的拆迁改造中,负责开发顺城街的昆明赛伦房地产公司在布新小学原址发现了一块“布行增建孚佑宫”碑。据史料记载,孚佑宫始建于明代,原名嫘祖庵, 供奉的是华夏民族的祖先——黄帝的元妃嫘祖。由于嫘祖是传说中教导人民养蚕、缫丝和织布的圣贤,因此受到后世从事纺织、布匹的工商庶民的崇敬。清雍正初年,昆明南城一带的布商们捐资对嫘祖庵予以修葺,并自此将它作为布匹行业活动的场所。
也就是在这里,诞生了云南知名老字号“大道生布庄”。
1923年夏天,科举致仕之路成泡影的四川人周自镐,在朋友的帮助下盘点了顺城街一间铺面,开了一家布庄,从此改行经商。当时商界通常“货物出门,概不退换”。大道生从开张的第一天起,就提倡诚信。周自镐不赞成“货物出门,概不退换”的做法,而主张大道生的布按质论价,只讲实价,布售出后,顾客如不需要,只要原物无损无变,可以原银退货。于是,“大道生”短短6年时间就创制了26个品种,且在外县开设了分厂,这在近代云南工业史上是不多见的。上世纪四十年代,在顺城街诞生的“大道生布”已成为云南妇孺皆知的名牌产品。
后来,孚佑宫日渐荒废,赫赫有名的大道生布庄也改换门庭成了布新小学,这是当时昆明市一座古色古香的学校。“当街是一座门柱镶入墙体,上有琉璃瓦横向相连的牌楼,通过几十米进深繁荣过道,才是古色古香的正门。黄绿相间的琉璃瓦门冠回之下,是两扇对开的木质红漆大门,其间布满一排排涂着金粉的门钉,门缝两边对称镶嵌着一对碗口大的黄铜狮子头。进大门是一个东西横向的长方形院落,正面及两厢皆为青瓦木结构的两层楼教室。”曾在布新小学就读的昆明人老楷回忆道。
“印象中顺城街最热闹的时光是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与街相邻的云南省话剧团里上演的《红岩》天天满座,观者无不感慨新中国的来之不易;人们花很少的钱就能够尝到回族糕点厂门市的糕点,或者羊市口的汤锅;从街头到街尾,从早晨到半夜,老街人气颇旺,治安极好。”云南知名作家董保延在博客中写到“1964年,一座叫春城饭店的楼房分东西两幢在顺城街身后拔地而起,虽然只有5层,却因是当时昆明乃至云南省较早的大型饭店之一而身价不菲。它不仅是省内外旅客的主要下榻地,还承担着省市重要会议的接待任务。人们把是否能够入住这里,是否吃到了这里的过桥米线作为一种待遇或者荣耀。顺城街的知名度,因春城饭店的兴盛上升。”
而今,一座耀眼的双塔拔地而起,顺城街一改往日的面貌,成为昆明市中心集休闲娱乐购物为一体的中央商务区,国内的零售业航母王府井百货、IMAX影院、香港百老汇剧院、星巴克等知名商业品牌纷纷在顺城抢滩登陆。从南城墙外一条小小的青石板古驿道,到如今人潮涌动的商业购物中心,顺城街商贾云集的血脉从未中断。顺城街的巨变也引发了香港百老汇剧院执行董事刘少文的感慨:“顺城之于昆明,就像金茂大厦之于上海浦东、中信广场之于广州天河、国贸大厦之于北京CBD、地王大厦之于深圳。”
也许,老人们时而还是会怀念那条位于南城墙外、窄窄的、喧嚣的茶马古道,而对如今这里车来人往的商业中心感到乏味。然而,当我们看到一群群衣着靓丽、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在顺城双塔间大步穿梭,青春的气息随着时代的列车扑面而来时,会恍然发现,老街正变得年轻、时尚、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