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文人与武夷茶(上)
福建茶叶网1月15日讯:两晋以来,中原世族及平民为躲避战乱而陆续南迁,给长江以南地区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力以及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我国茶业和茶文化的重心也随之由西向东。到了北宋时期,经过数百年的繁衍生息,多山沿海的福建在政治、经济等方面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物产愈加富饶,社会经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经济的繁荣催生文化繁盛,文人频繁参与茶事活动,使北宋时期中国茶文化登上了巅峰,甚至今天也无法企及。
闽北古称建州,故闽北茶也称建茶。早在唐代,茶圣陆羽曾在《茶经》中提到,天下茶有八处,但对建茶的描述却不甚详细,只知“其味甚佳”。唐朝立国二百余年间,茶树开始在长江流域、尤其是江南一带广泛种植,使得建州茶园获得大范围开垦,茶叶加工技术也不断发展。及至五代十国,建茶业已经颇赋盛名。据吴任臣《十国春秋》所记,闽康宗通文二年(937),“贡建州茶膏,制以异味,胶以金缕,名曰耐重儿,凡八枚”,即开始入贡。之后,闽为南唐所灭,南唐在保大四年(946)春,也“命建州制的乳茶,号曰京挺腊茶之贡,……始罢贡阳羡茶”。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宋太祖赵匡胤把建瓯凤凰山的北苑贡茶列为皇家龙焙,北苑茶由此闻名于天下。
关于北宋建茶的盛况可用“建溪官茶天下绝”来形容。由于地处边陲,当时许多人对建州了解不多,但对北苑茶却耳熟能详,殊不知北苑茶实是出自建州的。据《蔡宽夫诗话》记叙,唐朝中期以前建茶还不甚有名,“自建茶出,天下所产,皆不复可数”,即北苑设置贡焙以后,全国其他地方所出的茶叶,就根本排不上队了。
北宋时期,北苑茶能作为皇家贡茶与宋代文人的推崇与经营不无关系,这些文人当中,丁谓是北宋初期积极参与闽北茶事的典型代表。丁谓(966-1037),字谓之,后更字公言,江苏长洲县(今苏州)人。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至九年(1012-1016)任参知政事(次相),天禧三年至乾兴元年(1019-1022)再任参知政事、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正相),前后共在相位七年。关于丁谓与北苑茶的缘分,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在咏茶诗中写到:“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文中的前丁即指丁谓。丁谓曾担任福建转运使、兼建州太守,在他的参与督造下,北苑茶始制龙团。
丁谓之后,紧接着便是蔡襄,他与丁谓在茶学界被称为“前丁后蔡”,北苑开始名震天下即是这二人先后担任福建转运使的时期。蔡襄(1012—1067)字君谟。原籍兴化仙游枫亭乡东垞村(今属福建省仙游县枫亭赤湖蕉溪村)人,后迁居莆田蔡垞村,中国北宋政治家、一代名宦,杰出书法家,工书善画,其楷、行、草书皆具特色,为“宋四家”之一。宋天圣八年(1030年),19岁中进士甲科,授漳州军判官,历任西京留守推官、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出任福建路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和杭州府事。卒赠礼部侍郎,南宋淳熙三年赐谥忠惠。
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蔡襄以右正言、直史馆调任福州知州。庆历六年(1046年)秋,改任福建路转运使。转运使是北宋的一个财税制度,负责地方向朝廷的所有岁贡、物贡、人贡等,权力、责任颇大,所管之事巨细皆有,甚至连向皇帝进选宫女也是其职责所在。蔡襄在担任福建转运使期间对北苑龙团做了进一步改良,他先督造了小龙团,尔后又督造了凤饼。丁谓督造的龙团十个为一斤,古斤十六两,故一个龙团重一两六钱;而蔡襄督造的小龙团则是十八个一斤,每个龙团重量缩减到不足一两。相比于元代二十八个每斤的密云龙,北苑茶事实上是不厌精细的,这也反映出其茶品发展趋势的越来越精巧和越来越细腻,而武夷茶作为建茶的一部分在北宋时期也是贡茶之一,其代表性的茶品有铁罗汉、石乳等等。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