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吴地端午习俗:喝雄黄酒和佩挂香囊
发布时间:2011-06-06 16:14:45
来源:福建茶叶网
编辑:福建茶叶网
喝雄黄酒
五月自古被称为毒月、恶月,百事多有禁忌。道观,寺庙向施主赠送佩带符篆等物,以避毒邪。因为艾草、菖蒲以及雄黄都有驱虫杀毒作用,过端午节洗艾水澡、悬艾、缠五色丝、饮雄黄酒等,成了普遍的习俗,都是为了驱邪消灾。
从前,苏州端午节风俗照例要饮雄黄酒。江南民间端午节有吃"五黄"的食俗。“五黄”指黄鳝、黄鱼、黄瓜、咸蛋黄及雄黄酒。说雄黄酒,跟苏州真的关系极深。民间传说白娘子在端午喝了雄黄酒现出原形,吓杀许仙,这个故事原形《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是在明朝苏州人冯梦龙写的《警世通言》里第一次出现的。
《吴郡岁华纪丽》卷五:
今吴俗,午日多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以饮,谓之雄黄酒。又以余酒染小儿额、胸、手足心,云无蛇虺之患。复洒余沥於门窗封冻壁间,以祛辟毒虫。
《燕京岁时记》:
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
端五这天苏州人家要瓶供蜀葵、石榴、蒲蓬等物,妇女簪艾叶、榴花,号称“端五景”。人家各有宴会,庆赏端阳。药市、酒肆会做生意的买卖人,会向老顾客赠送雄黄、芷术、酒糟。百行各业在这天也歇业,众人在酒店里开怀畅饮,名曰“白赏节”。
民间雄黄酒的做法是:将蒲根切细、晒于,拌上少许雄黄,浸白酒,不过也有单独用雄黄浸酒的。因为相信雄黄酒可以驱妖避邪,更有拿雄黄酒涂抹在儿童面颊耳鼻,或在额角写一“王”字,这种风俗称为“画额”,也是为了驱除邪魅。仲夏疾病流行、毒虫活跃,还有将雄黄酒喷洒房屋壁角阴暗处,以避毒蛇蜈蚣等物,驱散瘟疫毒气。有水井的人家,以雄黄一块,裹以丝绵,投入井中,以祛水中之毒。
为什么人们相信雄黄有如此魔力呢?
说起来,最早使用雄黄的,是道家炼丹中常用的药材,葛洪在《抱朴子》里就提到用雄黄泡酒,《道藏》有“神仙酒炼雄黄方”,用雄黄做主药,酒为辅料,认为喝了这酒,“腹中三虫伏尸去,心开目明,使人有威武,入水辟蛟龙。入山辟虎狼,入军辟五兵”,后来在民间就形成了对雄黄酒的推崇。
其实,雄黄是一种矿物质,又称鸡冠石,性温,味苦辛,有毒,主要用做解毒、杀虫药。的确,古人很早就认识到雄黄解毒防疫的功能,中医认为,雄黄外用治疗疥癣恶疮、蛇虫咬伤等,效果较好。
端午节雄黄酒的前身,应该是菖蒲酒。菖蒲叶形如剑,故称“蒲剑”,又因近水而生,而名“水剑”。制成菖蒲酒,具有性温味辛特点。对肺胃均有益,可延年益寿。《本草纲目》载:“菖蒲酒治三十六风,一十二痹,通血脉,治骨瘘,久服耳目聪明。”
早在《后汉书》里,就有“孟陀,字伯良,以菖蒲酒一斛遗张让,即拜凉州刺史”的典故,菖蒲酒是我国历史传统名酒,在汉朝就声名远扬,尤为历代帝王、官宦所喜用。孙思邈《千金月令》:“端五,以菖蒲或缕或屑,以泛酒,谓之蒲酒。”《遵生八笺》称:“端午日,以菖蒲一寸九节者,屑以浸酒。”唐殷尧藩有诗云:
少年佳话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宋朝诗人梅尧臣在端午节时,无菖蒲浸酒宁肯不饮,在端午日的诗中写道:“有酒不病饮,况无菖蒲根。”他傍晚得到菖蒲时,写下《端午晚得菖蒲》:“薄暮得菖蒲,犹胜竟日无。我焉能免俗,三揖向尊壶。”
宋朝端午习俗要喝的,还是菖蒲酒。明朝,菖蒲酒被列为皇家宫廷时令御酒,明代太监刘若愚写的《酌中志》中说:“五月初一日起,至十三日止,宫眷内臣穿五毒艾虎补子衣,门两旁安菖蒲、盆盒。初五日午时,饮朱砂、雄黄、菖蒲酒吃棕子。”
也是明代,谢肇淛《五杂咀》:“饮菖蒲酒也……而又以雄黄入酒饮之。”雄黄酒开始流行了。此外,还有朱砂酒,朱砂与雄黄一样是道家炼丹喜欢用的药材。
明冯应京《月令广义》:“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额胸手足心,无會虺蛇之患。又以洒墙壁门窗,以避毒虫。”
古人饮雄黄酒,并不可取,雄黄其实有毒,连修行到家的白娘子都吃不得,凡人百姓,更不能喝,移风易俗,是情理中事。雄黄酒不能喝,苏州以前端午吃黄鱼的习俗却延续下来了。在苏州安度晚年的南宋诗人范成大有《田园杂兴》诗:
海雨江风浪作堆,时新鱼菜逐春回。荻芽抽筍河豚上,楝子花开石首来。
这里吟咏的“石首”,就是黄鱼。《吴郡岁华纪丽》介绍,苏州旧时有“鱑鱼市”,“吴中重午日,居民必买此鱼,为祀先赏节之需。谚有云:“楝子花开石首来,箧中絮被拥三台。”言典衣以买钱烹食也。每当晓色朦胧,(扌詹)夫争到葑门外冰鲜鱼行贸贩,摩肩接踵,投钱如雨,牙人秤量,忙不暇给,谓之鱑鱼市。”
清代苏州老文人尤侗有《鱑鱼》诗,连当时端午节黄鱼的价格都说明白了:
门客不须弹铗叹,百钱足买十斤余。
更多资讯来源于福建茶叶网www.fjtea.cn |
我来评鉴