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东茶业发展史别裁——科教篇

发布时间:2012-06-06 17:39:05 来源:《问茶之旅》杂志 编辑:沙赵 
    福建茶叶网6月6日讯:闽东茶叶的发展滥觞于晋,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早在晋代闽东就有先民在霍童峰和葛洪山一带种茶,炼丹家葛洪还以药茶作为炼丹的原料,这不仅是闽东茶叶生产之始,亦是闽东茶业科技之始。茶业科技尤其是茶树无性繁殖和制茶技术的进步是推动闽东茶产业发展的巨大力量,从炒青绿茶到工夫红茶,从手工制茶到机械制茶,每一个革新都在闽东茶业的发展之路上大放异彩,这些革新让茶业这个古老的行业处处充满了朝气与活力。近代以来,茶叶专业科研机构和专业教育机构的出现,更是有力地促进了茶业科技成果的产生、宣传、推广,迸发出耀眼的光芒。
 
茶业科技的摇篮: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前身为福建省建设厅福安茶业改良场,该场创建于1935年8月,场址设在闽东福安市社口镇,茶界张天福任场主任,配备干部7人、职工14人。改良场先后开展茶树品种比较试验、茶树施肥实验、茶树的粗嫩枝条的扦插比较试验等10多项研究试验。1938年9月,因抗日战争爆发,茶业改良场搬迁至崇安(今武夷山市),原址社口改为福建省农业改进处茶业改良场福安分场。1940年,崇安成立“福建示范茶厂”,社口原址并入福建示范茶厂福安分厂福安茶场。1942年,该场由福建农林公司接管。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由中国茶业公司福建省分公司阳头茶厂接管。1952年7月,福建省农林厅派林桂镗出任场长,在原址上建立“福建省农林厅福安茶叶试验场”,1954年10月更名“福建省福安茶业试验站”,隶属福建省农业厅主管。1958年6月10日体制下放,划归福安县人民委员会领导,更名“福安县茶叶科学研究所”。1959年4月10日收归福安专员公署领导,改为“福安专区茶业科学研究所”。1961年1月1日改隶省管,直属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领导,定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1970年4月29日再次下放,归福安专区革命委员会领导,先后改名“福安专区茶叶试验场”、“福建省宁德地区茶业科学研究所等。1975年9月18日再次改隶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领导,恢复使用现名至今。虽然体制几度上下变动,但其科研任务、内部设施、地址基本未变,内部机构渐趋完善。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是我国建立较早的茶叶研究机构之一,创始人张天福老先生,通过福建省福安农业职业学校的培养和福安茶业改良的实践锻炼,逐渐形成一支业务技术过硬的茶业高级科技人才队伍,有李联标、庄晚芳、吴振铎、庄灿彰等一批杰出的茶业科技人才。在茶业科研上,亦是硕果累累。自1952年重建以来,开展了180多项试验研究,取得130多项成果,获奖成果48项。其中全国科学大会奖3项、省科大会奖10项,农业部科技进步奖5项,省级科技成果奖13项,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奖各1项,院、厅级成果奖15项。研制开发出茶叶新产品30多个,分别获得国际名茶金奖、银奖、国家发明专利、中国农业博览会二金、二银奖,中国茶文化名茶奖、优质茶奖、中茶杯名优茶特等、一等奖以及省、地、市级名、优茶奖。撰写科技图书15种,论文1300多篇,培训茶技人员万余人。

茶业人才的摇篮:宁德职业技术学院
   
    闽东的茶叶专业教育始于20世纪30年代。1934年9月,福安县立职业中学(即扆山初级中学)内设立了一个茶科班,校长陈鸣鸾。闽东创办的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机构则是农业技术学校,它虽几经沿革,但它却为闽东、福建乃至全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茶业科技专业人才。
  
    1935年8月,福建省教育厅在福安城关冠后创办“福建省省立福安初级农业职业学校”,只设茶科班,张天福任校长。1938年8月,因抗日战争影响,迁入连城县并入“福建省立高级农业职业学校”,1939年11月在福安城关复办“福安县立初级茶业职业学校”,1942年改办“福安县立初级农业职业学校,并增设高中胡,分设农科、茶科两科,更名为“福建省立福安农业职业学校”。福建解放以后,由军事代表接管农校,1952年改名为“福建省福安农业技术学校”,校址在福安城关后垅。1953年又更名为“福建省福安农业学校”。1969年11月,因“文革”动荡而被迫下马拆散,直至1975年才复办。1978年,农校实行统一招生,开设农、茶、牧医和农机4个专业,其中茶叶专业面向全省招生。至1999年为止,学校已为社会培养茶叶专业毕业生1822人、大专毕业生94人,毕业生遍布省内外茶界各领域,活跃在茶产业各个战线上,成为闽东茶业人才的摇篮。此外,学校还先后研制出“猴头菇茶”、“茶树病虫害科学治理”等10多项成果,出版了《茶叶制造学》等中专教材和科普书籍10多种,并撰写科技论文40多篇。1999年,农校升格为国家级重点农业中专。2005年,与福安示范学校合并升格为宁德职业技术学院。
>>>延伸阅读:闽东茶业科技史上的几个“之始”
闽东茶业科研之始:福安茶叶商人吴步洲组织“福安茶业研究会”,该会通过公议立有会则15条,内容多为纠正时弊,提倡改进传统制茶工艺技术,对当时茶业技术的改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闽东机械制茶之始:1936年福安茶业改良场从日本引进萎凋帘、“臼井”式揉捻机、伊达式揉茶机、解块机、干燥机等全套红茶初制机械设备,对提高闽东茶叶品质起了示范作用。1936年,时任改良场主任的张天福,以机械代替手工制作的坦洋工夫红茶,当年制得红茶81箱,以每100斤75两银圆高价卖给英商开办的裕昌洋行;1937年,机制红茶38箱,在香港以100斤130元港币成交,比手工制茶售价高出37%,创造了闽东红茶的销售奇迹。
闽东茶业技术援外之始:1961年12月,应马里共和国政府的邀请,国家派福建省农科院茶科所所长林桂镗等人组织中国茶叶专家组,给这个非洲小国带去了福安坦洋菜茶和浙江鸠坑大叶种的茶籽,输入了种茶、制茶技术,创制了“49-60号马里绿茶”,有力地回击了国外专家认为此地不宜种茶的论断。
我来评鉴
评分
0分
评价
200 / 200 (评价多于10个字)
在线留言
扫一扫
扫描二维码,进入茶叶网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茶叶网微博

扫一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